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生态系统视角下的供应链金融探讨

时间:2022-10-15 11:20:14

金融生态系统视角下的供应链金融探讨

摘 要:作为新的融资方式,供应链金融被认为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商业银行和物流企业业务拓展的重点方向。然而,由于开展时间尚短,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从金融生态系统观的视角,对我国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中的行为主体和外部环境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深入探讨了存在的问题。据此,从核心企业、金融机构、政府三个行为主体的角度对发展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提出了一些参考建议。

关键词:金融生态系统;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融资

一、金融生态理论与供应链金融生态理论

(一)金融生态理论。金融生态是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仿生概念。由于金融体系具有内在逻辑安排、发展规律等群体生态学特征,在经济活动中逐渐形成了具备鲜明结构特征的“秩序结构”,这种“秩序结构”也就被定义为金融生态。

2004年,周小川在“经济学人50人论坛”上率先分析了影响我国金融生态的因素,并从金融生态的角度思考我国金融法制建设。之后,金融生态理论在我国学术界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国内学者对其展开了探讨和研究,取得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目前,针对金融生态概念的界定,学术界的观点主要可以归纳为两种:金融生态环境观和金融生态系统观。

金融生态环境观从金融业的运行环境来探讨如何通过完善金融市场的生成环境来稳定金融市场并使市场更好地发挥功能。周小川(2004)[1]认为,金融生态环境包括了法律法规、会计准则、社会信用、企业改革、政企关系、银企关系等多方面的内容。而金融生态系统观认为,除了生态环境,金融生态还应包括金融生态主体和生态条件两个方面。徐诺金(2005)[2]认为,金融生态是指各种金融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及内部金融组织相互之间在长期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后者对金融生态概念的界定更为全面。因为,良好的金融生态不仅需要完善的基础条件和稳定的市场环境,还要求金融主体与客体、行为主体与环境能够和谐互动、互相促进。因为没有适宜的法律、信用环境,必然会阻碍金融主体的良性发展;而没有金融主体的创新,也无法实现外部基础条件的逐步改善。

(二)供应链金融生态理论。根据金融生态系统观的定义,我们可以引申出供应链金融生态的概念,即由金融行为主体、金融客体以及主体活动所依赖的社会环境和技术条件共同构成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社会环境和技术条件的改善有助于为金融主体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制度和技术支持;行为主体的创新活动会推动技术的提高和环境的改善,两者相互作用,从而形成彼此依存的金融生态系统。

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中的行为主体包括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上下游中小企业、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以物流企业为主的渠道机构以及金融监管机构;金融客体主要指各类金融产品。外部生态环境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社会环境和技术条件。社会环境包括法律制度、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技术条件包括融资技术、物流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

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行为主体之间也是密切关联的:(1)作为供应链金融的中枢,核心企业必须有能力为系统共享信息,进行能量扩散,以保持供应链企业的稳定性和凝聚力,提高整条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和竞争力。核心企业的能量扩散包括向链上企业提供信用、控制风险、共享信息,将技术优势、资金优势等转移到整个系统和其他成员企业中。(2)金融、物流等中介机构为供应链上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行为主体的融资需求也为金融、物流机构创造了利润新的来源。(3)同生态系统一样,随着行为主体和金融客体的发展,金融风险也在不断的演化,为了防止风险累积导致的危机、维持正常的金融秩序,金融监管主体需要不断创新、调整监管内容和机制。

供应链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联的关系说明,在对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改善工作中,不仅要关注金融主体的改进,也要推进外部生态坏境的改善,同时,要站在全局的视角处理好各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二、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国内供应链业务发展情况。供应链金融是一种新型的融资模式,它以核心企业为中心,通过对核心企业与成员企业间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有效整合,运用各种金融产品为整条供应链上的企业提供综合授信。2005年,深圳发展银行率先在国内推出了“1+N”基于核心企业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将资金注入到相对弱势的中小企业中,并为核心企业提供理财服务,有效缓解了供应链上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困境。随着中小企业的飞速发展以及商业银行竞争的日益加剧,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出于业务拓展的需要开始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

目前,国内的各大商业银行均有涉足供应链金融领域,现将相对成熟和具有特色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归纳如下:

来源:根据各大银行网站整理

(二)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根据金融生态系统观点,本文从行为主体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分别分析我国供应链融资业务目前存在的问题。

1、 行为主体。(1)核心企业和成员企业。核心企业居于供应链的中心地位,担负着为供应链上的企业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并找到整条供应链价值创造方法的责任。核心企业能够完成这些集成功能的前提是在供应链上具备绝对的权威地位和先进的管理能力。然而目前在我国,除了汽车、钢铁等行业,国内大多数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供应链管理意识还比较淡薄,他们往往因担心供应链融资会增加其工作量、责任、成本和风险,而不愿投入供应链金融的相关建设、配合供应链融资业务。核心企业普遍没有对上下游企业建立起一套严格的准入制度和奖惩方案,也导致了核心企业对成员企业的约束力较弱,成员企业对核心企业的归属感不强。另一方面,许多成员企业目前仍习惯直接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取贷款,对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缺乏了解,不知如何将自己的业务与供应链融资结合起来;由于对所处供应链的价值认识不够,成员企业参与核心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动力不足,这也使得供应链管理更加困难。行为主体对供应链金融认识的缺乏,导致了多数供应链不够成熟,显得松散、不稳固,这就加大了构造供应链上信用机制的困难,对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说,无疑是增加了风险和成本。因此,多数商业银行选择开发的链条十分有限,基本集中在汽车、钢铁等有着成熟供应链管理的行业。这不仅限制了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也影响企业所在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提升。(2)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在我国,银行是参与供应链融资的主要金融机构。虽然目前,国内各大商业银行都提出了供应链金融的概念,但从现有开展情况来看,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首先,融资对象的选择存在局限性。长期以来,商业银行的融资对象都集中在商品流通企业,近几年才开始涉足生产供应型企业,但仍侧重于汽车、钢铁、能源等保存条件要求低、销售稳定的大宗商品行业。其次,操作流程比较繁琐。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形态和特征相较于传统信贷业务更为复杂,这要求金融机构在操作时更加谨慎。但由于目前商行还未建立起适应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识别和防范体系,电子平台的建设及与物流企业的合作都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在运营中往往只是简单沿用传统信贷办理流程,这种不匹配增加了操作流程的繁琐;再次,从业人员的经验还相对缺乏。商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时间不长,在供应链选择、风险评估、国际贸易等方面的业务能力还有待提高,专业人才的不足也成为了制约金融机构开拓供应链金融服务的主要因素。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开展离不开第三方物流企业专业配套的服务。物流企业是“天然的监管人”,不仅可以提供专业的仓储服务,还可利用自有平台实时掌握质押物的价格、位置信息,协助银行提高风险监控水平。但是,我国物流企业起步较晚,虽然已形成顺丰、中通、申通等大型物流企业,但是总体来看,具备供应链金融意识、信息共享平台和规范的管理制度的物流企业还非常有限。而且,物流企业从业人员的知识储备、综合素质整体不高,存在操作风险;信息管理电子化程度还有待加强,离供应链金融业务要求的实时监控、快速反应还有一定距离。 window.location.href = "/Login.aspx?Url=/Text/Article.aspx?titleid=qydb20150201-1";

上一篇:门诊大楼诡异的火灾 下一篇: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的作用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