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环境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

时间:2022-10-15 09:50:12

协同创新环境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

一、研究生培养及其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培养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培养研究生的最终目标是要使其能够在社会中担负重要角色,成为高层次、学术型的创新型人才。而当前许多导师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往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距较远,不能把握主流,导致研究生实践应用能力不能满足岗位需要。第二,招生人数扩张,超出培养资源的承载能力。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急需大量高学历人才充实到各个科研机构、教育领域和其他社会行业。但与此同时,高校在研究生培养的建设投入上明显不足,导师的配比、科研场所的空间、科研条件都严重影响了研究生培养的质量。第三,培养模式单一。许多研究生培养单位在思路上几乎沿用了本科培养的套路。统一的培养方案、统一的学习年限、统一的授课计划,很多学生对这样的学习环境失去兴趣,导致学习积极性下降,无法激发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二、协同创新理念引发的思考

“协同创新”指的是高校通过对创新资源及要素的有效汇聚,打破各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1]。第一,学科间相对闭塞,研究生研究方向局限性较强。协同创新就是要打破这种条块分踞、知识僵化,让人力、物力资源有效流动,各平台优势充分释放,通过不同学科研究特点和运作方式,让研究生能更广阔地拓展学术视野,优化知识结构。第二,传统培养推崇师徒规训模式,教学效果存在很大弊端。在科学技术和信息化水平高速发展的今天,仅靠一位导师根本无法实现知识技术和培养资源的全面掌控。因此,在协同创新背景下,亟需建立多导师共同参与的协同指导模式。第三,传统的学科研究往往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而当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已经不可能脱离社会需求而生存下来。因此,研究生培养必须走政产学研用结合的模式,激发活力、利用资源、产生实效。

三、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

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2013年首批入选国家“2011计划”的14个协同创新中心之一。中心由浙江工业大学牵头,联合浙江大学、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浙江省医学科学院、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等核心成员单位,并吸纳美国尔湾医药技术公司、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等国际创新力量,以及多家知名区域制药龙头上市企业共同组建而成。中心在研究生培养模式上积极探索,依托长三角地区制药产业优势,加强校校、校所、校企、国际多元合作,开展跨单位、跨领域、跨地区的联合培养。

第一,改革研究生招生办法。中心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对博士研究生采取“申请考核制”的招生模式。通过对申请者硕士阶段的学习成绩、科研成果、研究兴趣、人生规划的考察,结合专家推荐意见等材料进行资格初审。进而通过专家组现场不少于一个小时的面试、实验技能操作等环节进行综合评判。这让评委们能更加直观、准确地了解申请者的详细情况,选出真正优秀且极具培养潜力的学生。

第二,研究生实现协同单位间的协同培养。中心每年安排十余名研究生赴协同单位进行协同培养,组建了协同单位间的导师组联合培养,做到了不同单位间的资源互通、优势互补。由于中心各协同单位都是按照制药产业链上不同的阶段而联合在一起,在协同培养过程中能很好地结合各单位的研究优势,打通关键环节,实现制药技术、工艺上的高效突破。

第三,成功申报交叉学科和学位点。中心从浙江制药行业生产实际出发,结合国家对制药产业绿色化的要求,成功申报了“绿色制药与工程”新专业。这是中心在专业布局上的重大突破,为培养具有“绿色制药”特色的专门化人才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舞台。第四,研究生实现国际联合培养。中心与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美国加州大学等深度合作,派出多名研究生进行机械化学、天然药物化学等方向的联合培养。同时,严把中心研究生“终端出口”的质量,特别邀请美国、埃及等多位海外专家共同参与中心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审工作。

作者:冯雯 单位:浙江工业大学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

上一篇:面向系统概念设计的转换方法 下一篇:饕餮纹饰现代设计象征性内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