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省市城镇居民生活消费差异实证研究

时间:2022-08-03 07:21:51

全国各省市城镇居民生活消费差异实证研究

【摘 要】本文分析了近十年间全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及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并用因子分析方法对31个省市的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差异情况进行研究。

【关键词】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因子分析

一、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变动分析

居民消费水平表明国家对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满足程度,它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一)消费支出收入水平以及恩格尔系数变动分析

消费支出直接受到收入水平的约束,是居民消费水平的直接体现,二者存在正向关系。按照消费函数理论,随着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例呈递减趋势。城镇居民年均消费支出的绝对额随着年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二者增长的幅度不同,消费支出增长速度明显小于收入增长速度。2000~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从6296元增长到17068元,增长了2.7倍;人均消费支出从4998元增长到11243元,增长了2.25倍。

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总额占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百分比例。恩格尔阐明了一个定律: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将逐渐减小。中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2000~2008年间整体上均称下降趋势,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2008年为37.9%,比2000年的39.4%下降个1.5个百分点。恩格尔系数下降标志着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已经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迈进。

(二)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分析

消费结构是指人们在生活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它是反映居民消费水平变化状况以及内部构成关系是否合理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高低的标准。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层次逐步提高,已由从改革开放初期的粗放型消费结构,逐步优化为现阶段的集约型消费结构。

从表1显示,食品类所占比例仍居第一位,恩格尔系数连年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衣着、居住、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所占的比重相差不大,都在10%左右,医疗保健、设备用品及服务及杂项所占比重较小。交通通信的比例从8.54%上升到12.6%,增加了4.06个百分点,是所有消费支出中上升做多的;其次是医疗保健、杂项商品与服务,衣着,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比例多年来稳中略有波动。

二、实证分析

(一)因子分析

本文采用SPSS中的因子分析方法,选取的指标为:no—序号、X0—地区、X1—食品、X2—衣着、X3—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X4—医疗保健、X5—交通和通信、X6—居住、X7—教育文化娱乐服务、X8—杂货商品和服务。使用的软件为SPSS11.5。选取的原始数据为2008年全国31个省市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支出。

表2为原始变量的相关分析结果。Correlation栏为相关矩阵,Sig栏是t检验的显著性概率值。检验的假设是,总体中与该单元对应的变量间的相关系数为0,它与相关系数矩阵中各相关系数对应。其中的“.”表明自身相关的相关系数为1,其不相关的显著性概率自然为0,因此不再显示。通过观察可知,各指标间相关系数都较大,因子分析恰是研究相关系数阵的内部依赖关系,用少数几个因子来描述多个变量间关系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利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得出前3个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大于90%,说明前三个因子代表了全部指标的大部分信息,所以选取它们进行分析。

由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表3,可以看出第一公因子主要反映的是食品、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杂货商品和服务、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即这六项消费在全国各省市间差异较大,可称为一般消费因子。第二公因子主要反映的是医疗保健,在全国各省市间差异较小。第三公因子主要反映衣着,在各省市之间差异最小。

(二)利用因子得分对样品进行排序

以各主成分对应的方差贡献率除以累计方差贡献率为权重,得到综合因子得分公式:

三、结果讨论

从表5可以看出,全国共有9个省市因子得分不小于0,而另外22个省市因子得分为负值,说明各省市消费水平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部分省市消费严重不足。

四、对策建议

1.综合运用各种宏观经济手段,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针对目前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目前提高各阶层居民的收入水平显得犹为重要。只有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了,才能进一步扩大消费。

2.通过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改革透明度,减少居民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从而增加居民对未来生活的乐观心理预期,逐渐树立消费信心,并使居民变远期的储蓄倾向为即期的消费热情。

3.加快金融体系改革,在国内银行业引入竞争机制,提高银行的效率,激活国内金融市场,加速整个银行业的结构重组和产权重组过程,为居民提高广泛的资金来源和途径。加强金融业的信用管理机制,扩大消费信贷的种类、幅度和水平,弱化流动性约束。

参考文献:

[1]卢纹岱.SPSS for Windows统计分析(第3版)[M].

[2]徐佳,吴启,裴芳芳.山西省城市竞争力的综合评价与聚类分析[J].

[3]张林泉.泛珠三角区域城市竞争力实证分析[J].

[4]中国统计年鉴(2009)[M].

[5]徐俊彦,苗壮,刘向武.全国各地区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水平因子分析[J].1997.

[6]于秀林,任雪松.多元统计分析[J].

上一篇:“以活动促教育”高职班级学风建设实施研究 下一篇: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安徽省生态环境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