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在独立学院治理中的角色定位和路径选择

时间:2022-10-15 08:40:22

政府在独立学院治理中的角色定位和路径选择

摘要:通过博弈论中经典“智猪博弈”推演出拓展模型,以此为基础分析在围绕独立学院所进行的博弈中政府的角色定位,并提出政府作为规则制定者,为激励各方行为主体,在设计博弈规则时的路径选择:一是明确独立学院的发展定位,二是厘清母体高校与投资方的合理回报。

关键词:独立学院;政府角色;路径选择

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进行本科层次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作为一种高等教育创新发展模式,独立学院是以高校的智力资源与民间的资本优势相结合而产生的,有效弥补了高等教育投资不足,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

但是,在现实中,独立学院的运行却面临着诸多问题,以至于产生“肯定派”、“否定派”、“调和派”等不同说法与“长期存在论”、“消亡回归论”、“转型论”等多种发展前景预测。究其原因,由于“独立学院是‘催熟’产品,带有明显的政府行为”[1],因此,在探讨独立学院的现实困境时,政府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政府行为应该如何进行定位,就需要审慎地分析。笔者试图通过博弈论中的经典模型――“智猪博弈”(Pigs’payoffs)来分析政府在围绕独立学院进行的多方博弈中的角色定位,并对政府制定博弈规则的路径选择进行探讨。

一、经典“智猪博弈”及其拓展模型

1.经典“智猪博弈”模型

博弈论中,“智猪博弈”是一个著名的纳什均衡的例子。在这个模型中,假设猪圈里有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边有食槽,另一边安装着控制食物供应的踏板,不论谁踩踏板都会有10个单位的猪食进槽,但是谁踩踏板就会首先付出2个单位的成本。由于踏板与食槽之间有一定距离,踩踏板必定后到食槽。若大猪先到槽边,大小猪吃到食物的收益比是9∶1;同时到槽边,收益比是7∶3;小猪先到槽边,收益比是6∶4。在两头猪都有智慧的前提下,最终结果是小猪选择等待,而大猪即使疲于奔命也难以填饱肚子(如图1)。这就是经典“智猪博弈”模型所揭示的市场竞争“小猪躺着大猪跑”、“搭便车”现象。

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这个模型,就会发现,假设双方都没有能力将对方挤出市场(这是一个重要前提),驱使大猪小猪是否踩踏板争食的核心动机即是规则的制定者所能够决定的食物数量和踏板与食槽之间的距离。那么,能否设计一种比较理想的规则,激励智猪为了获取食物而积极竞争呢?

2.拓展“智猪博弈”模型

为了分析不同规则之下智猪的表现,我们根据经典“智猪博弈”模型进一步拓展其假设条件:第一,大猪的最小收益值为6个单位,最大收益值为9个单位,小猪的最小收益值为1个单位,最大收益值为4个单位。第二,大猪小猪踩踏板(参与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最大收益值,如果甚至达不到最小收益值,即基本没有竞争动机。第三,规则的设计者可以控制两个自变量作为激励手段,即食物供应量和踏板与食槽之间的距离。食物的供应量可以减少、增加或维持不变。踏板与食槽之间的距离可以缩短至足够近,谁踩踏板谁就先得到食物。

根据可供调节的自变量,我们可以设计出不同的激励措施,进而产生不同的拓展“智猪博弈”模型,据此分析大猪小猪在不同规则之下的表现,以比较检验规则的有效性。

规则一,减少食物供应量至5个单位,维持踏板与食槽之间的距离不变。在这种规则之下,大猪不论踩踏板与否,都不会达到自己的最小收益值,故而毫无踩踏板的积极性;而小猪如果踩踏板,则一无所获(如图2)。显然,这种规则非常失败。

规则二,减少食物供应量至5个单位,同时缩短踏板与食槽之间的距离。大猪仍然达不到自己的最小收益值,小猪虽然选择踩踏板可以达到自己的最小收益值,但距离最大收益值较远,故而大猪小猪都缺少积极性(如图3)。这种规则仍然不可取。

规则三,增加食物供应量至20个单位。即使不缩短踏板与食槽之间的距离,只要踩踏板,就会超过自己的最大收益值(如图4)。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会去踩踏板。谁想吃,谁就会去踩踏板。反正对方不会一次把食物吃完。小猪和大猪竞争意识不会很强。这种规则设计成本既高,又起不到激励作用。

规则四,维持食物供应量10个单位,同时缩短踏板与食槽之间的距离。在这种规则下,只要双方努力,都可以实现自己的最大受益值(如图5),而等待者仅能获取最小收益甚至不得食。因此,为了追求各自的最大收益值,大猪小猪都会积极地去踩踏板,多劳者多得食物。显然,这是一种最佳方案,成本不高,但激励效果更好。

二、拓展“智猪博弈”模型对政府角色定位的启示

拓展“智猪博弈”模型告诉我们:对于政府,不同的政策会产生不同的市场竞争态势。选择一种成本不高但收获最大的规则,既是政府的愿望,也是激励市场中所有博弈各方的关键所在。于是,我们可以对政府角色定位进行分析。

在传统的高等教育投资管理体制下,公立高校与政府是一种博弈关系,并且处于一种高成本的博弈状态[2]。但是独立学院作为一种体制创新,同时也是高等教育的融资创新模式,可以摒弃这种高成本的博弈关系,使政府不再扮演博弈中的行为主体角色,转而以规则制定者的角色出现。在围绕独立学院而进行的博弈中,行为主体主要有社会投资者、独立学院的母体高校、教师和学生等,这些行为主体之间是以具有约束力的协议作为条件的,属于合作博弈。政府的主要职责和功能是制定相关规则,规范各方博弈行为,激励合作各方积极“踩踏板”。

