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

时间:2022-10-15 01:05:14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

【摘要】 目的 对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进行讨论和研究。方法 80例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进行临床病理特征回顾性研究, 分析诊断方法。结果 80例患者皮肤病变多呈现出褐色和棕色的无痛斑块, 下肢以脚底和脚趾为主, 同时部分患者出现了明显的瘙痒感, 被抓破后易发生溃疡, 且难以治愈。肿瘤体积中最小者为0.6 cm×0.6 cm×0.5 cm, 最大者为7 cm× 5 cm×2 cm, 与周围组织的边界模糊不清, 其中具有结节状瘤体者47例。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细胞形态十分多样化, 主要有上皮样细胞、透明细胞、小痣样细胞和梭形细胞等形态。同时在其排列形态上也有着一定的特点, 主要呈现束状、巢状、梁状、旋涡状和假腺泡状等。免疫化染色体显示瘤细胞S-100蛋白、HMB45、Vimentin阳性率分别为95%、93%、98%, 同时SMA、LCA均呈现阴性。结论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组织和病理形态有着多样化的特点, 在诊断的过程中主要依靠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进行判断, 对此需要加以重视, 从而更好的采取措施对患者实施治疗。

【关键词】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诊断

DOI:10.14163/ki.11-5547/r.2017.17.037

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恶性度比较高的具有黑色素细胞分化的恶性肿瘤, 多数肿瘤会分布于患者的皮肤、眼睛和外阴等周围, 同时在消化道、生殖道以及肺部等部位也有可能发生。近年来恶性黑色素瘤开始逐渐呈现出了上升的发展趋势, 其发病机制与患者的色素痣恶变、遗传、紫外线照射、外伤和刺激等原因有关。本次研究中主要选择唐山市丰润区中医医院及丰润区人民医院2014年1月~2016年9月收治的80例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进行了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的研究,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唐山市丰润区中医医院及丰润区人民医院2014年1月~2016年9月收治的80例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患者中男45例, 女35例, 年龄24~78岁。其中, 20例患者发生部位为上肢, 25例患者发生部位为下肢, 10例患者发生部位为外, 10例患者发生部位为头部, 8例患者发生部位为颈部, 7例患者发生部位为胸壁处。

1. 2 方法 对80例患者进行临床标本采取, 并根据临床情况及病理特征的回顾性研究, 研究其诊断方法。所有标本均使用4%中性甲醛进行固定, 并染色, 对标本采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方式进行最终的鉴别。利用Envision方法, 所用的抗体为HMB45、melan-A、AE1/AE3、S-100、Ki-67、SMA、EMA、LCA以及actin等。患者抗体按照规定标准进行相应的检验和对照分析, 并由专业的人员对免疫组织进行分析对比。

2 结果

80例患者皮肤病变多呈现出褐色和棕色的无痛斑块, 下肢以脚底和脚趾为主, 同时部分患者出现了明显的瘙痒感, 被抓破后易发生溃疡, 且难以治愈。肿瘤体积中最小者为0.6 cm×0.6 cm×0.5 cm, 最大者为7 cm×5 cm×2 cm, 与周围组织的边界模糊不清, 其中具有结节状瘤体者47例。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细胞形态十分多样化, 主要有上皮样细胞、透明细胞、小痣样细胞和梭形细胞等形态。同时在其排列形态上也有着一定的特点, 主要呈现束状、巢状、梁状、旋涡状和假腺泡状等。免疫化染色体显示瘤细胞S-100蛋白、HMB45、Vimentin阳性率分别为95%、93%、98%, 同时SMA、LCA均呈现阴性。

