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物称与人称对比分析

时间:2022-10-15 08:04:07

英汉物称与人称对比分析

【摘 要】本文力求多角度展示英汉两种语言在物称和人称方面的差异,反映出英汉两种语言在主语运用方面的不同特征,并从民族思维方式的角度探寻其原因,以期对英语学习者有所裨益。

【关键词】物称;人称;对比分析

1.英汉主语特点对比

1.1物称与人称

所谓物称是指用无生命的、抽象的事物或概念做动词的主语。英语多用物称,倾向于客观性描述,使事物以客观口气呈现出来,即“什么事发生在什么人身上”。所谓人称是指用有生命的人或物做其逻辑动词的主语。汉语多用人称,在表达上注重主观性叙述,即“什么人怎么样了”。(蒋翠,孟庆升,2009;连淑能,2010)如:

①The news of any old pal’s death will invariably make me sad in my heart for a long, long time.

我每当听到一个旧友死去的消息,总要惆怅多时。

②(我)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留下眼泪。

The sight of the disorderly mess in this courtyard and thought of grandma started tears trickling down my cheek.

1.2无灵主语与有灵主语

英语重物称,汉语重人称主要表现在主语和谓语的使用上。从有无生命角度划分,主语可分为有灵主语和无灵主语两类,谓语动词可分为有灵动词和无灵动词两类。

有灵主语是有生命特征的事物名词充当主语,例如:student, doctor, nurse等;无灵主语是无生命的事物或表抽象概念的名词充当主语,例如:weakness, success, darkness等。有灵动词是用来表示有生命特征事物的动作,例如:speak, say, cry等;无灵动词则是用来表示无生命特征事物的动作、变化等,例如:rise, fall, move等。(吴新新,2007)

英语的物称主语句采用无灵主语,但谓语常常使用有灵动词。而汉语的人称主语句则往往用有灵主语和有灵动词搭配。如:

① A strange peace came over her when she was alone.

她独处时便感到一种特殊的安宁。

② Not a sound reached our ears.

我们什么也没听到。

③他开始变得惊恐万状。

Alarm began to take entire possession of him.

④拂晓时他已经上路好久。

Dawn met him well along the way.

2.英汉物称与人称表现手法

2.1英语中用抽象名词、无生命的事物名称作主语,同时用表示人的动作、行为的动词作谓语,突显拟人化修辞色彩,语气含蓄,反映了英美民族的幽默感;汉民族缺乏幽默感,无灵主语与有灵动词搭配比较少,往往用人或比较确定的事物作主语,同时使用表示人的动作或行为的动词作谓语(连淑能,2010)。

(1)表情感和身心状态的名词作主语。

①Anxiety tore him into pieces. 他焦虑不安。

(2)时间和地点名词作主语。

②Beijing has witnessed many great historical events.

北京目睹过许多伟大的历史事件。

(3)具体事物作主语。

③An urgent telegraph hurried him to Seattle.

他收到一份紧急电报,匆匆去了西雅图。

(4)具有动词意味的名词作主语。

④The remembrance of these will add zest to his life.

他想起这些,便会增加生活的热情。

2.2英语用“it”作主语,如it is believed,it is thought等,往往不说出动作实施者,而让所叙述的事实或观点以婉转、间接和客观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叙述的客观事物处于信息中心位置,从而突显物称倾向。汉语在无确定人称时,采用如有人,人们,大家等泛称或无主句,从而突显人称倾向。

①It’s easy to find a stick to beat a dog.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②It’s English that I want to learn, not Japanese.

我想学英语,而不是日语。

2.3英语there be句型和不定代词one具有物称倾向,体现了英语倾向于客观性叙述。汉语则用比较具体的人或物作主语,或直接省略主语。

①There is a pen, two books and many pencils on the desk.

桌上有一支钢笔、两本书和好些铅笔。

②In 1960, there was a strike participated in by six thousand workers.

1960年,六千个工人参加了一次罢工。

③No one can call back yesterday.

昨日不复来。

④One cannot put back the clock.

光阴一去不复返

3.英汉物称与人称的原因对比分析

西方文化源于古希腊文明,主张“天人相分”,世界万物都是二分对立的,西方人这种以物为主体,以自然为本位的思想,“偏重于对自然客观的观察、研究探索的精神,逐渐形成了客体型的思维方式,即把观察自然世界作为观察、分析、推理和研究的中心”(包惠南,2001:31)。西方哲学思维方式有客观性的特征,表现为主客分明,区分自我意识与认识对象,排除主观因素,使客体客观化,因此英美民族比较注重客体思维,严格区分主体与客体,往往以客观、冷静、理性的科学态度对待客观世界,寻求自然规律,探索科学真理。语篇倾向于描述事物的客观情况,常用物称主语表达法,注重运用事实例证、调查案例、统计数据、专家论点,少用或不用主观性词语,言辞低调,注重客观的分析推理。(连淑能,2010)

中国人相信“天人合一”,其代表人物是孟子,认为“万物皆备于我”,即从“我”就可以掌握事物的本质和“万物”的特征,这就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人本文化。这种人本文化的长期积淀,逐渐形成了汉民族以人为中心来观察、分析、推理和研究事物的主体型思维方式,表现为主客不分,主体介入客体,客体融入主体,因而汉语民族比较注重主体思维,往往从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物,倾向于描述人及其行为或状态,常用人称主语表达法,当主语不言自明时,又常常使用无主句。汉语的习惯表达法经常把知、情、意融合一体,把情感体验与客观描述合二为一,较常使用主观性词语,具有很强的人文性特征(连淑能,2010)。

4.结语

综上所述,英汉民族思维方式不同,英民族为客体思维,汉民族为主体思维,从而导致语言表达的不同,英民族注重物称,而汉语注重人称。认识到英汉思维的差异及其在语言中的体现有利于英语学习者在阅读和翻译英文时进行多角度思考,准确地理解原文。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2]蒋翠,孟庆升.从人称与物称的角度探讨汉英句法对比[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09(2):33-34.

[3]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吴新新.英语无灵句与汉语有灵句的句法对比以及翻译[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7):175-176.

上一篇:口腔医学本科生精英培养以胜任力为导向的模式... 下一篇:一种判定的无向图连通性的快速Warshall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