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沉淀 绵长的情思

时间:2022-10-15 02:46:35

[摘 要]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在母爱的呵护下,走完了他虽短暂却很精彩的人生。《秋天的怀念》是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文章篇幅短小,还不到一千字,语言质朴平易,却最能让人窥见史铁生内在的心魂和精神的命脉。教学时,要深入把握作者的复杂情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自己的悔恨与愧疚,对于生存困境中“好好儿活”的领悟。如何做到以上几点呢?具体的引导方式,一是反复朗读,揣摩合适的语气,在全文朗读中把握感情基调的变化;二是品味细节和词语的情味;三是引导学生思考,唤起对母爱生命的感悟。

[关键词]语言;感情;生命沉淀;细节描写

季羡林曾说: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散文的真面目是以情感人”。《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最震撼人心的一部作品,最能让人窥见史铁生内在的心魂和精神的命脉。那么,本文作者是如何既表达母爱的艰辛和伟大,又书写对母亲的深切感怀;既深感悔恨愧疚之情,又深刻领会到如何面对生命的残缺遗恨,勇敢镇定地“好好儿活”的呢?

一、一张一弛,富有节奏的乐章

本文的感情有一个统一的基调,但每个段落也有节奏的变化。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在语句的朗读中揣摩合适的语气,在全文的朗读中把握情感基调的变化。比如,可以挑选若干语段重点练习朗读的语气,学生各自试读,画出重音、停连、语气符号。然后让个别学生在全班朗读,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提出建议。教师做朗读示范,做符号标记。最后朗读全文,直到学生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

总之,本文的感情一张一弛、一高一低,要通过朗读感受史铁生的内心情感变化。

二、微小平常的细节描写

文章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含蓄写来。作者内心的情感本是汹涌澎湃、疼彻肺腑的,但文章的叙述语调却显得平静内敛,没有任何直接抒情、咏叹呼号的句子,文章的感人力量,全部来自那些不事渲染、本色呈现的细节。

从文中诸多细节可以看出,作者的母亲,不仅疼爱孩子,无比细心地呵护孩子,想方设法为病痛与绝望中的“我”寻找宽慰,而且深深地理解孩子,以强大的毅力克制自己内心加倍的痛苦,能够耐心地等待儿子走出心灵的阴霾,抗住命运的打击,获得生活的力量。而作者在母亲去世后写这篇回忆性散文,心情也是非常复杂的。当年和母亲在一起时,虽然也有脾气暴躁、极不耐烦的表现,但内心深处仍然能感到母亲的关怀,比如知道母亲“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时过境迁,更为自己当时“一直都不知道”母亲的病情、“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而悔恨不已。

这些不起眼的细节,正是母亲真实的写照,这样一直默默付出、毫不张扬、不求回报,让我们体会到了母爱的博大与深沉。

三、含蓄的语言,凝重的情感

史铁生沉静、内敛的性格决定他在文中不会恣意抒情,表达情感往往含蓄克制,平淡之中氤氲着深沉浓郁的情感。

作者的母亲,是一位活得最苦,却有无比慈爱、包容、细心、无私、坚忍、睿智的母亲。她的慈爱,体现在她深深理解儿子的痛苦,能够包容儿子的暴怒,她想法设法宽慰儿子,多次央求儿子出去散散心,到北海看,盼望儿子早日走出内心的绝望,勇敢面对生活的苦难。她的细心,体现在几次“悄悄”地出去和进来,以及“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挡在窗前”“τ谂芎筒纫焕嗟淖盅鄱,她比我还敏感”等细节描写中。她自己身患绝症,“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却从未向儿子提及,她承受着儿子终生截瘫的残酷现实,承受着儿子痛苦绝望的心情,却从来没有对儿子说过“你为我想想”,这些体现了她的无私和坚忍。她的睿智,体现在她懂得人生无论遭遇什么厄运,都要“好好儿活”,不是仅仅活着,而是要活得坚强,活出尊严,要找到一条走向自己幸福的路。

四、感悟母爱,感怀亲情

在课堂教学的最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这既是对全文理解的深化,也是一个开放性的、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教学环节。可以让学生静下心来回味自己的生活体验,想一想:本文引起了你哪些联想?哪些事情曾让你感受到母亲的爱?你感受到的母爱与史铁生笔下的母爱有什么异同?你是否也有过对母爱的漠视、对母亲的愧疚……学生可以有选择性的回答。学生的生活感受,可以在全班口头交流,也可以写成文字。还可以建议学生给自己的母亲写一封信,表达真诚的感念之情、愧疚之意、报答之心。

中学生阅读本文,应该从史铁生的遭遇和感怀中,反思自己的生活,增进对母爱的敏感与回馈,更加珍惜健康的生命,积极认真地“好好儿活”――这,就是阅读经典的现实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史铁生.我与地坛[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2]史铁生.合欢树[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

[3]宋云茂.无法面对的秋天――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J].中学语文教学,2013.

上一篇:现代教学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公开发行置换债券资金使用情况的跟踪考察及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