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化学实验探究

时间:2022-10-15 09:24:41

浅谈初中化学实验探究

【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初中学生刚刚接触化学,通过化学实验,可以探究自己还未认识的世界,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形成化学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关键词】探究 兴趣 能力 策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可以掌握实验技能、理解化学知识。探究性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以此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1.为什么要进行化学实验探究

1.1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实验探究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有效途径。因为实验本身就能引发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实验兴趣是认知兴趣中重要的一种。只有当学生通过亲自探究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规律时所形成的兴趣,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实践证明,实验探究教学既可促使学生形成对化学学习的持久兴趣,同时又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2 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初中化学教学实验多为验证式实验,学生只是被动、消极的知识接受者,没有积极思维和创新,也没有探索的目标和方向。而实验探究教学则是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查找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操作,对实验的事实加以分析并做出结论。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真正成了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由此激发其主动参与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1.3 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其创新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致使学生一味死记硬背。实验探究教学能给学生营造主动探求知识的宽松环境,让他们在成功的设计和实验操作的愉快情绪下,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思维更加活跃。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2.怎样探究化学实验

科学探究是一种过程,有一定的活动程序或阶段。尽管科学有许多门类,科学家都有各自的研究领域,不同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途径和手段也有所不同,因而不存在统一的研究模式,但无论他们从事哪一门类或哪一领域的研究,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都要大体上经过这样一些类似的活动过程或阶段:形成问题,建立假设,制定研究方案,检验假设,作出结论。正是上述这些活动过程构成了被称为“探究”的科学过程,进而也成为判断某种活动是否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依据。

探究学习是探究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最早提出了探究性学习,他认为探究学习是儿童通过自主地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索世界的积极态度的学习活动。对于探究过程,施瓦布提出了五个阶段:(1)明确问题;(2)收集适合问题解决的资料;(3)提出假说;(4)验证假说;(5)导出结论。

3.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的策略

化学探究性实验强调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开展探究性实验,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能力,专业水平,知识结构等诸多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地说,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3.1 准确理解探究性实验的特征。

探究性实验重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参与和体验,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但实际上,有不少教师对此理解得并不准确,表现在只重视表面的形式主义,从而使探究实验有名无实。探究性实验的关键,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容,正如接受学习可分为有意义接受学习和无意义接受学习一样,探究性实验既可能是主动的有意义探究,也可能是被动的无意义探究,真正的探究性实验,强调的是实验探究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实验结果。

3.2 实现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转变。

传统实验课上,绝大多数教师的任务就是管理课堂纪律,许多教师认为纪律管好了,实验课就成功了一半。为此,在实验课前和课上,他们不惜花费时间,反复要求学生应该如何做,不能怎么做。正是这种束缚扼杀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得学生只有服从,而无创新意识。探究性实验要求教师充分相信学生,改变实验课“一放就乱”的旧观念,减少对学生过多的指导和限制,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同时,教师应当以平等的心态积极参与实验过程。教师不再是昔日的知识拥有者和权威,而是学生实验探究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教师要转变观念,自觉实现角色转变,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探究性实验的有效进行。

3.3 深入分析和挖掘实验内容。

在现实的化学教学中,很多教师缺乏对实验内容的深入分析。比如,强弱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实验。不少教师只是演示给学生看,灯泡变亮的说明是电解质溶液,而灯泡变亮的程度,就可区分电解质的强弱,不少教师到此为止,而没有对实验中溶液为何采用相同浓度,相同体积进行分析,这其实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因为只有这样,灯泡的亮度才可与溶质的本性有关。所以,教师应深入分析教材中的实验内容,挖掘出其中蕴含的探究因素,通过探究性实验真正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3.4 引导学生将“做”和“想”进行有机结合。

在探究性实验活动中,学生不但要亲自动手“做”,而且更要在做中深入“想”(思考、分析),单纯的参与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深层次的认知参与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所以学生探究活动中教师要不断地用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思考状态,产生感悟和体验。要使“做”和“想”有机地结合起来,关键是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教师要在深入分析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创设真实、生动、开放的学习情境和探究活动。使学生在亲身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体验与收获。而不是在教材规定好的步骤中进行被动的、虚假的探究活动。要努力将实验(方案),观察(现象),思维(问题)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思维(问题)的引导下进行实验,在观察和记录的基础上进行思维。通过具体的,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实验探究过程和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获得有关的结论。

此外,探究性实验的开展,还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比如,实验室的建设,实验人员的配备,以及教师自身的素养等。

总之,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的学科,在探索物质的性质和反应规律中,必须运用多种方法来进行实验教学。除常规的教学手段外,作为有进取的教师要有创新的思维,来探索化学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 郑家武著.《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究性教学》.

[2] 张晓丽著.《初中化学教学中情感的培养和兴趣的激发》.

上一篇:浅谈现代中式风格 下一篇:篮球运动中踝关节损伤原因及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