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苗族绉绣双龙头绣片的保护与修复

时间:2022-10-15 04:06:07

浅谈苗族绉绣双龙头绣片的保护与修复

[摘要]苗族刺绣经过历史的演变逐步发展为独具特色的刺绣文化,每一件作品都是苗族历史、文化、信仰和情感的结晶。作为展现苗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苗族刺绣需要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苗族绉绣双龙头绣片是一件具有苗族服饰刺绣特点的纺织品,通过显微镜和能谱分析对纤维结构、污染物成分进行检测后,可采用传统针线法修复。

[关键词]苗族刺绣;苗族绉绣双龙头绣片;文物保护;文物修复

[中图分类号]G2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06-0067-02

苗族刺绣是苗族人民对自然万物、生活习俗及的绣绘。刺绣题材多以几何图案、花卉、鸟、虫、鱼、龙等为内容,图案大胆夸张、朴实大方,色彩艳丽,多用于服饰的衣领、衣襟、袖筒、袖口和裙边。苗族刺绣的针法有平绣、挑花、辫绣、绉绣等10余种,不同地区、不同支系各有特色。本文介绍的苗族绉绣双龙头绣片保护修复是在2011年由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承办的近现代丝织品保护修复培训班学习期间完成的,该文物为贵州省博物馆藏品。

一、绣片保存状况

(一)形质纹饰

苗族绉绣双龙头绣片呈长方形,长31.6厘米,宽16厘米,分为地组织和底衬两层织物。地组织为五枚三飞贡缎,其经线直径为0.19毫米/根,密度为47根/厘米;纬线直径为0.23毫米/根,密度为43根/厘米。底衬是一上一下平纹棉,其直径为0.35毫米/根,密度为47根/厘米。在黑色五枚三飞缎纹底上由桃红、玫红、水红、品蓝、湖蓝、品绿、草绿等绣线用绉绣针法在绣片中间绣有如意形双龙戏珠纹,龙纹形态夸张,龙鳞呈三角形变体,龙纹两边同样用绉绣绣有对称并作回首状变体凤纹,凤纹上下绣有花卉。

龙是苗族历史悠久的图腾形象,可以化为保寨安民、消灾赐福的善神,同时也是生命繁衍的象征。苗族刺绣中的龙纹没有特定的形状和模式,其种类丰富多样,造型各异,有鱼龙、鸟龙、蜈蚣龙、蛇龙等。作为一个典型符号,龙纹经常用于苗族刺绣、蜡染、银饰等艺术作品之中。这件苗族龙纹绉绣图案呈现出较高的浮雕状,色泽鲜明流畅、立体感较强,形成了一种粗犷、浑厚、质感强烈的肌理效果,既经久耐用,又具有显著的民族特点。

(二)保存状况

苗族绉绣双龙头绣片保存基本完整,但由于遭受空气粉尘、灰尘与大气有害气体等环境因素的侵蚀,黑地组织上附着有一层灰尘且有很多颗粒状污染物,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这些污染物已嵌入到织物纤维内部;此外,该织物由于受到微生物和动物损害造成刺绣部分破损、脱线及背衬残缺较为严重;由于保存环境的影响,其他部位病害多以褪色、污染、不当修复为主。

二、绣片病害分析

(一)纤维检测

在进行保护之前,为确定该织物中的纤维种类和老化程度,应对不同种类纤维进行取样分析。鉴于文物的珍贵性和不可再生性,可以选择简便易行的显微镜观察法,这种方法只需极少样品,就可以分辨出各种不同的材质。通过视频显微镜观察所取样品的纤维可以看出,该织物黑色地组织和缝线纤维纵面呈扁平带状,有天然转曲,截面有不规则腰圆形,有中腔,为棉纤维;绣线部分为不规则三角形,纤维光滑平直,纵向有条纹,为桑蚕丝纤维,通过检测确定该织物的纤维主要由棉和丝组成,并且纤维强度较好。

(二)污染物分析

为了进一步对保护修复的制定提供依据,对织物纤维表面和内部的尘土和颗粒物用EDS能谱分析仪进行检测分析,检测显示存在钙、钾、硅、铝等,判断可能为硅酸盐。

三、绣片修复材料及技术与方法

(一)技术与方法

鉴于苗族绉绣双龙头绣片基本完整,依据对该织物病害的勘察和分析检测结果,提出以下保护处理步骤:

1.消毒

消毒是用物理方法或化学试剂杀灭或消除纺织品上的有害微生物或虫害。物理方法有低温法、绝氧法,化学方法包括环氧乙烷和溴甲烷。环氧乙烷分子式为C2H4O,环氧乙烷的杀菌机理为非特异性烷基化作用。环氧乙烷化学性质活泼,易发生开环反应,蛋白质分子中的羧基、氨基、硫氢基、羟基中有游离氢离子,易于环氧乙烷分子结合形成羟乙基,使酶失活,干扰和破坏生物的正常代谢活动,从而达到消毒、灭菌的目的,阻碍了蛋白质的新陈代谢而使微生物死亡。其杀菌谱广、杀虫力强, 可以杀灭一切种类的霉菌及其孢子。一般环氧乙烷与氮气或二氧化碳混用, 以稳定环氧乙烷,由于环氧乙烷挥发性强,在熏蒸后的文物上几乎不残留任何斑点,而对灭菌的纺织品的强度、颜色基本上无不良影响,是目前运用比较广泛、有效、成熟的技术。

