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栏目:流行品牌授权制造

时间:2022-09-01 09:36:47

电视栏目:流行品牌授权制造

偶然打开电视,看到一个好节目,歌手唱的不错,比起另一个电视台的《声动亚洲》更草根,更有特色。便记住了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

之后便发现媒体上有相关的报道,《中国好声音》火了。之后便 看到一些分析文章,原来《中国好声音》也是海外引进版,是品牌授权制造,而非中国媒体的原创。

近年来,中国电视媒体业似乎也在走许多福建、广东商人的路,纷纷寻找海外品牌授权进行本土制造。OEM在制造业早已风靡,原本是为了外销,后来随着中国市场的崛起,一些商人开始购买牌子的内销权,为了中国消费者的胃口。因此,原本在改革中排在后面的媒体产业踏上这条道路也无可厚非,只要赚钱就行了嘛!

但依然不是滋味。

先说说被直接停办的《超级女声》。一个超女是倒下去了,今年无数个歌唱比赛的节目又推起来,而且几乎都雷同!政府部门有形的手拍倒了一个数年打造的品牌 ,致使中国媒体不得不花大价钱向海外购买版权,这样做的意义究竟如何呢?

文化产业的繁荣不是仅靠撒钱,不是仅靠领导重视与政策扶持,而是有市场化的意识,鼓励中国媒体人的创造性,保护其业已成熟的模式与栏目,而不因为其办得太好(让孩子们睡不好觉)就管这管那(要是这样,世界杯足球赛或奥运会我们就不要转播了)

再说说浙江卫视,授权方要求浙江卫视为此档节目制作和推广费用不少于8000万(版权购买费用未透露, 但可想而知不会少于千万)。这样下来上亿的费用对于一个电视台而言相当于“大制作”了,相当于拍一部顶级电影大片的预算和几部电视连续剧的成本。这样的费用能批下来,当然是浙江卫视的魄力。但仔细想一下,这种购买的前提是三个要素:海外的节目已经很火;有一个品牌管理手册,而不是采用“逆向工程”研发;8000万的制作与推广费用保证(有这些费用,足以让一个节目火了)。而这三个要素中,如果节目是国内某家电视台的我们肯定不会购买的,不管市场如何,首先是没面子,其次拷贝就行了,干嘛还要花大价钱买呢?!也就是说版权意识提高了,但只限于外购部分。

再说说品牌管理手册。这是许多成熟企业都拥有的,但对中国传媒业而言还相当新鲜。我在想,中国众多的优秀电视栏目拥有这样的手册吗?一旦骨干人员离开还能否保证节目持续好看?并有不断的自我创新?估计没有。中国的电视媒体业还没有学会聘请专业的公司制作这个东西,甚至连内部的品牌管理部门都没有(原来有广告部,现在多了个市场部)。一个优秀节目往往最后做死,轻易地放弃。

有许多优秀的栏目,一经社会叫好就有诸多仿制者冒出来。有关部门应该管管这种现象,如何保护创新者的权利?不被仿冒的权利?如果这点没有保证,他们只能花大价钱买海外产品也似乎无可挑剔了。

最后再说说费用。中国的媒体产业决策者们对海外产品给予推崇,迅速拍板决策,但如果内部的创新节目方案,可否给予同等的预算?俗 话说打仗打的是粮草,许多电视台不是缺钱, 但面对内部或社会上的合作提案往往要求对方解决钱的问题,把自己退步成一个媒体播出商,而不是节目联合运营方,基本的制作预算都不愿支付,如何能制作出与海外节目同类型相竞争的创新产品?中国的传媒业如果用品牌的思维运作优秀节目,这些节目如何

可以永葆青春?如何可以保护自身权利并向海外成功输出?

无数个中国企业发展的事实证明,企业的发展不能仅靠外部,或仅靠一两款别人的产品,媒体产业的品牌更是如此。中国的电视业者应当警醒,现在这一两档节目的火爆的背后可能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它令内部的创新停滞,令优秀的人才自我矮化,令人觉得外来的和尚才可以念经,令中国的文化产业走不出低水平的循环,令其营销和品牌运营能力并未得到实质增长……

我深信,中国的传媒人有智慧也有能力自我创新发展,创造出令优秀制作人、合作方和客户、观众共赢的栏目,并找到中国传媒业变革发展的自强之路。

上一篇:评论篇:引领正能量,传统媒体逆势营销突围? 下一篇:汪士林:不老的“过动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