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为中心”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分析

时间:2022-10-15 03:11:31

基于“学为中心”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分析

【摘 要】随着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目标,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也不断涌现。“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其“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方式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能够使语文学科真正回归到其语言的本质。本文主要就如何构建高效“学为中心”的初中语文课堂做了简要探究。

【关键词】学为中心;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我国的语文教学理论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教为中心”,“学生为中心”,“学为中心”。以“教”为中心,无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学生为中心,有可能会出现无记录的无效学习中,而“学为中心”,能够使教师和学生互相促进,产生心灵上的沟通,实现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

一、正确定为教师和学生的地位

1.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往往是教师从头讲到尾,这样的结果是一节课下来,学生基本上没有动脑思考问题,只是跟着老师的讲解学习。因此,要强化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好学好问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教师的“多教”是无效的,学生的“多学”才是学生掌握扎实知识的有效学习途径。

2.建立教师的核心地位

“学为中心”的初中语文课堂,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并不是要淡化甚至取消教师的作用,教师在语文课堂始终要处在“核心”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促进者。

魏书生先生说过:“只有懒老师,才能培养出勤学生。”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初中语文教材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在学习中吸收。少教不是不教,而是要按照教学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高校课堂的教学。

二、科学调控教学过程

1.网络平台与传统课堂的科学结合

教师可以根据学习的具体课题和内容,为学生提供相关专题学习的网络资源,使学生可以查阅多种学习资料,获取有用的网络信息,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体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快乐。

教师可以为学生开辟一系列的学习专栏:浏览专题、品读专题、精读专题等等,把教材和经典有机结合,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出语文素养。

在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学习链接时,教师要对学生学习内容进行筛选和科学调控。防止学生在众多的网络资源面前的无所适从或者是在网络面前多度沉迷,从而得不偿失。

另外,每个学生的吸收知识、消化知识的进度是不同的,教师要对不同学习进度的学生进行科学调控。对于提前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其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而对于掌握尚且不扎实的学生,教师要适当对这些学生进行巩固训练。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要想达到高效的“学为中心”的教学目的,创建丰富的课堂情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至关重要。教师可以采取各种形式,为学生创设丰富精彩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充分融入到课堂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例如,情景剧、辩论赛、分角色朗读等等方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以《皇帝的新装》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课文文本为基础进行剧本编排,组织学生进行课本剧的表演。通过学生的用心演绎,感受文中故事中的皇帝的兴奋和大臣的尴尬。学生也只有真正的沉浸在文本中,真正的倾听文本时,学生的表演才会贴近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通过课堂课本剧的演绎,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更加强化,从而促进了“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成功。

3.加强合作

小组合作是“学习为中心”的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途径。学生可以通过分小组学习的方式,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自信的展现自我,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教师在分配小组成员时,也要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合理进行搭配。使学习小组能够分工明确,提高课堂学习的学习效率。

4.注重课堂交流总结

除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课堂上的总结交流也是“学为中心”的高效学习效果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师可以在教学完成后,让学生自己来谈谈学习的收获心得,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下学习成果。从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促进学生提高口语交际表达的水平。

例如,教师在教授《诗经》时,可以使学生交流总结其中的丰富的意象。“逃之夭夭,其叶蓁蓁”,中,用桃花来烘托出一种欢喜的氛围,桃树果实丰满又象征这美满的生活。

学习《论语》,学生认识了古时贤者的大教育家――孔子;学习了杜甫的诗歌,读出了他崇高的儒家仁爱和忧患意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学了鲁迅,学会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世事,看到黑暗中的一缕阳光;学了莎士比亚,体会到了人生中的缺憾美,体会到悲剧的震撼力量。

使学生在课堂的交流总结环节,展现出睿智的思想和到位的赏析。

三、结语

以学习为中心的初中语文课堂,学生不仅获得了高效的学习方式和有用的学习资源,更使其在语文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都有了层次性的提高。使学生从理论知识层面到精神建设方面都得到全面地渗透,形成健全的人格,使学生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3]朱自清.经典常谈[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作者简介:

虞金花(1979~),女,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廿三里人,工作单位: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廿三里初中,职务:教师。

上一篇:我对“微课”的浅谈 下一篇:农村学校体育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