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进取 扎实工作开创中原崛起新局面

时间:2022-10-15 11:13:51

开拓进取 扎实工作开创中原崛起新局面

一、新层次、新发展与要长期坚持的好做法

2007年,河南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总书记对河南工作的三项要求和视察河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团结奋斗,真抓实干,“两大跨越”迈出新步伐,“两大建设”得到新加强,经济社会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态势,实现了省八次党代会战略部署的良好开局。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预计全年生产总值突破1.5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000美元。一些重要领域出现了许多亮点,粮食总产连续四年创历史新高,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跃居全国第四,第三产业增速达到近年来最高水平,非公有制经济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60%左右,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稳居全国第一,节能减排出现“拐点”,自主创新实现了工业领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历史性突破,关系民生的“十大实事”取得满意成效。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会、中原文化港澳行,“7・29”抢险救援创造了煤矿救援史上罕见的奇迹。总的来看,2007年是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实力提升、活力增强、人气聚积、影响扩大的一年,结构趋优、效益提高、民生改善、可持续性继续增强、普惠性得到落实,标志着全省发展提高到了一个新层次。

总结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联系近年来的实践,一些做法值得总结并长期坚持。

(一)咬住发展不放松。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9800万中原儿女的根本利益所在。我们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科学发展作为根本原则,紧紧抓住重大战略机遇,努力发挥自身优势,着力破解发展难题,最大可能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生产总值在2005年突破1万亿元的基础上又连上1.2万亿元、1.5万亿元两个台阶,稳居全国第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跃居全国第五;文化建设迈出新步伐,文化资源开发成效显著,在农业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同时,实现了向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文化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的重大转变。我们用发展赢得了尊重,赢得了美誉。面对全省人口多、人均生产总值低的现状,生活水平总体上不高的现实,必须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不动摇、不含糊、不松懈,千方百计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二)狠抓粮食生产不动摇。坚持不懈地抓好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既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优势所在。胡总书记嘱托我们,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河南的同志是有责任的。我们始终牢记于心,坚持发展工业不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强化科技兴农措施,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走出了一条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保持农业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的路子。全省粮食生产四年来连创历史新高,先后突破900亿斤、1000亿斤大关,总量占全国1/10强,初步实现了传统农业大省向现代农业大省的转变,实现了粮食生产大省向全国重要的食品工业大省的转变,也为全国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一如既往地坚持发挥优势和承担责任相统一,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整体提升农业发展水平,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三)扭住发挥优势不松劲。近年来,河南省按照建设“三个基地一个枢纽”的要求和胡总书记的指示精神,着力在发挥优势上做大文章,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努力形成后发优势,切实增强竞争优势,初步形成了聚集度高、配套完善、竞争力较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我们依托能源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引导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集中,基本形成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的食品、有色金属、石油和煤化工、纺织服装、汽车和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和产业链,构成了全省工业的强大筋骨。依托区位交通优势,着力构建全方位、立体化、高密度、广覆盖的综合交通大通道和枢纽,高速公路和农村公路通车里程居全国第一,高速客运铁路专线规划和建设率先启动,航空运输快速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会展业蓬勃发展,形成了中原通、全国通的大格局。依托自然人文优势,把文化建设特别是文化产业发展作为提高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把山水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的融合作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打造了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文化品牌和精品旅游线路,这两大产业已成为全省生机勃勃的经济增长点,正在成为新的支柱产业。依托人力资源优势,采取综合措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施“阳光工程”等技能培训,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使我省成为全国第一劳务输出大省,打造了一批全国知名劳务品牌。目前,这些优势正在由潜在优势向现实优势、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产业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正在由静态优势向动态优势、单一优势向综合优势、局部优势向整体优势转变,成为建设经济强省的主导力量。

(四)抓住加强薄弱环节不放手。针对河南省产业层次低、开放度低和城镇化水平低等突出问题,我们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紧紧抓住工业化这个牛鼻子,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工业由大变强、第三产业由慢变快,使河南成为全国重要的新兴工业大省。紧紧抓住高新技术产业这个强大引擎,优先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坚持不懈地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有效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把优化环境作为塑造活力河南、魅力河南的第一品牌,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使河南更加开放开明开通,成为外商外资涌入的洼地。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把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和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紧密结合起来,加快城区发展,扩大城乡一体化试点,完善政策措施,强化产业支撑,城市的辐射力和带动力不断增强,预计2007年城镇化率达到34.3%,是全省城镇化水平提升最快的时期。面对在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的新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两手抓,既要抓好优势产业的发展,又要注重薄弱环节的加强,使二者相互协调、良性互动,形成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均衡发展的新局面。

