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微博隐私权侵犯行为

时间:2022-10-15 11:04:49

摘要:微博作为新兴的网络交流工具,在很短的时间内风靡全球。但在它的辉煌里,也潜藏着很多问题。事物总有阴阳两面,微博为公民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侵害公民权益的行为。本文以微博隐私权侵犯行为为主体,浅析了微

博运用中的侵权行为,并进行了法律分析,最后提出了改善建议。

关键词:微博 隐私权侵犯行为 侵权要件 法律规制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由于信息量小,可随时随地更新信息,而实现即时分享。微博起源于美国的twitter,在短短的6年内风靡全球,成为许多人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2009年,随着中国各大门户网站相继推出,微博迎来了它在中国的第一个春天。截止到2011年12月,中国微博用户总数达到2.498亿,成为微博用户世界第一大国。

微博不同于博客那样需要过多的组织语言来陈述事实或者采取修辞手法来表达心情,它只是简短的即时表述,这样的特点让微博更符合现代人紧张的生活节奏和习惯。但它也是一把双刃剑,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新的法律问题,一种现代新型的侵权行为,即微博用户在自己的微博上通过语言或图片的方式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其中,侵犯隐私权的行为屡见不鲜。

一、 隐私权的定义

“隐”即遮掩、隐藏,在这里可以理解为隐藏属于自己的东西;“私”与“公”相反,尤其指个人的。隐私,顾名思义,就是指关于自身的内容不愿他人所知悉。而隐私权,在法律上的定义是指自然人依法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私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人空间自主进行支配的具体人格权。[1]

在隐私权的概念界定上,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隐私权是独处而不受干扰的权利,是关于私人的生活不受侵犯或不得将私人的生活非法公开的权利;第二种观点认为,隐私权是主体对自己所有的信息的控制权;第三种观点认为,隐私权是个人决定何时何地与外界沟通的权利。[2]尽管对隐私权概念的界定还存在着诸多分歧,但这三个观点可以总结为隐私权即为一种法定的私权利,如果他人因为微博用户公开或传播所掌握或知悉的与私权利密切相关的信息,导致这些信息的直接相关人由于信息违背其意愿而被动披露,造成心理恐慌、不安和痛苦,这一行为就构成了对他人隐私权的侵犯。

二、微博隐私权侵犯行为的界定

从法理上分析,侵犯微博隐私权行为的构成要件,与一般隐私权侵犯行为的构成要件别无二致,故微博隐私权侵犯行为与一般隐私权侵犯行为都具备以下三个要件:

第一,有侵权行为及损害结果的存在。博主在微博中表述的内容如果涉及他人隐私,并使他人身心造成侵害,即造成了隐私权被损害的结果的发生。一些人认为在自己的微博上发表文章、言论以及上传图片等是属于自己的意愿,应不受任何限制,因为微博有专属性与自由性,不构成对他人的隐私权的侵害。但实际情况不然,微博侵犯隐私权的行为屡屡发生,且没有相应的法律手段加以制约。

第二,微博隐私权侵犯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一般隐私权侵犯行为的构成,必须是损害结果与侵权行为间有最直接、最接近的因果关系。而由于微博在网络上进行,其开放性和共享性会使其传播速度超越一般文章或媒体等的传播效果。

第三,微博侵犯隐私权行为人有过错。过错有两种形式,即故意和过失。故意是从行为人主观角度来说,以维护自己利益或侵害他人合法权益为目的,有意识的利用微博形式发表言论或传输图片来达成这个目的。过失则是由于当事人自律意识不够,在无意中造成了对他人合法权益的侵害。无论是这两种形式的哪一种,都是博主在微博上的行为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都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在这个问题上,有些观点认为,对微博隐私权侵犯行为可使用无过错归责原则,对侵权行为的认定,要以侵害行为造成的结果来认定,不管当事人是否具有侵害他人权益的主观动机。

三、我国微博侵犯隐私权行为的立法现状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法律专门规制微博侵权行为,更没有规制微博隐私权的侵权行为的专门法律。但有关微博侵权行为的规制,在侵权责任法、宪法、民法、刑法中有所体现。

1、侵权责任法。《侵权责任法》中对网络侵权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的,被侵权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的,对损害的扩大部分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网络用户利用其网络服务侵害他人民事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3]《侵权责任法》对网络侵权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依据这个规定,就可以判对微博中包括隐私权侵犯行为在内的微博侵权行为做出判定,而且《侵权责任法》也对网络侵权责任,特别是网络侵权中网络提供者责任如何承担责任的问题有了明确的规定,也就是说,在微博隐私权侵犯行为中,《侵权责任法》对网络运营商的责任也做出了明确规定。

2、宪法。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4]“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5]这些构成了宪法上言论自由的基本内容,国家对公民享有的言论自由这一权利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予以保护,但是,公民在行使这一权利的时候,不能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益。这就是说,在微博使用上,公民发表个人创作时,要基于不妨害他人利益的基础,微博作为公民行为的一部分,也要受到法律的规制,一旦使用者在微博上的行为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或其他权益,是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的。

3、民法。在《侵权责任法》通过之前,微博侵权行为在法律上主要是由民法中有关侵权行为的法律来规制的,这是因为微博侵权行为在大多情况下是侵害公民私权利行为。 《民法通则》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6]“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7]根据上述条款来看,《民法通则》能够规制微博隐私权侵犯行为及其他侵权行为,但在《民法通则》中没有对网络服务提供者怎样承担责任作出规定。