教育质量是独立学院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因此,可以认为教育质量是合作博弈各方行为主体必须“踩”的“踏板”。各方行为主体能否积极“踩”教育质量这个“踏板”,则取决于政府制定的规则是否合理。一方面,政府规则要把握好“食物量”,如独立学院的生源、学费标准以及合理回报等,另一方面,则要把握好“踏板与食槽之间的距离”,即只要积极搞好教育质量,各方就有合作剩余可以分配。

政府在制定博弈规则时,既不能过于抬高门槛(比如降低学费标准使独立学院难以盈利),使各方行为主体无论如何努力也难有获益,导致办学积极性下降甚或丧失,会出现类似于拓展“智猪博弈”模型一或模型二所揭示的情况;也不能放松审批与监管,即使不抓教育质量也收益颇丰,因此产生拓展“智猪博弈”模型三的“高成本、低竞争”情况。最合理的规则是政府治理成本不高,而又能使各方产生较强的竞争意识。如果说2003年之前政府对处于探索阶段的独立学院治理类似于拓展的“智猪博弈”模型三,各方行为主体所获甚丰,但竞争性不强。那么,随着2003年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等学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教发[2003]8号)的出台,特别是2008年的《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教育部第26号令)则体现了拓展的“智猪博弈”模型四中所揭示的合理博弈规则设计。

三、政府制定博弈规则的路径选择

第一,明确独立学院的发展定位。独立学院的发展向何处去?从独立学院的设立方式来看,似乎走的是独立于公办和民办模式之外的“中间道路”。如果将独立学院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做一比较(表1),可以发现,独立学院尽管具有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的交集性特征,但是在经营性质和运作模式等体制特点上则更相似与民办高校。就办学的属性和特征而言,独立学院于民办高校并无根本差异,都是投资办学[3]。从演化目标上来讲,独立学院的“中间道路”最终要与民办高校殊途同归。明确独立学院这一根本性质的发展定位,才能使各方吃上“定心丸”,真正贯彻独立学院“优”、“独”、“民”的原则,并最终脱离母体高校而“完全独立”,完成从“借用品牌”到“创立品牌”的羽化,成熟一个,独立一个。正如潘懋元先生所言“当独立学院在政策鼓励和母体庇护与哺育下成长壮大的时候,就应该允许它在不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条件下,从母体彻底分离出去,成为完全的独立学院。翅膀硬了,羽翼丰了,独立飞翔是进化的规律。作为母体的普通本科高校,应当为此感到高兴而不是惋惜与不满。”[4]

第二,厘清母体高校与投资方的合理回报。从拓展“智猪博弈”模型来看,这就是“踏板与食槽之间的距离”,亦即合作剩余的分配问题。2006年底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强民办高校规范管理,引导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通知》明确要求“财政部门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的原则与程序,制定民办高校合理回报的标准和办法”,“出资人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高校,享受的税务优惠政策由财政、税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尽快制定”。时至今日有关具体办法和规定仍然没有诞生。由于公立高校作为独立学院出资方之一的地位没有真正确立,公立高校应不应该取得回报和应该取得多少回报的问题缺乏回答的依据。目前,绝大多数独立学院合作各方采取依照联合办学协议确定的比例分配回报的办法,显然带有相当程度的盲目性,在操作程序上也不符合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的规定,容易使独立学院合作各方萌生营利性思想[6],有的母体高校甚至以“管理费”、“分红”等名义抽取一大部分办学经费。同样,对于投资方而言,几年之后开始受益、依据什么标准收益等问题缺少法律依据,导致期望收益目标模糊、投资动机不足。处于办学之初的独立学院常常因此而陷入财政危机,甚至难以维持正常运行。合作各方很难将精力集中于教育质量建设。

厘清母体高校与投资方的合理回报,需要在明确公益性是独立学院的基本价值取向的基础上,考虑到我国具体国情,兼顾公益性和营利性。“公益性和营利性,是教育在一定时代背景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两种属性。具备营利性才能生存、才能发展,才能更好地彰显教育的公益性”[7]。基于这一目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必须加强社会监督和主管部门的监管,使投资方必须在公益性与营利性、教育事业与产业之间找到平衡;投资方应明确并公布投资收益的比例和教学投入的比例以及投资收益的周期。明晰投资方、申办方、独立学院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建立规范的学院董事会及其决策制度,真正落实独立学院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8]。如此,独立学院才能真正成为办学实体,各方才能将教育质量建设放在首位。

四、结语

作为高等教育多元化投资体制改革的一种尝试,独立学院的生存和发展,最终将由社会和市场决定。只要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并设计出合理的激励规则,就能促进各方行为主体积极抓好教育质量。并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形成政府、高校、社会资本等多方利益主体“共赢”的良性循环,走出中国特色的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路径,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成功创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方慈,王金山,等.独立学院与民办高校的博弈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12).

[2] 杨蜀康.我国高校项目融资模式的创新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3] 刘风泰.从专项检查看独立学院的生成与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5,(17).

[4] 潘懋元,吴玫.独立学院的兴起及前景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4,(13,14).

[5] 辜胜阻,易善策.优化我国独立学院的对策思路[J].教育研究,2007,(7).

[6] 周白华.坚持公益性办学定位促进独立学院持续健康发展[J].高教探索,2008,(3).

[7] 潘懋元.对接资本市场――在民办高等教育与资本市场高级论坛上的发言[J].教育发展研究,2004,(3).

[8] 谭曙光.独立学院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11).

上一篇: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考试改革现状调查及对策分... 下一篇:浅谈FIDIC合同条件下的施工索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