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多维化评价初探

时间:2022-10-14 10:55:24

初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多维化评价初探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笔者在自己任教的班级中,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尝试,对学生和学习小组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评价,探索出一些可行的做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合作学习 多维化 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了学生学习的改变,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笔者所在的学校,地处农村,正在向城市化转变中,由于受思想认识、经济条件和周边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数学的后进生的人数比例较大。很多教师都抱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对于转变数学后进生,之前很多教师做了各种尝试和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一些成效,但他们往往是“以一对众”、以加班加点为代价。近年来,笔者在自己任教的班级中,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尝试,并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多维化的评价,探索出一些可行的做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合理分组

笔者把自己任教的两个班先以成绩的优良中差分成四个等级,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以四个人(包括优良中差各一名学生)为一小组,分组过程尽量做到各组之间的平衡;要求每个小组确定组名、口号和目标,同时在组内进行两两结对,“一师傅一学友”(按优与中,良与差结对)。每组配备一个小组长,一名记录员,一名监管员,汇报员轮流担当。小问题在师友间解决,较难问题在四人小组内讨论解决。

二、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多维化的评价

评价是一盏灯,能点亮学生学习前进的方向。是否能准确的对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是合作学习成效高低的关键。评价方法的不合理也会对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产生直接影响。多维化评价就是对学生和学习小组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手段。包括评价内容、评价主体和评价方法的多维。

1、评价内容的多维化

以往的评价是凭一张卷的分数来评价学生一个阶段的学习表现,主要是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是单一、欠客观的。笔者对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把学生学习纪律、主动性、小组合作学习的参与程度、学习任务完成效果、小组成员的测试成绩、竞赛成绩等联系为一体进行综合评价。

2、评价主体的多维化

长期以来,学生作为被评价者,在评价中处于被动地位,学生的情感被忽略,自尊心、自信心往往得不到很好保护,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古人云:“知人者智,知己者明”,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中,笔者尝试以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维互动式评价。每个学生都参与评价,评价别人也评价自己,把学生从被动的审视与选择的局面解放出来,面对客观全面的评价,能从多角度认识自己,发现问题,从而改善自己。

(1)组长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对小组成员的表现比较清楚,一方面组长每周对自己所做的组织管理工作进行自评;另一方面对组内合作学习情况(包括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对学习任务的完成度和合作学习效果等)进行评价。确定谁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表现突出,知道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制定改进的措施;检查小组成员的行为是否符合小组目标的达成,在此基础上决定哪些活动应继续保持,哪些方面应当予以改进。

笔者所在学校为一所农村初级中学,由于部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不高,纪律意识较差,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容易分心,需要别人的督促,必须有一定强制性,因此,在自评基础上让师傅每天根据学友的学习情况,特别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积极性、参与度和学习结果等对学友进行评价。

老师进行日常跟踪了解,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纠正。

(2)哲学家詹姆士曾说:人类本质中最迫切的要求是期望被肯定。对于学生来说,老师的肯定无异于灿烂的阳光。对于掌握着“阳光”的我们应该让一颗颗幼小的心灵对“阳光”的渴望变成现实。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能否保持兴趣、激情和旺盛的求知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合作学习的评价,教师恰到好处的评价可以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注入动力。教师的评价主要是根据各小组合作学习过程的组员分工、参与度和合作效果进行评价,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和评价标准。

三、制定激励机制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所谓“激励”就是激发鼓励人的行为动机,使人作出努力行为,从而有效完成预定目标的过程。激励会使学生产生不懈进取的动力,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笔者发现,恰当的奖励评价方法是提高互助效率的有效途径,在实践中探索了一些可行的办法: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小组成员的课堂表现、测试成绩和竞赛获奖情况进行评分,累加统计,进行表扬奖励。通过这些办法增强每个小组成员为本组添光加荣的责任感。

课堂表现:对在课堂上遵守纪律、专心听讲、认真思考和完成课堂练习,积极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互助,效果优良的小组评为优秀。由任课老师每周评选一次,评为优秀小组数量不限,评为优秀的小组每次获得加分2分。

测试成绩:对于每次测试成绩(包括单元测试、综合测试、期末考试)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总分或平均分、优秀、合格人数等对小组进行评分。若小组数为8个,从第一名至第八名分别获得8分、7分、.....1分。(各组人数相同以总分统计,各组人数不相同以平均分统计;优秀是指成绩在80分或以上,合格是指60至79分。)优秀人数每人加2分,合格人数每人加1分。

竞赛成绩:小组成员参与各级竞赛获奖,小组获得相应加分。获得市级奖:一等奖12分、二等奖10分、三等奖8分;获得区级奖:一等奖10分、二等奖8分、三等奖6分;

获得校级奖:一等奖8分、二等奖6分、三等奖4分。

奖励办法:对测试成绩优良或评为优秀的小组进行奖励,以表扬奖励为主,适当给予物质奖励。(1)对单元测试前三名的小组和进步较大的小组进行表扬:口头表扬、利用家校通告知家长、为小组照相打印相片在课室装贴、建议班主任在操行评分时进行加分等。(2)每学期进行三次优秀小组评选,对优秀小组进行奖励,颁发奖状和小型奖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希望自己被表扬的欲望。”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闪光点,并创造性地实施评价。不断变换表达方式和评价的角度,或是一句赞叹,或是一句玩笑,或是一句名言,或是一张奖状,或是一个奖品。用充满爱心和智慧的言行去熏陶、感染学生,让学生沐浴在教师富有个性的评价中,促进学生个体的良性发展。

[本文是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第二批)课题 “初中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的研究” ,由广州市教育局资助,课题资助类别为农村专项课题,课题编号:12B184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 马复、綦春霞.《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学习评价》,[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

[3]马兰.《合作学习》,[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

[4] 刘玉静、高艳.《合作学习教学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8

上一篇:初中物理教师如何应对新课改 下一篇: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的渗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