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民网络隐私权的保护

时间:2022-10-11 11:40:25

浅谈公民网络隐私权的保护

摘要: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人肉搜索”对于网络环境下的隐私权保护提出了新挑战。我国现行法律对网络隐私权保护欠缺,应当完善立法,加快网络隐私权保护法律的立法进程。

关键词:隐私权 网络隐私权 人肉搜索

一、 互联网环境下的隐私权

当今社会,互联网走进千家万户,网络的虚拟性、广泛性、便捷性都对隐私权的保护提出新的挑战。网络隐私权的概念也应运而生,虽然学界对网络隐私权尚未有统一定论,但是网络隐私权作为隐私权在网络环境下的新发展,它始终属于隐私权的范畴,我们认为,网络隐私权是隐私权在网络环境下的表现形式。包含个人信息不被随意披露、篡改和使用,个人私密空间与生活不被任意打扰和破坏等内容。显然,网络环境下的隐私权保护将面临来自科技发展的更多的挑战,而“人肉搜索“作为近十年新兴的网络现象,更是在隐私权保护问题中首当其冲。

二 、“人肉搜索”中的隐私权侵权

(一)“人肉搜索”与公民私人的隐私权侵权

在“人肉搜索“过程中,公民个人信息例如公民的身份证号、电话号码、通讯软件账号和密码、家庭住址、工作单位甚至亲属信息等被披露, 由此,被披露者的生活和工作可能会遭受来自网民大众的骚扰,导致无法享受平静生活、无法正常社交和活动,这些都构成对隐私权的侵犯。除了网民参与之外,网站经营者和管理者对于“人肉搜索”中的隐私权保护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人肉搜索”与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侵权

公众人物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首先,政府官员应当属于公众人物。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国家公务人员是人民的公仆,他们代表人民发表意见、行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他们的行为理应置于人民的监督之下,以防止,提高工作效率,保护人民权益。因此,政府官员的个人隐私权具有一定克减性。官员的生活动向,个人财产等信息在涉及公共利益的范围内被披露时,不宜主张隐私权侵权。其次,演艺明星等知名人物应当属于公众人物。演艺行业本身就是依靠曝光度来经营。演艺明星、体育明星等知名人物的一言一行都受到众人的追捧、关注和模仿,甚至他们常常依赖于曝光个人信息来提高知名度、拓展演艺事业。公众对于他们的个人信息有着不同于普通人的热情和迫切度。对于他们来说,隐私权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克减性,这是由于职业本身造成的。再次,还有一些因为突发事件被推倒公众视野的人物也属于公众人物。他们出于非自愿的目的,因为偶发性的事件,被世人熟知。比如上文中提到的“人肉搜索”第一案中的丈夫王菲。显然对于这一类公众人物,隐私权保护上与普通民众并无不同,我们同样要对侵犯其隐私权的行为作出相应处罚。

三、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公民网络隐私权的保护的建议

由于我国互联网起步较晚,配套的法律法规尚未健全。在现有法律法规中,关于隐私权的保护方面,仍然存在着相当大的不足。目前,我国法律尚未将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民事权利明确地规定在法律条文中。只有我国的《侵权责任法》中,以跟其他人格权并列列举的形式将隐私权保护加以确立。因此,加速立法完善现有法规,尽快形成有效的隐私权保护体系迫在眉睫。

首先,将隐私权宪法化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我国宪法中规定了公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建议将隐私权在宪法中以基本权利的形式确立。隐私权是与公民生活生存息息相关的权利,是人权保护的重要内容,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我国目前隐私权保护严重缺失的情况下,将隐私权宪法化,有利于提高隐私权的地位,增强隐私权保护在公民心中的力度,有利于提升全社会对于隐私权保护的重视,更好地保护公民隐私权不受侵犯。

其次,在民事法律中将隐私权以独立的人格权形式确立下来。 我国法律在《侵权责任法》中以列举的方式间接保护隐私权只能在法律法规尚未完善之时起到一时的弥补作用,长远看来,在民法典中确立隐私权是必行的立法举措。隐私权保护应该包括保证生活安宁不被打扰,个人信息不被非法泄露、传播、篡改和使用,保持私密空间不被打扰三项内容。同时,当隐私权遭受侵犯时,法律应该规定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救济措施,比如精神损害赔偿的条件和额度。只有在确立和救济两个方面都兼顾,才能更全面有效的保护公民隐私权。

再次 ,在特别法中完善对网络隐私权保护的规定。在互联网络迅猛发展的今天,个人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广度对隐私权保护产生巨大的威胁。2012年台湾地区新实行的《个人资料保护法》中,对于“人肉搜索”作出了合乎公益即合法的规定,同时在实施细则中,针对“人肉搜索”行为提出了“性生活、医疗、基因、 犯罪前科”五项关系个人隐私的资料不在保护内的限定。我国大陆地区目前并没有一部独立的个人信息保护法,相关的互联网络法律法规也存在着立法层次低、体系不完善、责任不明确等问题,因此,在特别法中一方面要对网络隐私权的概念、内容、侵权事由和侵权责任加以确定,同时免责事由可以以列举的方式展现;另一方面,互联网络经营者和服务者作为网络平台的提供和管理者,是过滤网络信息,保护公民隐私的重要一环,他们的责任义务也应当加以明确。

“人肉搜索”作为互联网络高速发展的产物,在发展的十余年间展现出了新生事物的生命力,“人肉搜索”中的隐私权保护问题一方面要从隐私权保护的大方向上入手,另一方面要从“人肉搜索”中的隐私权克减性入手。两者相互结合,才能更好地推进隐私权保护的法律规制进程。

参考文献:

[1]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4.

[2]刘德良,隐私权保护范围之厘定[N].人民法院报,2008.

[3]王全弟,赵丽梅.论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J].复旦大学学报,2002(02).

作者简介:杨迪(1991.02―),男,山东省东营市人,曲阜师范大学法学院2009级本科生

上一篇:论标志设计中意象的巧妙运用 下一篇:无伴奏合唱声音训练的手段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