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时间:2022-10-15 04:57:34

微课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莘县古云镇中心初级中学,山东 聊城 252429)

摘 要:随着社会迅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水平的持续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明显发生改变,微课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开始出现,并运用到教学中。微课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还能丰富初中历史教学内容。将微课这种教学模式运用于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使历史教学方式变得更加灵活多变,教学也更具成效。历史教师应熟悉微课,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运用,确保微课教学模式能够展现出其应有的功用。本文阐述了初中历史教学中设计微课时的一些注意事项,并结合实际情况探析微课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微课;初中历史;运用策略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兴媒体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如今,新兴媒体在教育事业中展现出巨大的功用,其中,微课已经成为教育的流行趋势,实用性明显增强。微课这一教学模式与时展的需求一致,能够不断强化课堂教学效果,使教育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由于微课具有诸多优势,如时间短、易扩散、针对性强等,越来越受到相关人员的欢迎。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设计微课的注意事项

1.注重课件的改进优化

在初中历史微课教学中,PPT通常承载着较多的历史资料,课程容量明显偏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制作PPT时务必编制相应的封面和目录,这样学生能够大致理清本节课的教学内容。PPT的背景尽量以素雅为主,整个PPT所采用的文字颜色以不超过3种为宜。除此之外,在制作微课PPT的过程中,最好不要将所有的内容都放置在PPT上,教师应该尽量使PPT讲稿的语言精炼、形象、有深意,只有这样才能在短时间内引起学生的关注。

2.注重视频录制的完善

在录制微课的过程中,教师以及相关人员可以运用带有编辑功能的录屏软件,如Camtasia Studio 6汉化版。这些软件的辑功能对于微课的制作是极为重要的,能够在微课中增添标题、结尾、标注、背景音乐等内容,从而使微课内容变得愈加生动、形象,进而激起学生学习初中历史的兴致,学生也会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对于微课视频的分辨率,操作人员最好选用1024×768像素以及800×600像素这两种,视频格式则可以选用FLV、MP4格式,音频文件一般选用MP3格式。除此之外,在用摄像头进行录制时,尽量避免其他干扰物的出现,如桌面杂物等。

二、微课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

1.运用微课,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历史教材往往会涉及历史文物、古迹以及生产工具等,如果只是口述,那么就会比较抽象,学生也很难理解透彻,就会感到学习历史比较枯燥、乏味。而在运用微课这一信息化教学模式后,教师可以将图、文、声、像汇集到微课内容中来,将那些历史文物和古迹图片生动地展现出来,不仅能够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如,在讲述“商鞅变法”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运用微课播放“立木为信”的相关视频,教学将会变得比较轻松,同时也能够达成很好的效果,学生也会主动参与历史学习。

2.运用微课,有效突破教学时限

在初中阶段,学生要学习的科目较多,且历史课程的教学课时普遍偏少,学习时间非常紧凑,这些因素均会制约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开展。而微课能够很好地消除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时间限制,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来学习历史。学生通过移动设备能够开展自主性学习,如在学习“甲午海战”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将自己制作的短小精悍的微课传输到互联网上,并对其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详尽讲述,从而达成学生与教师一对一互动的目标,同时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得以达成,历史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

3.运用微课,改进和优化教学内容

初中历史学科涉及的知识点多,时空跨越大,因此,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面临着一些难题,无法真正掌握好各种知识点。而微课能够针对教学重难点来开展教学,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同时还能够使教学方式变得更加幽默、诙谐,有助于深化教学内容。比如,在讲解明清时代建筑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向学生直观地展现这两个时期建筑的具体样式和形象,选用动态展示的方法进行讲解,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历史教学将更具成效。

三、结束语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微课的运用具有重大意义,不仅能够转变初中历史教学形式,而且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出现较大的变化,应该给予重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务必要将微课运用到历史课堂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历史教学更好地达成目标。

参考文献:

[1]林修昊.以Moodle平台为载体提高初中信息技术小组合作学习效率[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5):21-27.

[2]李淑梅.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5):93-94.

[3]张颖.现代远程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23):76-77.

上一篇:聚焦三项习惯培养推进深度学习实施 下一篇:如何使学生在语文阅读中形成独立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