针对此件文物的实际情况,应利用专业的环氧乙烷消毒设备进行熏蒸消毒。首先,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确定熏蒸消毒的工艺参数,熏蒸时间为12~24小时,环氧乙烷与二氧化碳混用,环氧乙烷与二氧化碳混合比例为9:1。熏蒸完毕后,将文物摊开,在通风状态下让残留其中的环氧乙烷挥发。

2.除尘

用特制文博除尘器,调节至最低功率,将吸尘器口用棉布包裹,以防止轻薄脆弱的织物被吸入;然后在该绣片表面轻轻移动,清除吸附在文物表面的尘土、微生物污染物。对于不易清理的土垢或其他污染物,可用软毛刷或缝针沿着织物组织的走向,将隐藏在纤维之间的尘土轻轻往同一方向刷除。

3.斑点试验

清洗前先要对文物做斑点试验,确定是否能有效去除污渍且不使文物褪色或变色。如有脱色现象,可用浓度5%的食盐先进行固色,然后再大范围用去离子水清洗,对顽固污渍应选用中性洗涤液。本次斑点试验共采用去离子水、乙醇、乙酸进行清洗,通过显微镜观察实验部位发现,浓度10%的乙酸清洗后绣片内部的颗粒物明显减少,并且绣片无脱色现象。因此,清洗剂选用乙酸溶液。

4.清洗

清洗分为湿洗法和干洗法。湿洗法主要针对具有足够的强度丝织品文物,织物本身的染料具有一定的色牢度时使用的方法,具体是将织物整体浸泡在去离子水中清洗。干洗法是采用有机溶剂对丝织品进行清洗,主要用于织物染料脱色、局部污渍难以清洗、丝织品严重老化等。该绣片因为地组织和底衬是用绣线缝合在一起,且刺绣部分色彩艳丽很容易脱色,所以不能用去离子水直接清洗。根据斑点试验,选用浓度10%的乙酸溶液进行干洗。在绣片下面铺上高分子吸水棉,用棉签蘸取10%的乙酸溶液轻轻擦拭织物,遇纹样刺绣部分一定要避开,以免造成绣线脱色,然后再用去离子水反复擦拭几遍,以免造成乙酸溶液的残留,最后平整阴干。

5.平整

在清洗干净后,丝织品文物纤维在湿润状态下容易变形,需要进行平整处理,使织物经平纬直,最大程度恢复到最初状态。平整的基本过程包括回潮纺织品、整形、压放重物、干燥。该织物在保存过程中有皱褶现象,因此在清洗过后调整织物经纬线的方向,在织物边缘和皱褶的部位压放磁块。最后,让织物在室内自然阴干,干后移去磁块,达到平整状态。

6.背衬材料染色

根据前期所做的分析,选用与文物质地、组织相近的现代纺织品作为衬托加固。本次修复选用与绣片组织相同的现代蚕丝织物为背衬材料,因为蚕丝表面光滑细腻,作为背衬可以减少与文物之间的摩擦力,从而防止对文物的再次损害。染料选择现代染料。由于植物染料色牢度差,尤其是耐光牢度差,而现代合成染料品种繁多,色谱非常广泛,湿牢度较好,是现代纺织品保护者修复文物常用的染料。本次修复选用的背衬为蚕丝纤维。蚕丝纤维为蛋白质纤维,耐碱性极差,在碱溶液中会引起不同程度的水解。因此,选用兰纳素染料,该染料结构较大,与纤维的结合力较好。然后根据文物的颜色将其染成地组织的同种黑色。

7.修复

针对本件纺织品的病害情况,采用针线修复法。该绣片中下部破损严重,因此,采取在破损的背面用染过色的配布做补片,先将补片四周用锁边针与原件缝牢,再在破损处用生丝线将裂口缝合;刺绣脱线处用色彩相近加捻的丝线将散落的绣线用长短针固定;破裂的部位主要表现在经线或纬线整齐断裂,由于裂口非常整齐,所以裂口边缘的面料质地一般都保存得较为牢固,而且能较好地吻合。这种情况下,一般用鱼骨针或缭针缝合。

8.包装与保存

运用合理的方法对丝织品进行保管,并严格控制保存环境,减少外界因素对丝织品的侵蚀。将修复后的苗族绉绣双龙头绣片平摊放入无酸纸盒中,便于保存和运输。经过脱酸的纸盒有利于文物长期保存,并且可以防止纸张中的酸向文物转移,造成二次破坏。

四、结语

修复过程中,我们严格遵循文物保护的“可再处理性原则”,主要运用针线法修复,修复后的苗族绉绣双龙头绣片清洁、色彩鲜亮,显微镜下观察纤维无明显变化,丝织品的强度和柔韧度有所提高,文物原有的历史价值得以再现。

[参考文献]

[1]梁慧娥,时蕾.论苗族服饰中龙纹图案染织绣技艺之美[J].丝绸,2011,(4).

[2]翁长庆.谈谈苗族刺绣[J].丝绸,2004,(6).

[3]张美芳,李锦璐.中国织绣服饰全集——织绣卷[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

[4]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博物馆纺织品文物保护技术手册[M].北京:文物出版局,2009.

上一篇:固原博物馆馆藏北周钱币“永通万国”的保护与... 下一篇:关于博物馆如何吸引观众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