(五)加快创新不停顿。近年来,河南省坚持把中央的决策部署与河南的实际紧密结合,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拓宽思路中创新举措,在把握规律中增强预见性,在统揽全局中找准突破点,创造性开展工作,走出了一条在发展中顺应调控、在调控中谋求发展的新路子,不仅破解了全省经济发展长期以来比全国“慢半拍”问题,而且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气象。我们全面贯彻中央宏观调控等重大政策,交通能源、文化旅游、食品加工等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生态环保、社会事业、农林水利等薄弱环节得到加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后劲增强。实践说明,只要我们吃透两头,搞好结合,创新思

路和工作方法,就能够作出符合实际的正确决策,抢占先机,有所作为。适应科学发展的新要求,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创新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坚持以新视野认识新事物,以新观念研究新情况,以新理论回答新问题,以新思路谋划新发展,努力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二、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推动又好又快发展迈出新步伐

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综合分析当前全国和全省经济形势,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需要,2008年我们必须更加重视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更加重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近年来,河南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推进结构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一手抓存量调整,一手抓增量优化,经济结构不断改善,但总的来看问题仍然较多,突出表现在“三驾马车”拉动不协调,城乡结构、产业结构、投资结构不协调,特别是2008年整体经济形势趋紧,这都要求我们必须更加积极主动地把推进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逐步实现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当务之急,一是要按照增强核心竞争力的要求,优先发展硅材料、光电子、生物医药、超硬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确保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二是按照调高、调优、调强的总体思路,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做优能源、铝工业、食品工业、石油化工和煤化工等支柱产业。三是按照集约、节约、高效发展的要求,以现有的各类开发区、工业聚集区、产业带等为平台,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和集群经济,提升产业集聚化水平,加快形成一批辐射带动力强、配套完整、特色突出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四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以大带小的原则,大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增强城市的辐射力和带动力,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提升城镇化水平。

(二)更加重视“三农”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近年来河南省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仍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主要体现在,粮食稳定增产的基础还不牢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仍然较多,从根本上破解“三农”问题的任务依然繁重而艰巨。我们要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重点抓好四个方面。一是着力抓好粮食生产这一基础。要认真总结经验,巩固、完善、落实促进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确保明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000亿斤左右。二是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一载体。要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突出抓好龙头企业培育、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等关键环节,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实现千家万户分散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三是积极实施提高农民素质这一战略。农民素质高低与收入多少、输出的速度和层次成正比。我们要把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战略任务,通过发展职业教育、开展技能培训等途径,着力培育新型农民,把劳动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四是探索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这一途径。要坚持双轮驱动,把积极推进城镇化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一起来,以城镇化带动农业、转移农民,以新农村建设繁荣农村、富裕农民,形成破解“三农”问题的合力。要认真总结全省开展城乡一体化试点经验,学习借鉴兄弟省市的成功实践,在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等方面大胆探索,构建新型城乡关系。

(三)更加重视发展第三产业,努力使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目前,河南省第三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滞后于第二产业20多个百分点,也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种状况直接制约了工业上档升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综合竞争力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加快服务业发展任重道远、势在必行。从经济发展规律看,工业化中期阶段是工业和服务业平行发展的阶段,目前全省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000美元,已经进入了工业和服务业发展速度接近、发展水平相当的时期。而近四年来服务业年均增速落后于工业近6个百分点,在三次产业中比重近三年来下降了2个百分点以上,很不协调。我们应该抓住全省发展为服务业提供的可以大发展、应该大发展、能够大发展的宝贵时机,必须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全省在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方面,一是抓重点,把发展生产业摆上优先位置。要依托企业聚集地、人口密集区和大中城市,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综合运输、研发设计、商务服务等服务业,促进资源集聚、产业集群、服务集成,提升现代服务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二是抓热点,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使其尽快成为新的支柱产业。河南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条件得天独厚。要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加强亮度,给文化与旅游穿上“连体衣”,推动文化旅游业的新发展、大发展。三是抓难点,着力推动农村服务业发展。河南省农村地域广、人口多,发展服务业潜力巨大、意义重大。无论是改善民生还是推进农业现代化,都要求我们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千方百计启动农村消费这个大市场。

