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实施个性化阅读

时间:2022-10-15 07:01:42

如何有效实施个性化阅读

摘 要: 语文具有开放型教学的天然条件,具有促进个性发展,培养创新人才的最大优势。在教学中实施个性化阅读,是实现这一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个性化阅读 必要性 教学经验

“教育是人们寻求解放,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个性、独特性和多样性,既是教育的重要资源,也是教育追求的目标”。语文具有开放型教学的天然条件,具有促进个性发展,培养创新人才的最大优势。因此,有人认为,语文是创新的温床、个性的摇篮。

在教学中实施个性化阅读,是实现这一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有浓厚的阅读兴趣,能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发展方向和语文学习目标进行广泛的阅读,有选择地进行课外阅读,并能结合阅读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思索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完善自己的人格。

实施个性化阅读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能够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质疑精神,培养敢于创新开拓的良好品格。怀疑精神倡导一种问题化学习和思考方式,使人们放弃习惯性不思考,重新认识事物。学生在阅读中,善于提出问题,并且敢于质疑教参或者传统普遍的理解、评价,在得到及时肯定之后,就会逐渐养成解放思想、善于思考的习惯,并且培养勇于创新开拓的良好品格。

其次,作为阅读对象的文学类文本,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解读的多样性。我们必须承认这种多样性的存在,并尊重学生解读文本的个性化。教师把自己对文学作品的意蕴理解生硬地塞给学生,这无疑是强制学生去接受文本,时间久了,学生就失去了对文学作品的兴趣,也丧失了自己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如果学生是在自由心境下介入,文本不但能唤起学生自然而然的、种种不同的心理反应,而且能使学生的意识获得一种与文本奇妙的沟通和交融,学生会充分激活其内心的情感,获得阅读的高度愉悦与自由。从接受的过程性来看,一方面,学生即使是竭尽全力运用自己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和审美感受能力,也不可能凭个人的力量把文本意韵复原。另一方面,接受文本也是接受者和特定作品互相促进和互相渗入的复杂活动。在双向的交流中,总可以发现新的意义。那么我们必须给学生发现文本意韵的空间和时间,也允许学生有新的解读,特别是教材所选的一些经典的伟大作品,像《逍遥游》、《锦瑟》等。

基于现行语文教学的弊端和现实环境,教学模式的改变势在必行,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放开手脚,让学生自由阅读,让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收获比分数更多的东西。

在实行个性化阅读的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经验与同仁分享。

1.进行3―5分钟课前演讲。课堂45分钟不必分秒必争,把这三五分钟慷慨地交给学生,他们会经过一定量的阅读,选择出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或推介或谈论自己的感想。学生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去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创造性阅读是阅读教学的理想目标,它是阅读能力发展的最高层次。多元化阅读可能会对同一文本的感悟产生差异,而创造性阅读则更注重对文本的主题或作者的观点的深层次思考,根据个人的生活经验和对社会现象的认识而得出新的更有个性的观点。比如有同学曾推荐《呼啸山庄》:“与其说是一部轰轰烈烈的爱与恨的悲剧,不如说是作者为我们精心展示的一部由社会主导的闹剧。”让学生和老师对此书有了的新的解读角度。越是伟大的作品越不拒绝形形的解读。讲李密的《陈情表》时,根据“孝”的陈情理由,我安排学生找来一些当代名家有关亲情的散文,比如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毕淑敏《孝心无价》等进行品评,学生表现得很积极,不仅有声情并茂地朗读,甚至用幻灯片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不仅自动地融入一种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中,而且体味到“文章再行云流水,也不如给父母一个真诚拥抱”的温暖亲情,在美好的氛围中延展了自己的阅读面,而且与文本产生了一种高度的情感共鸣,有了深层意义上的融合。

2.有效的课堂质疑,也是进行个性化阅读的有效方式。阅读是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需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情感基础、语文积淀唤起自身的直觉经验,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重构自己头脑中的“第二文本”。然而目前的阅读教学常常以“标准化”的方法试图统一学生的思想和认识,这样,学生的答案成了完全的“拷贝”,学生的想象力被扼杀了。阅读既然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那么,学生自然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对课文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读书贵有疑。宋人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经过一定时期有效地训练,有些学生的确具备了质疑的学习能力。比如在学习《滕王阁序》时最后一个段落,有学生问:“王勃为何先说自己不甘心做一个书生,后来又说自己要放弃荣华富贵,去侍奉自己的父亲,这不是矛盾的么?作者的真正心意到底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还是有一定思维含量的,同学们联系全文的王勃的情绪及表现出来的思想,找出了正确的答案。这是教参中没有的,也是我备课忽略的阅读空白点。在现行的课堂模式下想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要是学生在自主走进文本时产生的疑问,我们都应该尊重,并给予积极地引导和解决。在这种民主的课堂氛围下,思维的火花总会迸发,学生会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比如《祝福》中说祥林嫂在祝福声中死去,那她到底是怎样死去的呢?柳妈是个善人,不杀生,为何把祥林嫂逼上了死路,她是怎样的“善人”?当学生提出这些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时,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给学生阅读后留下思考的余地,积极提倡质疑,并给予引导和肯定。

3.抓住有效地教学时机,对某些问题适时进行辩论。教师能否抓住这样的教学时机,让学生畅所欲言的表达并争辩呢?辩论过程就是让学生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文本个性化的理解,让他们积极阅读、思考,在和其他学生的互动中交流语言,碰撞思想。比如在教《苏武》传时,课后有这样一道探究题:苏武在匈奴忍辱负重、备尝艰辛十九年的表现,到底是忠诚,还是愚忠呢?我让学生课下准备观点及依据,大胆地用了几乎一堂课让学生分组进行自由辩论。虽然课堂火药味十足,但几乎每个同学都参与其中,下足了工夫,对课文深分析入研究,甚至引用课外资料,比如未节选的《苏武传》。一些同学认为:“苏武保持民族气节十九年,忠贞如一,这种忠诚表面看起来是对汉武帝,但实际上是对国家人民的,因为汉武帝是一个善于治国的明君,忠诚于他就是忠诚于汉武帝治理下的国家。”另一些同学认为:“苏武的忠诚里还是有一些愚忠的成分。比如:李陵劝降时曾经提到苏武的两个兄弟尽心为国却枉死,但苏武却一味坚持汉武帝对他们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皇帝肝脑涂地。皇帝的知遇之恩固然应该感激报答,但兄弟的枉死也不应该回避。”对人物的品评是建立在对文意准确和深入把握的基础上的。这样的一堂课上下来,学生借辩论这种形式让自己的个性化解读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那么学生阅读理解力的提高是水到渠成的。

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能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个性化阅读的目标,其意在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强调在阅读活动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是对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形成的讲解分析模式与假对话模式的否定,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阅读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上一篇:中学现代散文鉴赏教学研究 下一篇:诠释动感,优化语文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