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开展问题设疑教学的对策

时间:2022-10-15 11:48:37

初中语文课堂开展问题设疑教学的对策

摘 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以及新课改理念的深入发展,初中语文教学必须紧跟时展要求,做到与时俱进,要不断的革新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采取寓教于乐的策略,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自学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有效的语文课堂不是老师全包圆、满堂灌以及格式化的讲授,而是师生互动,学生参与其中,实现学生主体参与式的学习,这样才能给学生留足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着重探究了初中语文课堂开展设疑教学的策略,希望能对其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主体参与式教学,探究意识;设疑教学;策略

一、提问循序渐进善于运用提问技巧

所提问题循序渐进,善于运用提问技巧,注重提问拓展拔高空间,这就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高所设问题的水平,所问问题具有引导性,能一环扣一环,逐渐引申问题高度。例如在《范进中举》一文的讲解中,教师可以通过以“本文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让学生思索本文讲的是一个怎么样的故事,再以“范进中举到底是科举制度体系下的受益者,还是受害者”引导学生自由讨论交流后有老师引导学生课文中人物细节描写的拓展,最后有老师拓展式提问,以“不同时代的教育制度给人带来什么不同的影响”这个问题将学生带往更为广阔的思考领域。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由浅入生地提问技巧,引导学生深层次思考,让学生逐渐感受到探究与阅读思索的意义所在。

二、巧妙构思,激趣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教师的提问,如果教师在问题设疑的过程中能巧妙的构思,以教师的视野和学生的视角为高度,设计的问题肯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生猎奇心理较为严重,对于未知的知识和问题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在探究的过程中他们会独立思考,凝聚自身的注意力,开动想象力,进而培养自身的探究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问题的设疑,教师一定要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要依据学情设计问题的提问形式、提问语气、提问角度以及提问的内容,力求问题新颖、发人深思、启明心智。例如,在讲解文章《苏州园林》时,教师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就可以巧妙的构思,给学生留足空间:宋・范成大在《吴郡志》中说“天上天堂,地下苏杭,”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说的就是苏州与杭州的美丽、繁荣与富裕。桂林山水甲天下,在山水,苏州美在园林,那苏州园林美在哪里呢?这自然与它的特点和历史是分不开的,在新课之前请学生自行阅读,并分析苏州园林美在何处,有何特征?这样的导入设疑,给学生留足了想象的时间和探究的空间,极大的激发了他们的猎奇性,势必会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培养他们良好的自学习惯。

三、设计“矛盾”,激活思维

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来说,学生对于文章的赏析过程很多都是被动的,他们对语文课的学习兴趣较为平淡,很多学生认为,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找不到成就感,因为解决的问题都能从教材中“读出来”或者从教师的口吻中“等出来”。对于语文课程来说,在每一堂课每一篇文章的学习过程中,都是在了解一个新的故事,刚开始是很难让学生兴趣盎然的,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认真的研究教学内容,最大限度的整合教材、教法和学情三者之间的关系,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矛盾”,让他们感觉到一种压力和挫折,形成心理上的冲突和紧迫感。面对着矛盾,学生会情不自禁的尝试着去分析和探究,那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在讲授文章《孔乙己》一文时,由于文章创作的年代相对于初中生来说有些久远,他们不太了解那个时期的历史背景,更不能理解孔乙己的人生遭遇,对于文章的学习兴趣自然就不会太浓厚。如果能巧妙的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感到课堂的压力,他们自然也会认真的投入到学习之中去了。如教师可以这么设问: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学生对于简单的问题开始是不知如何作答,这会迫使他们认真地研读课文。然后教师在引导学生,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文章的教学难点。看似简单的问题矛盾,却能极大的激活学生的思维,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问题的设疑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符合课文实际,千万不能无中生有,故弄玄虚。

四、转变问法,变直为曲

语文课堂的提问大多都是直来直去,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异性和启发性,多数都是为了答案而设计问题,为了引出答案而构思问题,学生对这类问题会感到索然无味,甚至出现抵触和敷衍的学习态度。初中生喜欢新颖有创新的东西,为此在问题的设疑中可以转换形式,变直为曲,做到活学活问,迫使学生开动脑际,实现跳跃式的课堂理答形式。例如在学习文章《老山界》时,讲到红军战士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用法时,学生很难全方位的理解作者的寓意,如果老师换个角度,把问题变得更有嚼头一些:“抢”字是否说明了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呢?该如何正确理解这里的“抢”字呢?然后老师可以举例实现对比分析,强调“抢”的真正含义,这样学生就会深刻的理解了。

五、把握层次,难易适中

在初中语文的课堂提问中,一般都是为了回顾旧知识,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导入新课,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新知识,让学生身临其境,加大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效的知识总结,让学生形成一定的系统化的知识结构。这些目标的实现都需要学生参与其中,为此,任何问题的设置都要能吸引到学生,都能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其中,这就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学情,有效的考虑到问题设疑的层次性和难易程度。课堂问题的设疑,要多元化、多样性,考虑到所有的学生,也照顾到所有的学生,体现层次性提问和教学。在难易程度上,要做到难易适中,切记出现过于简单、过于偏执和难度系数较大的问题,这都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探究问题的主动性。鉴于此,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课堂问题设疑的难度和密度。

参考文献

[1] 黄启明.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妙设疑[J].读写算,2013(11)

[2] 石亚娟.初中语文课堂“设疑”教学法[J].学苑教育,2012(12)

上一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艺术初探 下一篇:试论情趣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