(四)更加重视自主创新,为推动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强大引擎。河南省经济大而不强,主要差距就在于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较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建设经济强省,必须坚持不懈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走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河南实际的自主创新之路。要紧紧围绕突破制约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抓好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力求在节能减排、装备制造等方面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同时,还要在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领域超前部署一些前沿性的重大技术攻关课题,抢占未来科技竞争制高点。要围绕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抓好创新型企业培育,通过建立和完善鼓励企业创新的激励机制,培育企业家创新精神等措施,尽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企业,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的龙头企业,形成大中小优势互补、相互配套的创新型企业群体。围绕搭建协调高效的科技创新平台,抓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推进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整合科技资源,大力发展科技服务机构、技术交易市场和风险投资,推动科研机构进企业、进市场,建立覆盖中部、辐射全国的技术产权交易机构,畅通科技成果走向市场的渠道,提升区域科技整体竞争力。围绕增强创新的核心力量,抓好创新型人才培养,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大力弘扬创新文化,充分发挥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阵地作用,高度重视培养儿童和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把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努力营造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培养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物、一批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科技创新团队、一批具有现代

经营管理理念和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队伍以及社会急需的高技能型人才,全力打造“中原人才高地”。

(五)更加重视生态环境建设,提高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随着河南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日益凸显。我们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新观念,把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突出位置,多管齐下,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一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河南总体上是一个缺林少绿的省份,森林覆盖率、人均拥有林地面积、森林蓄积量都比较低,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加快林业生态建设,对于扩大环境容量、拓宽减排途径、美化人民生活都具有重大作用。要认真实施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长江、淮河防护林体系、太行山绿化和中原城市群生态建设工程,积极推进林业生态县、城市防护林和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生态工程建设,努力建设山清水秀的锦绣河南。二要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2008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三年,完成五年约束性目标,时间越来越紧,难度越来越大。我们必须加大力度,迎难而上,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省政府要与各省辖市政府签订节能减排责任制。要严格落实节能减排实施方案,力争2008年节能减排任务完成进度与“十一五”规划实施进度保持同步。三要编制好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充分认识主体功能区规划对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衔接,切实做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争取更宽松更有利的发展空间。

(六)更加重视改革开放,为科学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和强大动力。河南省过去取得的成就靠的是改革,今后的发展也必须靠改革。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要认真总结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牢固确立以改革破难题、以开放促发展的理念,以更强的力度、更大的气魄、更实的举措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大发展、大繁荣。要着眼于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全面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打造法治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效能政府。紧紧围绕实现股权多元化这个核心,加快国有骨干企业的战略性重组,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继续坚持“三放”方针,积极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上规模、上水平、创品牌。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加快企业上市步伐,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高度重视金融产业对现代经济的支撑拉动作用,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发展金融产业,务求在引进外资银行和培育地方金融机构方面迈出实质步伐。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在创新政府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上迈出新步伐。继续抓好医疗卫生、科技、教育、文化和财税、价格、投资、农村综合改革等各项改革。

开放是现代经济的显著特征。这几年我们紧紧围绕破解开放型经济发展滞后这个软肋,强力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使全省的对外开放特别是利用境外省外资金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已占到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20%以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面对短期内全省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的发展模式难以有大的改变的情况,国家又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我们必须把借力发展这篇文章做足、做好、做大。要紧紧抓住国际国内两个产业转移步伐加快的机遇,突出招商引资和项目带动这个重点,采取合作合资、兼并重组等多种形式,主动对接,积极承接,加大对重大项目的跟踪问效和协调工作,加快项目落地,务求在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公益性基础设施、服务外包业、一定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等领域实现利用境外省外资金的大突破。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鼓励有条件企业扩大境外投资,开展国际化经营,积极发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

(七)更加重视民生,筑牢和谐中原建设的坚实基础。2007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两防一重”作为2008年经济政策首要课题,其中的“一重”就是注重改善民生,充分体现了中央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对改善民生的高度重视,也是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在落实上要切实做到四个“到位”。一是认识要到位。牢记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状况是最大政绩,牢记民生问题无小事,坚持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改善民生。二是投入要到位。全面落实公共财政向民生倾斜的政策,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真正做到舍得投入、及时投入、足额投入。三是部署要到位。凡是涉及民生的问题,都要周密安排,精心部署,一抓到底。要紧紧围绕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突出抓好就业、就学、就医、社会保障和住房保障,努力在免费义务教育、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制度、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社会保险、职工工资增长和保障机制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逐步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解决民生问题,出路在就业,关键在创业。要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全面实施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激发一切能够鼓起的创业热情,调动一切能够动员的创业主体,放开一切能够开放的领域,落实一切能够做到的扶持政策,鼓励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使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这方面,省委最近要召开座谈会,进行专题研讨,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四是十大实事要到位。近年来我们每年都为人民群众办十件实事,受到了全省人民普遍欢迎。要认真总结近几年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好事的经验、做法,继续办好2008年的十大实事,完善长效机制,确保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2008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做好全年经济工作意义重大,任务繁重。我们一定要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开创中原崛起新局面。

上一篇:新经济条件下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与政策建议 下一篇:次贷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形势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