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多媒体点缀语文课堂

时间:2022-10-15 12:14:01

让多媒体点缀语文课堂

【摘 要】多媒体直观生动,图文并茂为精彩的课堂教学描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通过媒体导现,激发学习兴趣;媒体导演,激发表达欲望;媒体导析,赏析语言;媒体音乐染情,突破难点等多种途径展开语文课堂教学。从而使语文阅读教学因为有了多媒体的点缀而愈加精彩。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课堂;点缀;学习效率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多媒体直观生动,图文并茂,形、声、光、色的综合运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为精彩的课堂教学描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多媒体教学设备向我们提供了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有时,它就是一张张优美的画面;有时,它就是一首首悦耳的音乐;有时,它就是一个个形象生动的动漫……多媒体让我们轻松地把学生带入了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主动探索,使学生会学、愿学、乐学。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多媒体,享受快乐语文课堂。

一、媒体导现,激发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生兴趣的产生是阅读学习的关键。教师要根据课文的特点,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让现代的教学多媒体进入学生的阅读课堂,开放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点,使各种学习兴趣真正成为学生本身的一种自我学习需要,在情感上表现出高涨的求知欲望和愉悦的成功体验。如教学《观潮》这一课时,学生都没有看见过钱塘江大潮,只凭朗读课文,很难唤起学生对这一天下奇观的向往和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所以在上课伊时,运用多媒体具有真实再现、具体可感的特点,我播放了大潮的实况录像。学生感受着岸上人声鼎沸,江上闷雷滚动,而后变成如同山崩地裂的巨响;看着一条白线横贯江面,继而又如同千军万马,齐头并进的磅礴气势。孩子们陶醉、震撼于这动人心魄的大潮之中,他们不但在兴趣盎然中整体感知了课文大意,而且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已呼之欲出。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媒体导演,激发表达欲望

心理学告诉我们,动态的变化着的事物容易引起小学生的注意,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每位同学都酷爱“动画片”。而多媒体正是从小学生的爱好出发,用声、光、电、画等媒体制作动画,配以不同的色彩,增添画面的可视性和美感,创设出一个美妙的教学空间。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让他们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如《要下雨了》这一课的教学,运用多媒体的剪贴画,创设了连续的一组情境。结合教学过程,演示了“小白兔”来到“草地上”、“池塘边”、“路边”,分别与小燕子、小鱼、小蚂蚁对话的情境。情境一个连着一个,角色随着情境一个接一个出现,从而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下雨前的种种自然现象,配以课文诵读,可以说是简明、生动、有效。读后让学生自找伙伴,自编、自导、自演《要下雨了》的故事情节。这样的设计不仅训练了学生间的合作精神,而且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学生也牢牢记住要下雨前动物们种种异常,并能把它们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真是一举多得呀!

三、媒体导析,赏析语言

学生与课文之间的对话是靠文字来完成的。文字属于抽象的符号系统,从阅读到理解课文,实际上是将抽象的语词变成形象的直观的过程。因为学生受到知识、视野、生活阅历等因素的限制,教师有时得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讲解,学生仍然感触不深,还易产生疲劳甚至厌烦的情绪。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将课文中静止的文字变为屏幕上生动的画面,它犹如一座桥搭起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之路。借助多媒体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展现出来,以其富有声、像、色的信息刺激学生的眼、耳、脑等感官,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变难为易,促其乐学深思。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

教学《咏柳》时,正是春花浪漫、杨柳依依的时节。诗中为什么把柳叶说成“碧玉”,把柳条说成“绿丝绦”?“春风”与“剪刀”又怎么联系在一起的?如何让学生进入这种特定的情境,进而体验感悟呢?教学中,我巧妙地利用教学媒体的直观性、形象性。为学生展示了学校不远小塘边的柳树。生机盎然的柳树令人心旷神怡,给人美的启迪与联想。它细长的叶子均匀地缀满柔软的枝条,整棵柳树焕发出亮丽的绿意,那不是“碧玉”是什么?也只有“碧玉”才堪与之媲美!柔顺轻飘的柳条倒垂而下,怎不让人想起轻柔飘逸的绿色丝带?这么小巧精致的叶子叫人禁不住想问一问:它们是怎么来的呢?学生欣赏着迷人的柳树,自然而然地融入迷人的自然怀抱中,无限春光令人心潮涌动。学生们看着,想象着,悄悄地说着,默默地想着这柳树边,池水轻漾,野花盛开,待耕的田地散发着泥土的芳香……是怎么来的。噢!这是春光煦照、春雨滋润、春风吹拂出来的吗?春催万物生机勃发,春风吹拂桃红柳绿――这春风不就宛如一把看不见的剪刀精心地裁剪出一缕缕的“绿丝绦”啊!这样学生也就心领神会把“春风”与“剪刀”联系在一起,在春光、池柳、欢情的和谐旋律中感知柳树的形象,领会诗人借赞美柳树歌颂春天的情感,同时也自然而然产生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四、媒体音乐染情,突破难点

音乐语言是美妙的,也是富有感染力的,它能给人们以无限的想象,有能令人陶醉而心驰神往。把音乐的语言与文学的语言结合在一起,必定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窗前的气球》这篇课文内容表现的气氛是当科利亚生了传染病在病床上很孤单时,心情很沉重;当看到好朋友把气球飘到他病房窗口时,他一下子心情好了,高兴地笑了。

于是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配了一段随着课文内容变化的而变化的音乐。

个案:

音乐响起(悲伤的轻音乐)。

师:科利亚一个人躺在病床上,因为得了传染病,不能出去也不能有人来看他。此时他只能想象着

师:出示“他好像看见米沙拉动拴着气球的绳子,几个同学站在四周,叽叽喳喳地指手画脚。”

听着音乐,完全投入到了情境中。

生:慢慢地轻轻地跟着音乐的节奏读着。(科利亚多可怜啊,生病本来就很痛苦了,还不能出去)。

生:渴望地读(他多么想出去玩啊,那么多天没有见到好朋友,多想跟他们在一起啊!)

师:课件出示“一个红气球摇摇摆摆地飘了上来,在科利亚房间的窗户前停住了。气球停了一会儿,开始一上一下地动起来”“科利亚的心情一下子好了许多。科利亚望着窗外那张逗人的‘小脸’,高兴地笑了。”

音乐响起(激动的音乐)。

生:满脸微笑地兴奋地读着。

可见学生们完全沉浸在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既很好地感悟到语言文字的含义,理解课文内容,又深刻体会了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生生对话领悟文章的寓意。

教材只能是作为教学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到实益,还得靠教师的善于运用。教学中教师若能细细品味多媒体,并巧妙地运用它,让学生的眼睛、耳朵、大脑等多种器官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就能使学生的听觉、视觉能力、注意力、想象力等得到强化和提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教师也从中享受到语文课堂带来的快乐。语文阅读教学,因为有了多媒体的点缀而愈加精彩。

参考文献:

[1]单宾.“以文悟道”,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J].北京教育.1994年04期

[2]程英娣.创设情境法在古诗教学中的应用[J].北京教育.1994年06期

[3]吴禹春.试论作文命题的改革[J].北京教育.1994年10期

上一篇:开展合作学习 提高复习实效 下一篇:浅析中国古代儒家教化目的及其实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