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安徽省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时间:2022-10-15 06:24:02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安徽省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摘 要】本文利用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安徽省2001-2011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分析了安徽省近11年来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趋势,以定量研究安徽省可持续发展现状。结果表明,安徽省生态赤字逐年增大,生态环境面临较大压力,亟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实现经济、环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可持续发展

1.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安徽省城市化水平逐渐提高,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这种趋势仍将持续。然而,这些成绩的取得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特别表现在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超常规损失。所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我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走出经济效益低,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恶性循环的必然选择。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很多,其中生态足迹模型法以较为科学、完善的理论体系、形象明了的概念框架、精简统一的指标体系以及方法本身的普适性而开始流行。生态足迹法由于计算结果具有定量化和区域可比性,因此很快成为了定量分析区域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法。

本文通过构建安徽省2001-2011年的生态足迹模型来分析安徽省近11年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变化,进一步证实了安徽省在过去11年间总体呈现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并对未来相关区域的发展提供合理化的建议。

2.研究方法

(1)生态足迹

生态足迹是指不断地生产一定人口所消费的资源和消纳所产生的废物所需要的生产性土地面积。生态足迹法是在一定的生态承载力条件下,关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费量和对废物消纳量的一种计算分析方法。这里的生产性土地主要包括以下六种类型:耕地、草地、林地、水域、建筑用地和化石能源用地。其计算公式为:

在生态足迹计算中,由于6类土地单位面积的生产能力差距很大,因而需要将具有不同生态生产力的生物生产面积转化为具有相同生态生产率的面积。通过给各类土地赋予不同的均衡因子可实现这种等量化处理。均衡因子每年变化的幅度较小,目前生态足迹计算中普遍采用的均衡因子为:耕地2.8,草地0.5,林地1.1,水域0.2,建筑用地2.8,化石能源用地1.1。

(2)生态承载力

生态承载力是指特定区域实际提供给人类的生物生产面积的总和。由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及技术条件不同,单位面积同类型生物生产土地的生产力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不同区域的同类型土地的实际面积是不能直接对比的,需引进产量因子对不同区域的同类型土地面积进行标准化。

产量因子是其代表的局地产量与世界平均产量的比率。当前国际上已经有很多机构和组织对于产量因子给出了自己的取值,在计算安徽省生态环境承载力时,考虑到其生态环境的特殊性,简单的套用国际标准数值会使得计算结果不能准确反应其具体情况。所以本文希望在模型中加入产量因子的地区修正因子q,即安徽省产量与全国平均产量的比值。在实际计算过程中,本文是在Wackernagel(2000)产量因子的基础上(即耕地1.66、草地0.19、林地0.91、水域1.00、建筑用地1.66、化石能源0),先计算产量因子的地区修正因子q,然后再与Wackernagel给出的我国各类土地平均产量因子相乘,最终获得安徽省不用土地类型的产量因子。计算公式为:

(3)生态赤字/盈余

我们用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差值来表示某地区的生态系统是否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如果生态足迹超过了该区域所能提供的生态承载力,就会出现生态赤字,表明该区域的人类负荷超过了其生态供给,区域发展模式处于不可持续状态;如果小于区域的生态承载力,则表现为生态盈余,表明该区域的生态供给可以承受人类负荷,该区域发展模式处于可持续状态。

3.安徽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计算与分析

3.1 数据来源

根据生态足迹计算方法和安徽省的实际状况,收集了生物资源消费和能源消费两大类数据。生物资源消费分为农产品、动物产品、林产品和水产品四大类,依次归属于耕地、草地、林地和水域。生物资源生产面积的折算采用FAO公布的相关生物资源的世界平均产量资料。能源消费根据安徽省省情和统计年鉴资料可得,具体计算时以世界单位化石能源土地面积的平均发热量为标准,将安徽省能源消费所消耗的热量折算成一定化石能源土地,将电力消费转化为建筑用地。另外,在计算总生态承载力时扣除了12%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来保护生物多样性,计算结果详见表1。

