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苗枯病的防治

时间:2022-10-15 05:04:54

玉米苗枯病的防治

玉米苗枯病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在我国被首次发现以来,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且南方重于北方。该病尤其在轻碱、瘠薄或土壤板结地块和春季低温多雨的年份发生较重。

1症状

玉米苗枯病在幼苗2叶1心期可开始显症。植株生长迟缓,发育不良或明显矮化,叶片萎蔫或黄化。病株拔出后可见种子根或根尖处发生褐变,后扩展,部分或整个根系变褐或呈棕褐色,继而侵染中胚轴,使之细络或呈水浸状褐变。根系受害通常表现为根毛减少,无次生根或仅有少量次生根。初生根老化,皮层坏死,根系变为黑褐色,并在茎的第一节间形成坏死环,茎基呈水渍状腐烂,使茎基部节间极易整齐断裂。叶鞘也变为褐色,破裂。叶片变黄,叶缘呈枯焦状,心叶卷曲易折,叶片自下而上逐渐干枯,五次生根则死苗,有少量次生根的形成弱苗,并在枯死苗靠近地面处产生白色粉状物。一般在2叶1心期开始,第一和第二叶片的叶尖处黄化,并逐渐向叶片中部发展。

2病原

引起苗病的病原茵很多,其中出现频率较大的,在北方为串珠镰孢菌(占46.7%)、玉米圆斑离蜗孢菌(占21.7%)、立枯丝核菌(占10%)、串珠镰孢菌腔孢变种(p.monil-iformevar.subglutinans)(占8.2%)、禾谷镰孢菌(占7.8%)及其他镰孢菌(占5.3%),而腐霉菌分离频率仅为0.5%。

2.1串珠镰孢菌属半知菌亚门。气生菌丝鲜黄色至浅粉红色。有两种无性孢子,即小型和大型分生孢子。小型分生孢子串生或集聚成假头状,椭圆形、纺锤形、卵形、梨形或腊肠形:五色,单细胞或有1隔膜,3~7~14微米×2~3~4.8微米。大型分生孢子生于分生孢子座、分生孢子团和气生菌丝中,椭圆状弯曲或平直,像锥形或稍微呈镰刀形向两端逐渐变细或粗细匀称,壁薄,无色,基部有足细胞,大多数具有3~5个分隔,29~47微米×2.6~3.8微米。该菌不形成厚垣孢子,有子座,呈黄、褐或紫色。

2.2炭黑孢菌(圆斑病菌)属半知菌亚门。分生孢子橄榄褐色,顶端色谈,单生或2~6根束生,直立或膝状曲折,基部细胞膨大,孢痕坐落于折点或顶端,具6~11个隔膜,117~180微米×6~9微米。分生孢子暗褐色,胞壁较厚,长椭圆形,中央宽,两端渐狭。顶细胞和基细胞钝圆形,多数正直,脐点不明显,具4~10个隔膜,以5~7个隔膜者较多,33~105微米×12~17微米,平均为56.9×12.4微米。萌发时从孢子两端细胞长出芽管。

2.3立枯丝核菌属于半知菌亚门。菌丝初无色,后变为褐色,菌丝细胞核多个(3~6个或7~10个)。菌丝在分枝处缢缩,离此不远处形成隔膜,菌核无定形,以菌丝与基质相连,褐色至棕红色,表面粗糙,内外颜色一致,大小不一。

3发病规律

玉米苗病的主要病原菌腐生性很强,可在土壤中长期存活,一般可存活2~3年。镰孢菌通常以厚垣孢子、分生孢子、菌丝体在土壤中存活和越冬;炭黑孢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丝核菌也可以菌丝体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来源。种子可携带病原菌,其中种子带菌以串珠镰孢菌最高;可达60%,其次为炭黑蠕孢菌和禾谷镰孢菌。

春季的温度和湿度与发病轻重关系密切。长期低温高湿,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病菌借雨水或土壤中水分的流动传播,病菌菌丝一旦侵入寄主,即在皮层的薄壁组织中迅速定殖和扩展。病组织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可进行重复侵染。砂土或轻碱土壤,或板结、通气性差的、偏施氮肥的土壤发病重。据试验结果表明,基肥中氮、磷、钾配合施用的玉米发生苗病仅为8%~20%;基肥中缺磷肥仅施氮肥和钾肥时,则发病率明显上升至41.3%;仅施磷肥和钾肥时,发病率为8%。从农户种植同一品种的两块地,一块施用磷肥,另一块未施磷肥;未施磷肥地发病率高达44.9%,其中死苗占23.4%;而施磷肥的发病率只有6%,其中死苗率仅占3.8%。两者相比,基肥中施有磷肥的比不施磷肥的发病率降低了86.7%。可见磷肥与苗病发生轻重关系密切。其次是氮肥。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历年发病较重。品种间的抗性差异明显。

4防治方法

4.1选用抗病品种。选用适宜本地区的抗病性品种。

4.2种子处理。玉米苗病防治目前主要采用种衣剂包衣或用三唑类型杀菌剂等拌种、浸种,如用25%粉锈宁拌种(拌种量为0.3%~0.4%)和用沈阳农业大学抗寒型种衣剂SN-1(17%克百多菌灵)包衣种子,既可防治苗病,又可兼治茎腐病和地下害虫。此外,播种前先将种子翻晒1~2天,然后用2%福尔马林浸种3小时,或在80%抗菌剂402的3000倍液及70%甲基硫菌灵500倍液中浸种24~40小时,取出后用清水洗净晾干后播种,也能控制苗枯病的发生。

4.3合理施肥。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是减轻玉米苗枯病的一项重要措施。育苗前在苗床上要适施基肥,增施磷肥,培育壮苗,特别是移栽前5~7天要施好起身肥,以满足玉米断乳期对养分的需求;移栽到大田后要及时中耕施肥,加强栽培管理,促进根系生长,使植株生长旺盛,以提高抗病能力。增施磷、钾肥可减轻发病。

上一篇:谈对落叶松人工母树林疏伐技术研究 下一篇:水稻优质新品种龙粳29号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