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形散到神聚:文本解读价值取向的必由之路

时间:2022-10-14 11:20:39

一、 缘起:老师,我的答案为什么给判错了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期末试题上有这样一道题目:

通过本册书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许多优秀的人物:有________的聂将军,有________的苏格拉底,有________的天游峰扫路人,有________的孔子。其中我最欣赏________,因为________。试卷收上来,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以________的扫路人为例,大概有5种答案:1、健壮精瘦;2、热爱生活;3、乐于奉献;4、自强不息;5、自信豁达开朗。而标准答案是5。有学生不服:“老师,您上课时不是也肯定了扫路人是勤劳健壮精瘦、热爱生活、热爱工作、乐于奉献的吗?可为什么给判错了?”面对学生的质问,我们该如何回答?

二、追溯:新课程理念和标准答案是否冲突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如在《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中,学生带着“你认为扫路的老人是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认真阅读后,进行了集体交流。黑板上出现了“精瘦、健壮、热爱自然、乐于奉献、自信、豁达、开朗、乐观”等词语。

《礼记 学记》云:“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教学中的某些“杂施”往往来自试题的随意性太大,要求不严谨。现在的考题倾向于考查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主观题” 。在时间紧、任务重的阅卷期间,阅卷老师有时很难把握较为公正的尺度,“参考答案”自动升格为“标准答案”,而标准答案的确立主要是出卷者依据教学参考书中的相关资料所定。应试教育的束缚和误导,让部分教师担心追求个性化解读会让考试成绩落后,因为考试中的

阅读题是讲“标准答案”的。这就引发了我们更深的思考。

三、思考:多元解读和价值取向,谁主沉浮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和“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那么,多元解读和价值取向,到底谁主沉浮?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活动是作家、作品、读者三者的动态过程,文学作品的“意义”并不只是作家创造的,而是作家的创作和读者的接受共同作用的结果。读者可以对作品多元解读,从文本中读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来。但是,提倡多元解读不等于可以完全弃作者的创作意图而不顾。如《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的教学参考书明确写着“从具体的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很显然,这是文章的创作意图和价值取向

四、结论:从形散到神聚,文本解读价值取向的必由之路

1.形散:展示多元解读的精彩

新课标的修改稿中,加入“必须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是大有深意的,体现了个性化解读要以文本为本,以文本的言语形式为本。不管是什么方式的个性化解读,都必须从文本出发,以文本内在的价值取向为依托。如《雪化后是什么》文中的小女孩回答“雪化后是春天”时,有教师提出“雪化后还可以是什么呢?”。经过思考,有学生说“雪化后是绿色。因为雪融化后,小草从土里偷偷地钻出来了,树枝发出嫩芽,处处可以看见绿色。”也有说“雪化后是喜悦。我的爷爷因为冬天冷,不能出门看望自己的老朋友,雪化后他又可以和自己的老朋友出去看山观水,爷爷的脸上有了喜悦。”

2.神聚:回归价值取向的原点

教师面对精彩的多元解读,应该迅速地做出识别评价,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自身的价值取向。当学生对文本的体验有了偏差时,应给予及时的引导。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教师提出看到我们的万园之园“圆明园”被八国联军打、砸、抢、烧之后,你想说点什么呢?有学生说感到深深的痛心;也有学生说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耻辱;这些解读也正是文本价值所在。但这时有一学生说八国联军毁灭了我们珍贵的历史遗产,我们要报复他们,也组织军队去侵略他们的国家,去毁灭他们的国家。这时教师一方面要肯定学生的爱国激情,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白我们深受侵略的灾难,难道还要给其他民族带来同样的灾难吗?最为重要的是要发掘作者为何而写,引导学生正确面对这一耻辱的历史,那是因为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造成的,我们对侵略者应是仇恨,对惨痛的历史应该记住,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教师肯定了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勇气,同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真正体会到文本蕴涵的价值所在,把握文章的主旨所在。

(金凤,女,小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曾两次获省“师陶杯”一等奖,“教海探航”二等奖,多篇。还获得江苏省“实施素质教育先进个人”、 连云港市“先进教育工作者”、“ 骨干教师”等称号。)

责编 / 张新兴

上一篇:让物理教学亲近生活 下一篇:寻找数学教学的生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