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栏目剧的话语空间与运营态势

时间:2022-10-15 06:51:52

电视栏目剧的话语空间与运营态势

随着国内第一个栏目剧剧本交流平台“中国栏目剧网”的正式开通,在2007年的电视竞争市场上,栏目剧作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话题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除去早在1994年年初就已开播的重庆电视台《雾都夜话》栏目之外,伴随着各家强势电视媒体向栏目剧领域的进军步伐,在地方台品牌竞胜时代的开启中,风生水起的栏目剧在短短两三年的时间里迅速勃兴壮大,渐渐发展成燎原之势。作为一档在审查机制上相对自由和宽松的节目形态,电视栏目剧在过去两年多的发展历程中渐渐为地方电视台的市场竞胜和传播定位寻找到了新的突破点和参照系。

一、对电视栏目剧节目形态的语言描述

作为一个新的节目形态概念,电视栏目剧首次提出是在2004年上海召开的国际情景剧研讨会上,提出者是已开播十年的重庆卫视《雾都夜话》的栏目制片人马及人。对于任何一个新生概念来说,“是什么”和“怎么样”照惯例都是其必须首先界定和回答的问题,因为这不仅仅牵涉到学理上的分析和定位,更关涉到节目实践中的诸多现实性问题,如节目的样态问题、发展空间问题、美学品格问题和市场定位问题等。然而对于实践往往先行的电视行业来说,理论界的反应滞后和话语缺失现象却常常是其在发展中不得不去面对的尴尬情景。迄今为止,在电视栏目剧的内涵和品质定性上,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抑或是管理层都还没有能够达成共识,这也在客观上给电视栏目剧未来的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因素。

作为实践的先行者,马及人认为电视栏目剧既不是电视剧也不是情景剧,更不是栏目和电视剧的简单相加。在他看来,电视栏目剧应该是一个有着自己的特色与内涵的节目形态,形态生活化、内容平民化、演员群众化、语言地方化、情节真实化和极大的观众参与度构成了它的主要特征。浙江广电集团《本塘第一剧》的制片人杜闻伟和江苏广电总台影视频道《百姓聊斋》的总导演王向群则更倾向于强调电视栏目剧的新闻性和群众参与性,认为这两者才是构成电视栏目剧独立形态的最重要的因素。

与制片人们纷纷强调电视栏目剧的新闻性、群众参与性不同,CSM媒介研究却在其公布的年度《电视剧收视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栏目剧在2006年已经深度介入到国内电视剧市场的竞争博弈格局中来,其向剧的方向倾斜的变数正日益突出。电视栏目剧的首创者,重庆卫视《雾都夜话》栏目在该年度成功转入晚间黄金播出时段后,在全国各家卫视纷纷播出电视连续剧的情况下,依然凭借自己的高收视率打出了“故事中国,人文天下”的品牌标识。在2006年激烈的频道竞争中,其收视份额同比增长30%,在省级卫视中的排名由2005年时的第9位跃居第4位,成为省级卫视中的佼佼者。也正是基于上述表现,明确否定电视栏目剧“剧”的特点,而且是极为突出的一个特点显然是不合适的。中国传媒大学周涌教授也认为,“栏目”、“剧”和“参与性”都是构成栏目剧特性不可缺少的关键词,以栏目的方式生产、制作、播出,以演员扮演的方式进行并让观众参与,主要进行本地化传播是他对电视栏目剧所进行的描述。综合各方意见,再结合对电视栏目剧实际运作中表现形态的考察,在笔者看来,栏目化的运作模式、生活剧的叙事样态、新闻性的打造理念、地域性和平民性的传播定位以及群众参与性的收视氛围营造等各因素的结合才是对电视栏目剧属性特征与定位较为全面和系统的描述。作为一种新兴的节目样态,电视栏目剧既具有着“剧”的叙事基因,又秉承了电视栏目干预现实的纪实特点,在事件新闻性和叙事艺术性上,栏目剧独特的表现形态充当了二者间成功嫁接的桥梁。就目前各家电视台举办的栏目剧的种类来看,湖南经视的《新闻故事会》主打“新闻牌”,以省内发生的焦点热点新闻事件或热门人物为原型,以“场景重现”的方式呈献给受众。在不对真实新闻事件构成背离的前提下进行适度的演绎与创作,强调故事性、人情味、参与性的同时,相对强化了对新闻事件的戏剧性表达效果。湖北经视的《经视故事会》和青岛电视台的《岛城故事》、四川电视台的《经济麻辣烫》等也与此相仿。这类形态的电视栏目剧多少带有戏说新闻的性质,在严肃的新闻事件、信息传播和娱乐化的故事表达之间不断游弋穿梭。或许也正是由于这种对二者纯正形态既疏离又贴近的态度才为栏目剧学理层面上的准确定义带来了麻烦和困惑。

除去这一类型的栏目剧表现形态,以重庆卫视《雾都夜话》为代表的另一类栏目剧形态则要相对单纯和明晰一些。从叙事形式和表现方法上来讲,《雾都夜话》栏目都更像是由一个个民间故事连缀起来的荧屏体评书演绎。借助电视媒体的影像传播特点和民间生活的质感与情怀,《雾都夜话》的文艺性和娱乐性价值都大大超过了其对事件传播的新闻性价值。与《雾都夜话》相类似的由重庆卫视推出的另一档栏目剧节目《生活麻辣烫》,除却内容和收视群定位上的差异之外,在节目形态上也同样偏重于文艺性和娱乐性的打造。浙江电视台影视娱乐频道的《本塘第一剧》、江苏广电总台影视频道的《百姓聊斋》也同属于这类节目形态。就整个电视栏目剧节目群体来讲,无论是哪一类表现形态,无论是偏重于新闻性一些还是偏重于文艺性一些,其实都无法做到纯而又纯的形态。对于处于交叉地带和边缘地位的电视栏目剧形态来说,“杂”构成了其本质属性和表现指征的重要方面。