4、刑法。微博隐私权侵犯行为虽然绝大多数情况下属于民事纠纷,但不排除触犯刑法的可能。如果博主的侵犯隐私权的行为所造成的损失涉及刑法所保护的权益,即造成他人人身受到伤害等,就要受到刑法的制裁。只要是犯罪行为就会受到相应的制裁,这种制裁是不分地点的,即使在微博中,当事人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尽管我国有些相关法律可以用来规制微博隐私权侵犯行为,但仅这些是不够的,国内也并没有一部专门规制微博隐私权侵犯行为及其他微博侵权行为的法律。笔者认为,在这方面我国可以借鉴国外有关博客侵犯隐私权以及互联网管理法律制度等来完善我国关于微博侵犯隐私权的法律制度,为规制此类侵权行为提供法律依据。

四、 国外微博侵犯隐私权行为的立法现状

1.美国规制微博侵犯隐私权行为的法律制度相对完善,在隐私权保护、个人信息保护及商业秘密保护方面均有相关法律可以参照。美国的隐私权保护的主要依据是侵权法,隐私权己经成为35个州的普通法上或者是制定法上的权利。[8]由于网络技术起源、发展于美国,所以其对网络隐私权的认识和保护比较早,目前,美国国会已制定了包括《隐私权法》、《儿童网上隐私保护法》、《信息自由法》、《家庭教育权及隐私权法》、《录像带隐私保护法》以及《驾驶员隐私保护法》等等[9]在内的一系列法律,来保障公民的隐私权不会被侵犯。与此同时,虽然美国同样没有专门针对微博领域的法律,但在一些典型的判例中也可看到美国队微博侵权行为的规制。美国保护隐私权有法可循,在以宪法为指导,各种法律相配合的庞大的隐私权法律保障体系的保护下,微博侵犯隐私权的行为,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2.欧洲的侵权法制度比较发达,在个人隐私保护、个人数据保护等方面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欧洲在隐私权保护方面呈现出独有的特点,例如比较重视通过隐私权保护来实现对人格尊严的保护。[10]欧洲国家普遍采用法律的手段来对隐私权进行一般的保护。与此同时,还存在对隐私权的专门保护,例如《个人信息法》,《关于电子通信领域个人数据处理和隐私保护的指令》《、电信部门个人数据处理和隐私保护指令》等法案,主张制定严格的保护标准,通过所设立的特别委员会,敦促各国以立法的形式来保护电子信息对隐私权的侵犯。[11]上述可知,欧盟在隐私权保障方面有很多专门的立法,通过这些法律法规就可以实现对微博隐私权有效的保护。

五、我国应对微博侵犯隐私权的法律建议

1.随着微博这种媒体形式,被越来越多的公众熟悉和使用,微博隐私权侵犯行为也呈持续上涨状态。我国应在将来有关隐私权的电子信息立法中,专设规制微博隐私权侵犯行为及其他侵权行为的条款,使得解决该种问题时,做到有法可依,更直接、有效的保障公民的隐私权不被侵犯。

2. 微博使用者要在使用微博传播自主信息的过程中,对释放的所有信息承担全部法律责任。实行实名制注册微博,传播微博内容是否用实名是博主的自由。这样既维护了博主利用微博释放信息的权力,又使博主在释放信息时,知道自己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这样做一是有利于在全民当中提倡诚信的道德理念,又能够保障博主和阅读者共同的公民权利。

3.要明确微博服务提供商的责任。在完成第二条的基础上,微博运营商应做到自我检查,对客户的微博进行监督,一旦发现侵权微博,可以分级处理,警告、删除、封锁账号及提交司法部门处理。对监管不力者,主管部门应依法予以惩处。

4. 微博注册要以合约的形式来表达,微博使用者和微博工具提供者各自承担的责任,要做出明确的界定,以便大家依约履行。微博工具提供者,应在微博软件中添加类似监督软件,减少隐私权侵犯行为以及其他侵权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这样可以减少因过失而产生的微博隐私权侵犯行为。

5. 司法部门及运营商还可以秉着与世界接轨,学习先进的制度和技术的原则,与美国和欧盟等国进行交流学习,借鉴它们先进的网络技术和相对完善的法律制度,规避它们在规制微博侵权行为时遇到的问题,随时与世界保持同步,充分利用微博,更好的为人类的健康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杨立新.人身权法论[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

[2]我国《侵权责任法》第36条.

[3]我国《宪法》第35条.

[4]我国《宪法》第51条.

[5]我国《民法通则》第101条.

[6]我国《民法通则》第106条,第3款.

[7]姜伟.当代美国隐私权理论与法律制度[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3).

[8]陈亚飞.美国网络侵权管辖权的实践及启示[J].浙江学刊,2007,

(06).

[9]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7.

[10]魏衍亮.欧美隐私权保护制度之评析[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

注释:

[1]杨立新:《人身权法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338页。

[2]杨立新:《人身权法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662页。

[3]我国《侵权责任法》第36条。

[4]我国《宪法》第35条。

[5]我国《宪法》第51条。

[6]我国《民法通则》第101条。

[7]我国《民法通则》第106条,第3款。

[8]姜伟:《当代美国隐私权理论与法律制度》,《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第85-86页。

[9]陈亚飞:《美国网络侵权管辖权的实践及启示》,《浙江学刊》2007年第6期,第165-168页。

[10]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群众出版社1997年版,第48页。

[11]魏衍亮:《欧美隐私权保护制度之评析》,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54-155页。

上一篇:浅谈电力系统稳定性非线性控制方法 下一篇:浅谈煤矿企业机电设备常见故障的检查及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