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文言文教学的思考和尝试

时间:2022-10-15 04:12:58

改进文言文教学的思考和尝试

文言文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思想、文化的载体,是我们民族文化之根,它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和智慧结晶。北京的语文特级教师韩军曾大声疾呼“没有文言,我们将找不到回家的路”。的确,作为民族文化之“根”,文言文教学确实应该成为我们母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文言文的教学现状却又有点令人担忧。“学古文难,难于上青天”是当今中学生常发出的慨叹。对他们来讲,文言文的学习是相对枯燥乏味的。那种倾向于将文质兼美的课文割裂成支离破碎的零散知识的教法使他们感到一头雾水。因此怎样提高文言文的教学质量,很值得探讨。现在,就我个人在教学中一些粗浅的体会,谈几点看法。

一、设法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

学生不喜欢文言文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文言文,不知道为什么要学文言文,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适时地启发引导他们。用大道理教育,学生们不一定能接受,我们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比如可以用都德的《最后一课》的小故事来告诉学生法国这个民族是何等地重视自己的民族语言,国家是可能被侵占的,但语言绝不能被占领。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只有善于把对自己民族语言的热爱之情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给学生,才能在学生的心田根植下兴趣的种子。

二、以朗读为中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朱熹曾说过:“学者观书……只要多读几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话颇有道理,从十几年的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凡是教师熟读成诵的课文,教学时能脱口而出,带领学生熟读背诵也能得心应手。初中生刚刚从小学上来,以往文言文的学习要求是读读背背。所以,我们可以先让他们回到过去读读背背的状态,先范读,纠正易错读音,接着,学生自由朗读,再点名读,最后齐读。这些要求对他们来说,几乎人人都能达到,基础较差的学生也可以尝到成功的快乐。给学生多一点朗读的时间、空间,“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在反复的诵读中加深对文意的理解,走进古人的心灵世界,和古人对话。即使学生通过诵读尚未走进,也不用着急,毕竟学生年龄尚小,就像幼儿园的孩子背唐诗,开始他不能理解,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体验的增加,那些东西自然而然地就会在心里化开,顿悟开朗,正所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经过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学生的兴趣必然会有所提高。

三、切合实际,教会方法

叶圣陶先生曾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传统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对号入座,学生一字不漏地记下。这样的方式使文言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根本谈不上语感、意境,导致原文和译文的分离,其结果是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能力得不到培养而事倍功半。我认为文言文翻译这一项内容最基本的方法是弄通大意,规范语言。我们可以先要求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由教师答疑点拨。在此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语法要求,引导学生增补、调配,达到疏通课文的目的。至于文言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则保留就可以了。这一系列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预习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很大。缺乏预习的自觉性,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就容易疑点重重,感到吃力。对教师而言,不只要授业解惑,还要教给学生开锁的钥匙,让他们自己去打开紧锁的大门。而学习习惯就是把钥匙,他能使学生受益终身。英国教育家洛克就曾说过:“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古语也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1.用讲故事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克服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在学习难度较大的新课文之前,先把课文的情节内容用故事的形式和学生讲一遍,或者文中描写的景物先用现代汉语的形式为学生描述一下,然后再要求学生翻开课文学习。以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的难度就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上来了。

2.自编自改文言教材。新教材的文言文篇目有所增加,为了让学生趁热打铁再接触一些文言文,可以在课外找一些文言材料,这些文言材料可能比较复杂,未学过的文言实词太多,这时候,我们可以把难解的字词自己先翻译一遍,然后向同学印发修改后的文章。这样,学生阅读起来就感觉顺畅多了。当然在修改的时候,也不能失了文言的意味,凡是对文章理解影响不大的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儿。这个方法,我们要多动脑筋,辛苦一些,但学生学得可能就轻松了,效果也会更显著。

3.进行一些课本剧的表演。比如《陈太丘与友期》这篇课文,我们可以结合诚信教育的主题,让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学生演元方、陈太丘,我演那位友人。通过课本剧的演出,学生既学到了做人的道理,也减弱了对文言文的畏惧心理,还缩小了师生间的距离。

五、注意质疑,举一反三

虽然强调熟读成诵,“其义自见”,但很明显,这不是绝对的。我赞成在反复诵读中,圈圈点点,边读书,边评点,熟读与精思相结合,疑难之处把它标出来。有的要查工具书,有的要看参考资料,有的还要请教别人,要讨论,以求解决。不仅我们要这样备课,而且要把这样的方法教给学生。预习时,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参看注解,查字典,引导他们反复诵读课文。上课时,我们只要针对学生提出的难点讲解,而不必从头至尾串讲。如《公输》中“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对此课文注解未作详细说明,学生提出疑问,问为什么前一句的“所以”前不加“之”,后一句加“之”。学生质疑问难,促使师生进一步钻研,共同讨论,这样既加深了领会,又能使教学相长。我国宋代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学贵善疑。”讲析文学作品,极易见仁见智,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于学生提出的有个性的意见,只要言之有理,就不妄加否定,而是从精神上予以肯定。至于古今词义的异同,则把古义和今义加以对照、比较,加深印象即可。这些方面如果长期积累,就能达到掌握规律、巩固知识的目的,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能力也将不断得到提高。

文言文,作为我国优秀文化的一部分,以其独特的魅力在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我们要引导学生学好它,用好它,使它成为我们精神家园的一颗璀璨明珠。

上一篇:让语言艺术激活语文课堂教学 下一篇:语文创意教学艺术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