“破烂”里的百年中国

时间:2022-09-21 10:35:57

“破烂”里的百年中国

袁家三代被人叫了一辈子“破烂王”,他们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旧物全部留存,然而当这项工程进行到第四代人,回头看,他们竟然聚沙成塔,无意间保存了历史。

袁裕校几乎一辈子都在为自己的收藏感到惭愧。从记事时起,他便和别人嘴里的“破烂”生活一起,这些“破烂”来自他父亲、他爷爷、他自己,如今还延续到了他女儿。破烂是四代人生活的日用品,他们尽最大努力做到一件不丢,从家具、衣服、电器,小到一张成绩单,一根绳子,总共达两万多件。

他并不穷,也不打算拿这些换钱。收藏这些与其说是他的爱好,不如说已经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不过眼下,他终于不再为这些“破烂”感到难为情了。2011年秋天,一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家庭博物馆在湖北宜昌正式成立,所陈列的展品,便是曾被讥讽的“破烂”。

“每天早晨,我打开门,走进这里,就好像穿越回过去的生活。”袁裕校说。他身兼馆长、讲解员和宣传员于一身。“这可不是简单的穿越,而是活生生、可以触摸的历史。”仅仅是照明用具,袁家就有松树子灯、菜油灯、桐油灯、洋油灯、煤油灯、罩子灯、马灯、煤气灯、电灯;杯子也有上百个,从土杯子、木杯子、到陶瓷杯、不锈钢杯、电杯、热水瓶;更不要说电子产品的变化了,从袁裕校小时候玩的土电话,到摇把电话,固定电话,再到BB机、手机……

这么多藏品中,袁裕校最珍惜祖父留下的一架纺车。正是靠着它,农民出身的祖父不仅养活了全家人,还供儿子们读了书。搬到城市后,老家的房子全部用来装旧物,袁裕校还另租了十几套200平米左右的房子。直到2011年,袁裕校的女儿袁伊轩第一次见到父亲的收藏,“又震撼又惊奇。”这个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留学回来的27岁女孩儿形容她最初的感受,“爸爸居然瞒着我们一家人藏了这么多东西。”她几乎把所有的藏品都看了一遍,最喜欢一架近百年前的床,木质厚实,雕工精细,看上去“十分有安全感”。但袁裕校却觉得,真正让人感到有“安全感”的恰恰不是实物,而是所有留存的100多卷家庭档案、票据、证件、公粮契约、购物清单……那才是证明他们生活过的痕迹。袁裕校整理出了袁家从1949年以来的家庭年收入表。 1949年时,全家年收入只有260元,但到1999年袁裕校下海后,全家年收入已超过10万。

现在,女儿帮助父亲做家庭档案的英文翻译,“留学前感受不深,觉得国内更多关心怎样生财,但走出去之后才发现,文化价值才是更应该被看重和保护的。”

上一篇:探析欧洲男子篮球快速发展之路 下一篇:打开宝宝早餐的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