作为一种独特的电视文本类型,在节目形态上介于栏目与电视剧之间、在艺术形态上介于真实与虚构之间、在审美形态上介于干涉和疏离之间、在社会形态上介于边缘与主流之间造成了电视栏目剧在当下语境中的尴尬境遇写真。但定位的尴尬却并不等于发展空间的局促和萎缩。与理论层面上的地位缺失相比,实践中的电视栏目剧却已构成了各家卫视在品牌竞胜时代中出奇制胜的有力武器之一。

二、电视栏目剧的运营态势

根据相关报道和有关统计数字,目前,在全国范围内电视栏目剧已拥有了相当规模的创作队伍和市场收视份额,逐渐步入到了不断上升的稳定发展时期。除去重庆卫视《雾都夜话》所创造的6%的高收视率奇迹之外,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的《大侦探西门》、武汉电视台文艺频道的《都市茶座》、湖北电视台的《经视故事会》等也纷纷进入该地区的收视率TOP10排行榜。与居高不下的收视率相对应,栏目剧的投入产出比也存在着巨大的利益空间。以湖北电视台《经视故事会》为例,其年度投入约200万元人民币左右,而产出额却高达3000余万元人民币,是其投入额的十几倍。相对低廉的制作成本和高额的收益回报让电视栏目剧迎来了自己的快速发展期。很多已经上马的电视栏目剧也纷纷由周播出改为日播出。而一向不太看得上栏目剧的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的电视台也先后将青睐的目光转而盯在电视栏目剧的开发上。

对于为数众多的地方台来说,开办电视栏目剧除去经济利益上的诱因之外,还有相对深层次的另外一个原因隐蔽于地表之下。实际上,从某种程度上说,电视栏目剧最初的开办者都是被逼无奈的弱者。对于这些缺乏全国性影响力的地方台来说,世纪初年电视媒体播出平台间残酷的竞争态势将它们赶到了生存绝境。电视媒体领域中有限的资金流和剧作资源迅速向少数几个大台汇拢集中,包括央视和各家省级卫视在内的全国电视媒体平台对该领域内优质资源的争夺也步入到了白热化状态,导致本就已经处于弱势和边缘地位的大量地方台更加弱势和边缘。最终,在情势的逼迫之下,它们不得不去寻找新的发展途径与节目资源。苏州广电总台《故事会》栏目制片人金磊就曾表示,对于一家市级台来说,从电视剧上已很难再找到新的增长点,民生新闻也已经被人做滥,大型的演艺活动市级台又付不出足够的成本和实力,权衡之下只有电视栏目剧最适合地方台的区域传播定位和经济实力背景。栏目剧虽不一定能取得高收视率但却可以避免低收视率,这对于处于困境中的弱势地方台来说是最好的选择。这也是电视栏目剧最初并不是从强势大台兴起,相反却是在弱势频道首先得到发展的原因。

也正是由于此,目前全国电视栏目剧较为成熟的三种节目运营模式也都全部来自地方电视台之手。第一种是以苏州广电总台《故事会》栏目为代表的节目运营形态。这种运营形态完全采用体制内运作模式,从拍摄、编辑到后期制作与平台播放全部由电视台内部团队完成。对于一档日播的电视栏目剧来说,每集2500元的制作成本已接近同类栏目制作成本的底线。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该栏目对优质剧本的广泛搜求和对群众演员的淘汰筛选,成为节目寻求更大发展的制约瓶颈(见下表)。

第二种是以重庆电视台《雾都夜话》栏目为代表的节目运营形态。这种类型采用体制内的公司化运作模式,对节目的制作采取相对独立化、市场化的承包制度,节目完成并通过审查后再由电视台花钱收购。由于有了相对独立的制作团队和多层审查机制,再加上其每集的制作成本保持在2万元左右,在业内同比处于中上水平,从而使节目的质量、数量和时效性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和保证。

第三种运营模式是一种更为彻底的市场化运作模式,以陕西电视台的《都市戏碎》为代表。这种模式制播完全分离,所有的节目制作环节全部实行社会化运作。社会制作公司提供的节目成品必须统一交由台方组织的专家审看组和观众审看组联合打分通过,然后再由电视台按照实际播出时的收视率成绩支付给制作公司以相应的回报,每集从6000元到12000元不等。相对于前两种运营模式来讲,这种运营模式下的栏目剧不仅能够保证充足的节目源供应,同时也更能推出受市场欢迎的节目成品。以《都市戏碎》为例,其播出时间虽是在夜间22:00以后,但其收视率数据却比公认的黄金时间段的电视剧还要好。

诞生于困境之中、成长于平民视野里的电视栏目剧先天具有着浓厚的“草根”情怀,偏重于普通民生和日常情感既是其发展中的成功经验也是容易造成其视野局促、格调低俗的原因。如何避免低俗化倾向的出现,提升其艺术创造中的审美自觉程度,扩大选材范围,打造出思想性、文化性、艺术性与新闻性、娱乐性相统一的精品将是电视栏目剧在现时语境下所面临的重要难题。在中国电视媒体品牌竞胜趋势日渐明朗的形势下,这个问题对众多的电视栏目剧创作群体和电视媒体主持者来说都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

上一篇:厘清“对农传播”的几种认识 下一篇:汶川灾区 广播军事记者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