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的创新教法与兴趣培养

时间:2022-10-15 12:20:20

高中文言文的创新教法与兴趣培养

摘 要:在学生当中有一首打油诗颇为流行:“一怕文言文,二怕白话文,三怕周树人,四怕周作人。”其实何止是学生对文言文感到头痛,老师也一样,教文言文往往纠缠于字词之间,费时费力,收效甚微。产生如此结果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文言文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年代相距太远,难以引起心灵上的共鸣。二是教法僵化,或“放羊吃草”或“越俎代庖”。因此,要想让学生学好文言文 ,教师有创新意识,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领学生穿越历史,“愉阅”文言文,让学生爱上文言就不再是一件难事。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悦读;兴趣;培养

在学生当中有一首打油诗颇为流行:“一怕文言文,二怕白话文,三怕周树人,四怕周作人。”学生感觉到难学,教师则感到难教,文言文似乎成为一块难啃的骨头。

文言文教学出了问题,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当前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现状。学生普遍认为文言文时代久远,无实际用处,且晦涩难懂,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我们的教学把课文支解为一个个与考点相应的知识点,在教条式的拆解和技术性的操练中似乎使学生获得了“实利”。这种“功利”的态度让大多数的学生对文言文都有“怕”和“厌”的情绪。

2011年网上疯传一段视频,温州的一位语文老师用“RAP文言文”给学生教授韩愈的《师说》,一边是现代感十足的RAP,一边是古韵高雅的文言文,这位语文老师竟将两者“拼接”了起来。如此一来,文言文的学习变成了一件愉快的事情。由此反观我们的教学就会明白,激活思想,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可以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文言文不是一件难事。

一、让文言文染上生活气息。

部分学生认为文言文是死的语言,与现实没有多大的联系,故而不感兴趣。在上《烛之武退秦师》时,我对学生说:“假如同学们是一名外交家,面对曾箭在弦上一触即发的伊拉克战争,你能扶大厦于将倾,消战争于萌芽之中吗?”同学们大多摇头或者微笑表示不能,“在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就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就能使一场即将爆发的战争停止,这就是语言的魅力!口才的力量!”学生都希望自己口才好,烛之武便成了学习的榜样。这一节课我抓住学生心理,适当引导,拉近文言文与现代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明白“古为今用”,文言文对我们现实生活有实实在在的帮助,自然学习就有了动力。

二、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

许多老师采取串讲模式,生怕学生不懂,逐字逐句翻译,满堂灌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其实学生并非一张白纸,他们学习文言文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完全可以放手,把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理解、思考读懂课文。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加入小组讨论,集中众人智慧,教师只需稍作点拨或者补充即可。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自信心。

三、在诵读中品味。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是中国古人学习古文的重要方法,也是现代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文言文字词组合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决定了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初步把握文意最有效的途径。古人摇头晃脑地吟咏诗文就是一个品读的过程。诵读越熟,体会就越深,意义就越明白文章的语气、节奏和作者的情趣意旨是通过富有情感的诵读表现出来的经过反复诵读、反复揣摩、思考、比较,从而得其要旨,知其意味,领略语言之美,正是培养语感的过程,所以在文言文教学时,教师应给学生反复诵读的时间和机会,还应传授诵读的方法和技巧还可以定期举办诵读文言文的比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

四、走进历史,与古人同欢乐共悲伤。

入选教材的文言文多为文质兼美,感情真挚的文章,借助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诉说了他们的喜怒哀乐。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无法“入戏”,其根本原因是时空的阻隔,学生不理解他们生活的历史,不理解他们生活的环境,因而我们不懂为什么会发生“捕蛇者”的悲剧,不懂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生死观,不能理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 。我们教师要通过对作品背景、相关历史知识和作家经历的介绍,带学生穿越历史,回到那些特定的环境里,才能让学生不仅感受到这些具有独特个性、具有不同风格的“人”的风采,而且还可以与这些伟大的灵魂对话。了解了坡的几起几落,学生才能明白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了解李白的才高八斗,才能理解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骨。与古人同欢乐共悲伤,学生触摸到了真实的“人”,在潜移默化中心灵得到了洗礼。

五、参与表演,激发兴趣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必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地位,就会觉得学习枯燥乏味,因而影响学习效果。一切教育教学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生效。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学生的文言文能力,不是光靠教师的讲授和灌输形成的,更主要是靠学生自己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一般存在较强的表现欲。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不妨让学生表演课文内容,激起学习兴趣。如《鸿门宴》学生分角色饰演刘邦、项羽、樊哙等人,为了表现出人物的个性,学生自觉深入文本的解读,很好地解决了字词的问题。如此一来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何乐而不为?

解放思想,打破僵化的教学模式,采取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激发学习兴趣,让阅读变成“悦读”,那文言文不再面目可憎,而是可亲近,可乐之,可爱之。

参考文献:

[1] 张宏 《语文学科教育学》

[2] 梁影 拉近学生与文言文之间的“感情距离”

[3] 徐家永 文言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上一篇:波洛涅斯 受人尊敬却无人喜欢 下一篇:初中英语阅读课现存问题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