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对职业教育的指导意义

时间:2022-10-15 08:17:31

人文精神对职业教育的指导意义

【摘 要】当代职业教育,不仅要关注专业技能的培养,更要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这对于未来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人文精神 职业教育 指导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6-0172-01

从当代企业大力推行对员工人文关怀的发展战略可以看出,人的思维与情感的重要性不亚于职业技能,甚至高于职业技能。当代职业教育,不仅要关注专业技能的培养,更要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这对于未来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以人为本,加强人文关怀

在文化素质培养中不但要重视对学生的共性培养,更要重视个性的健康发展,既要“求同”,又要“存异”。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有一定的叛逆心理,此时要特别注意包容与引导,将共性与个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生活中要注意继承和发扬和谐教育的思想,真正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要在问题发生前及时疏导。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要以尊重、理解、信任为前提,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主线,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诚挚的人文关怀下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在学生的课余生活中,指导学生开展各项活动丰富校园生活,但这种指导仅限于方向的把握,其活动创意、活动组织、活动主体仍为学生。在引导方向时尽量扮演解决问题的角色,创造师生间的和谐关系,在思想开放的环境下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

二 自强不息,树立身法典范

激励学生自强不息就必须加强教师队伍人文意识的培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为人师表的基本要求,这种典范效应蕴含着巨大的能量。这种典范的作用往往表现在细枝末节之中,教师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时间是在课堂上,在教学中自身的言行、仪态、治学思想等间接地、无意识地影响着学生。由此可见,高校要加大教师队伍人文意识培养,首先对教师职业道德做出规范,使其成为人文素质的引导者,同时在日常工作中要格外注重自身行为的示范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与学生一起开展文化素质培养理论的研究,结合实际工作探讨各类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的目标、途径、内容和方法,不断优化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体系,依托已有的人文学科,在论证充分的前提下开设适应品格养成的交互式课程,使自身学到的人文知识以及通过各种交互体验所获得的认识和感受得到充分的吸收、升华,真正转化为自己精神世界的一部分,使其成为自身行为修养的潜意识。

三 务实求真,端正价值观念

务实求真是引导和启发大学生客观认识当前社会形势、动态、走向的基本前提。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审时度势地做好应对社会不良思想的准备。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对自身做客观的评价并联系实际找准自己的定位。不能单从主观愿望出发,必须以客观实际作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对环境及条件要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分析。只有将客观事实与自我潜质相结合,才能找到务实的落脚点。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内心的想法与变化,鼓励学生以平和的心态和崇高的精神为准则,将更多的视线放在做人做事的过程,而不要只注重结果。对于每个人来说,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不可避免,只有摆正心态,放低自己的人才会走得更远。

此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家长的作用。在学生遇到心理困难和价值观念出现偏差时,教师与家长的共同引导更具实效性。在家长的努力配合下使学生理性地面对社会、认知社会,更好地投入社会。树立求真务实的价值观要确立对诚实守信道德底线的坚守,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诚实守信被视为立政之本、立人之本、进德修业之本。在当前多元价值观背景下,大学生必须遵守公平正义且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自觉维护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学生中出现浮躁、虚伪、急功近利的现象不但影响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且给他人和社会带来危害。求真务实的精神能引导大学生处理好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的关系,构筑抵御错误人生观和价值观侵蚀的思想防线,最终带着积极乐观的心态投入到社会生活中。

四 尚德知礼,提高文化修养

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大国,文学经典凝聚了无数的智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诵读千古流传的文化经典,是国民获得文化教养的最基本、最直接的方式。西方发达国家,都在进行国民的传统民族文化教育,而我们国内的年轻人却对本国文化精髓毫无兴趣,似乎西方的传统文化更能激起他们的好奇心。提高文化修养最有效的途径来自于环境的影响,课堂虽有重要的教育功能,但它不能涵盖整个大学生活,因此在课堂以外的公众生活中创设“提修养、重道德”的文化氛围尤为重要,使传统文化经典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行为,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内,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到自身文化素养提升的过程中,使思想道德修养真正成为自身的一部分。在理解文化精髓的同时,真正体验生命的意义,从而掌握自己的命运,自觉地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苏文宁.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现状与培养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35)

上一篇:设计高效物理课堂 下一篇:基于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问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