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时间:2022-10-15 07:50:29

浅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0105-02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语文教学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着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在小学阶段要让学生养成哪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

一、良好的写字、识字习惯

写字,不仅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而且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体现。俗话说:字如其人。所以要从小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要教育学生从小就形成这样一种习惯:只要提起笔来,就要端端正正地一笔一画地写,力求做到姿势端正,笔划清晰,结构合理,行款整齐,美观大方。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发现识字方法、识字规律,把点点滴滴的发现积累起来,逐步养成独立识字的能力,进而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在校内,在家里,在街道……只要见到汉字,就有识字的欲望,自觉地识记。

二、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时常常会遇到一些自己不认识或难以理解的字、词,会影响学生对文章的正确理解,成为阅读障碍,或写作上的拦路虎。许多学生遇到困难时,要么跳过去不理睬,结果是囫囵吞枣;要么向别人求助,养成一种依赖心理,不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因此读书要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让工具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最常用的工具书为字典、词典,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有条件的可以向学生推荐几种必备的工具书,培养学生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三、倾听、交流的习惯

“倾听”是一种艺术,有的学生听老师讲课时心不在焉,听了之后连老师在讲什么都不知道,这是不好的习惯。我们无论在课堂中,还是在与学生的交谈中都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听力,使他们会听。努力培养学生们静静听讲的习惯是必要的。学生们要想参与课堂讨论或交流,更得需要他们静心听取别人的发言,才可能达到充分理解,进而综合思维,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最终达到互动协作、互相提高的目的。另外,与人交流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交流”的习惯要从刚入学的儿童抓起,小学生在入学前已具有初步的听说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口语交际教学,在学生已有听说能力的基础上,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包括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以及文明的态度和良好的语言习惯。在平时的交谈和学习中,要让学生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四、质疑问难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就是质疑问难的重要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造的过程更是从发现疑点问题开始,没有疑点问题就谈不上创造。古人把学习称之为做“学问”,强调了学习必须一边学,一边问。要学好语文,就必须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做到孔子说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凡是不懂的,有疑惑的、把握不准的,都应当勇于向别人请教,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问一切可能了解情况的人。

五、勤于朗读背诵的习惯

朗读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为此,学校和老师要给学生安排定时、定量的诵读内容,使学生日有所读,日有所获,从而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习惯。

六、读书看报的习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凡是那些除了书以外什么也不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 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他还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再阅读。在信息化时代,阅读将是人们搜集、处理信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阅读将决定一个人向社会获取智慧的能力。因此,要学好语文,光读几册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要增加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重视课外阅读 ,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我们要不断推选、推荐各种适合学生阅读的书刊,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养成广泛的阅读兴趣,激励每个学生都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同时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逐步教给学生精读、略读、浏览等方法。

七、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读书必须学会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古人读书强调眉批,留下了大量的评点古籍的宝贵遗产。凡是在学问上卓有成就的人都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如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写作《中国小说史略》所使用的笔记卡片就达5000多张。写读书笔记还有助于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有助于加深对读物的理解、记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不仅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总之,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重要的,一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使学生建立起稳定有效的学习模式,使其受益终身;可是我们必须明确,没有“人之初”的耕耘,就不会有日后的硕果压枝,因此,只要锲而不舍,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必然会逐步形成。

上一篇:职业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下一篇: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渗透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