3.2 可持续发展情况分析

人均生态足迹分析:由表1可知,2001-2011年安徽省人均生态足迹总体呈上升的趋势,由2001年的1.5710hm2增加到2011年的2.1827hm2,增长了38.9%。从构成类型来看,耕地和化石能源用地所占的比例一直较大,11年间增加迅速,其增幅分别达到23.17%和95.15%。这是导致安徽省人均生态足迹持续上升的最主要因素,说明我省依然采取粗放型的发展方式,经济发展仍然是建立在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基础上,对生态环境破坏性很大。

人均生态承载力分析:表1计算结果表明,安徽省2001-2011年的人均生态承载力稍有下降,但整体变化较为平缓。在近11年的安徽省人均生态承载力中,耕地所占的比重最大,贡献率均达到68%以上。但是耕地承载力却从2001年的0.3099hm2减少到2011年的0.2790hm2,直接导致了安徽省近11年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呈波动下降趋势。这说明当前安徽省在经济发展中耕地资源占用现象严重,可持续发展形势严峻。

可持续发展形势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安徽省2001-2011年人均生态赤字由1.1281hm2增加到1.7759hm2,11年间增长了67.35%,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逐渐扩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安徽省人均生态足迹的不断增加和人均承载力的减少。伴随着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人口的迅速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生态足迹这只“大脚”越来越大,而安徽作为中部内陆省份,对外贸易额相比沿海省份并没有优势,消化生态供给的不足只能通过不断消耗自然资本存量,其发展属于不可持续状态。分类型来看,化石能源用地、耕地和草地的生态赤字最为严重,近11年的贡献率均占到了90%以上,所以它们每年的变化直接影响人均生态赤字。这主要是由于当前安徽省对以煤炭为主的能源以及以农产品、畜产品为主的耕地、草地资源的消费不断加大。特别是承接产业转移以来,第二产业发展迅速,工业化的过程中势必会造成这种差距越来越大,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尽快转变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林地和建筑用地出现了生态盈余,这得益于安徽省近几年的退耕还林力度及对建筑用地的合理规划及控制,但由于其本身所占的比重较小,故而不能改变安徽省总体上呈现的不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4.结论与建议

(1)针对化石能源用地生态赤字情况日益严重,建议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产业结构战略调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降低污染物排放水平,削减排放总量。把治理的关口前移,使负社会成本内部化,探索运行市场化导向的排污权交易制、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生产者延伸责任制,从源头上降低污染排放和资源滥用。希望能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资源消耗的速度,从而通过降低化石能源生态足迹的方法来减少生态赤字。

(2)耕地、草地、水域的生态赤字状况也不乐观。从供给角度来看,希望加大科技扶持力度,将高新技术引入到生产中,提高单位面积的生物产量;从消费角度来看,引导绿色消费,保持合适的消费水平和合理的消费结构,在全社会倡导节约、环保生产生活方式,从而改善相关地域的生态赤字情况。

(3)林地和建筑用地存在生态盈余,这主要得益于安徽省近几年在退耕还林、城市建设和维护、土地规划等方面的工作取得很好的进展。我们应该保持这种良好的势头,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经济体系。

参考文献:

[1]Wackernagel M,Onisto L,Bello Petal.National natural capital accounting with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concept [J].Ecological Economics,1999,29(3):375-390.

[2]Wackernagel M,Rees W.Our Ecological Footprint:Reducing Human Impact on the Earth.Gabriola Island,New Society Publish,1996.

[3]吴开亚,林保国,等.1990-2004年安徽省生态足迹动态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0(9):1134-1138.

[4]侍远,孙世群.2005~2009年安徽省生态足迹和承载力变化分析[J].安徽化工,2011,

37(5):62-64.

[5]岳大鹏,张露露.河南省2000-2007年人均生态足迹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7):612-616.

[6]叶田,杨海真.生态足迹模型的修正与应用[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33(6E):449-453.

作者简介:

梁波(1988-),男,安徽芜湖人,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区域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区域国际贸易与金融。

胡柳(1989-),女,安徽池州人,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产业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金融业发展及资本市场。

上一篇:全国各省市城镇居民生活消费差异实证研究 下一篇:关于对中层管理者培训需求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