3 讨论

3. 1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形成原因 我国当前在临床上所出现的恶性黑色素瘤是比较少的, 但因其恶性度比较高, 因此所造成的影响比较大[1]。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病因当前并不十分明确, 但在临床上认为与患者的自身皮肤刺激性和遗传因素等之间有着绝对的关系, 或者由于外部的环境影响等也将导致其发病率逐渐上升[2]。相关资料中显示, 患者的黑色素瘤最开始起源于黑色痣或色素细胞, 大约有超过50%的患者曾经都有过明显的色素痣背景。皮肤黑色素瘤在光镜的表现下是十分多样化的, 无论是细胞的形态还是病理结构等方面都呈现出多样性, 这就给正常的诊断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十分容易出现误诊。在本次研究中发现, 大多数的患者都为中老年患者, 并且当中男性的患病率要明显的高于女性。对于此方面的发病机制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3. 2 皮肤黑色素瘤的临床特点 恶性黑素瘤好发于30岁以上的成人和老年人, 儿童罕见。起源于黑素细胞的恶性黑素瘤多见于老年人, 生长缓慢, 恶性程度较低;起源于痣细胞者多见于较年轻的人, 生长迅速, 恶性程度较高, 易有早期转移。恶性黑素瘤的早期表现是在正常皮肤上出现黑色损害, 或原有的黑痣于近期内扩大, 色素加深。随着增大, 损害隆起呈斑块或结节状, 也可呈蕈状或菜花状, 表面易破溃、出血。周围可有不规则的色素晕或色素脱失晕。如向皮下组织生长时, 则呈皮下结节或肿块。如向周围扩散时, 尚可出现卫星状损害。

3. 3 皮肤黑色素瘤的病理特点 皮肤黑色素瘤在巨检中会呈现出一定的不规则病理特点, 多数存在着明显的黑色素, 且周围的组织有着明显浸润现象, 并出现较多的核分裂象, 甚至有一些是十分典型的核分裂。核仁通常呈嗜酸性的“鸟眼样”。在光镜的检查中, 一些细胞不仅形态上各有所异, 同时在病理结构上也是千差万别的。并且对周围组织的侵犯现象明显, 边界模糊不清。在本次研究中主要根据细胞的形态和组织的结构进行区分, 但只根据光镜进行区分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

3. 4 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对于一些通过光镜难以进行确诊的患者, 可以进一步采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进行诊断。免疫组化检查的方式相对于其他的方式来说有着更加直观并且准确的效果。尤其是S-100蛋白有着十分高的敏感性, 因此在检查中的准确性也就能得到提升, 表现出阳性特征[3]。此外, HNB45比S-100更特异, 将二者结合也能更加准确的诊断皮肤黑色素瘤。

3. 5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鉴别诊断 恶性黑素素瘤应注意与色素痣、幼年性黑色素瘤、细胞性蓝痣、色素型基底细胞癌、色素性脂溢角化病、皮肤纤维瘤或硬化性血管瘤等鉴别。甲下恶性黑色素瘤尚须与陈旧性甲下血肿相区别[4]。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可由色素痣、雀斑等疾病恶变产生, 需要临床重点注意[5]。

综上所述,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中, 主要发病机制与患者的色素痣恶变遗传、紫外线、外伤和刺激等原因有关。并且在近年来开始呈现出了上升的趋势。在诊断中因为其临床及病理的多样性, 易出现误诊现象。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组织和病理形态有着十分丰富的特点, 在诊断的过程中主要依靠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进行判断, 对此需要加以重视, 从而更好的采取措施对患者实施治疗。

参考文献

[1] 沈旭霞, 孔蕴毅, 戴波, 等.原发皮肤“消退性”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中华病理学杂志, 2013, 42(10):675-678.

[2] 张建强, 范钦和. 促纤维增生性恶性黑色素瘤5例临床病理分析.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4, 21(4):202-205.

[3] 王燕, 薛卫成, 斯璐, 等.皮肤原发恶性黑色素瘤127例细胞增殖活性与生存预后相关性.中华病理学杂志, 2013, 42(3):

178-181.

[4] 高艳.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 中国保健营养, 2016(2):106-107.

[5] 赵燕, 李成林, 杨鹤鸣, 等.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治疗进展.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31(4):74-75.

上一篇: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一篇:斜仰卧位微创经皮肾镜和输尿管软镜治疗输尿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