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底线思维,扎实开拓进取

时间:2022-07-08 09:06:54

坚持底线思维,扎实开拓进取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必须坚持底线思维,扎实开拓进取。周密准备,果敢行动,牢牢把握发展机遇,扎实将我国经济发展推入更高水平、更小代价、更可持续的发展新时期。

一、坚持底线思维首先要充分认识面对的困难和挑战

随着“稳增长”政策效果显现,我国经济筑底企稳,经济增长率出现回升。但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仍空前复杂。最主要的是我国经济正在由高增长阶段转入中速增长阶段,经济发展的环境与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要求企业、政府、社会必须尽快适应。

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世界市场需求增速大幅降低。2001-2007年,世界货物贸易进口额年均增长14.1%,2008-2011年降低到3.8%,而资源类产品价格则大幅提高。国内看,近年来城镇承载能力的瓶颈,对住行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活动产生了越来越明显的制约。具体表现为现有城镇空间难以承受汽车总量的快速增长,一线城市支持住房建设的土地、基础设施潜力不断下降。这些因素越来越明显地制约了汽车、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速度。2002-2010年汽车销量年均增长24%,但2011年降低为2.45%,2012年为4.3%。2002-2009年,城镇商品房销售面积年均增长19.8%,2011年降低到4.9%,2012年降低到1.8%。汽车、住房市场降温不仅影响到汽车工业、房地产建筑业,而且影响到重化工原材料、装备制造、能源、交通运输等多个产业,导致国内市场需求增速全面下降。而劳动工资、土地、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价格则大幅提高,污染排放收费标准也持续提高。国内外市场需求增速下降,订单增速下降,必然降低企业开工率,引起库存调整和产能调整。各类要素资源价格的大幅提高,则使低成本扩张的条件发生了深刻改变。

订单减少、成本压力加大,集中表现为企业利润水平大幅下降,面对这一重大变化,企业需要调整转型,现有产能面临调整,产能建设发展的既有模式,包括项目建设主体、项目预期、融资方式等都面临调整。这其中包含着企业相互影响,大量倒闭的风险。企业集中倒闭还会带来下岗失业、银行坏账等一系列连锁反应。从政府方面看,随着经济增速下降,财政收入增速大幅下降,土地等非税收入的增速也会大幅下降,银行由于风险加大,贷款更为谨慎。这些都会影响到政府的投资能力,以及发展社会公共事业的能力。从防过热、应对金融危机冲击到稳定经济增长,政府宏观调控也面临新的考验。从社会方面看,随着竞争加剧,财产责任风险加大,社会征信体系不完善,社会信任度降低等问题也将突出;对低收入群体、下岗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援助能力不够的问题也将突出。适应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创新能力、改变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趋势,都要求加快推进改革,根据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迫切性、艰巨性、复杂性也是空前的。综合看,我们正面临经济社会的重大转型,面对空前的风险与挑战,坚持底线思维,首先就要清醒全面地认识面临的这些风险和挑战。

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的基本矛盾仍然是十几亿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是我们最重要的基本国情,也是判断中国经济发展潜力最根本的逻辑起点。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仍然是长期和最根本的任务。其具体表现就是持续快速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这一过程首先有巨大、可持续的内需增长潜力。中国的消费市场是以十几亿人口,从人均GDP6000美元左右,向5万美元左右跨越所支撑起来的,其规模和潜力都是史无前例的。1978年,当我国人均GDP 几百美元时,对应的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大衣柜作为大件的消费结构和市场规模,而人均GDP6000美元左右,对应的是家电、电脑、汽车、住房为大件的消费结构和市场规模。相应地,人均GDP5万美元左右,对应的必然是发达国家居民目前达到的消费水平和相应的市场规模。2010年,日本千人汽车保有量625辆,我们只有72辆;2009年日本人均住房面积已经达到42平米,而我们按照常住人口计算,人均仅24平米。2012年按照常住人口统计,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2.6%,按照户籍人口统计,只有36%,而发达国家均在70%以上。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中还有2亿人左右居住在镇域内。城镇化的任务和潜力仍然非常巨大。随着大量人口向城镇转移,以及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和购买力提高,各类消费需求必然会持续扩大。综合分析,未来我国消费市场规模和潜力决不可低估。

这一过程有较好的要素供给保障。从资金方面看,2012年末人民币存款余额达到91万多亿元,远大于当年36万多亿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生产建设的资金供给比较充裕。从人力资源方面看,尽管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存在潜在威胁,但远未成为现实。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9.3亿多人,而城镇就业总量仅为3.7亿人,城乡间流动的农民工1.63亿人。这些数据充分表明,就业不足仍然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至于招工难、招工贵,则主要由于城镇承载能力不足,特别是户籍开放能力不足所造成。中国的劳动力供给潜力仍然十分巨大。技术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推进,跟随利润流动的各类技术将继续向我国转移,我们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包括原始创新也在加快发展。总体看我国未来的发展在资金、劳动力和技术等要素供给方面具有较好保证。

以上条件决定了我国持续较快推进现代化是可能和可行的,亿万人民群众改变现状的要求十分迫切,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大势不可阻挡。我们还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的坚实道路、理论、制度支撑。从国际看,和平发展的潮流仍不可阻挡。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必将释放巨大的发展红利,城镇化瓶颈的消除必将带来巨大发展空间。充分认识这些有利条件,满怀信心地去把握重大战略机遇,是我们不可回避的重大历史责任。

三、坚持底线思维必须周密筹划,果敢行动,重在实效

面对经济社会的重大转型,面对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的挑战,必须从最坏方面进行准备,向最好的方面奋进开拓。必须把握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统筹全局、审时度势,从大局出发,周密筹划可行方案和路径。也应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看准的目标、可行的方案就要果敢决策,毫不动摇。要在见实效上下功夫,用改革开放实质性的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实质性的转变回应人民群众的迫切期待。让中国梦不断增强感召力和凝聚力。

上一篇:浅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保障 下一篇:蒙晋陕甘宁应联手打造大河套经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