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课理想目标定位与表述之我见

时间:2022-10-14 10:50:31

品德课理想目标定位与表述之我见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233-01

日常教学中,我们是不是经常有这样的经历:精心准备了一节课,但真正进入课堂之后,却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这种无效或低效的课堂出现,背后藏着一个原因:有效课堂教学目标的缺失。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卢姆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教师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可以说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是科学的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本文就如何理想定位新课程背景下品德课堂教学目标,从而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作若干粗浅的思索。

1 吃透教材信息,制定准确的静态目标,做到教有所依

1.1结合单元主题导语来确立教材目标

作为一线教师,在定位目标前先要吃透教材。《品德与社会》教材是以单元活动的形式来呈现的。每个单元有单元导语,这些单元导语就是教学目标的凝结,其内涵往往是它所涉及的全部教学内容的精髓。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把握单元目标,弄清楚单元目标的落脚点,再根据《课程标准》,将目标具体化,确定节课可达成的目标。

1.2注意教材内容的前后关联,细化教学目标

品德教师,应该把整个小学阶段的品德教材进行系统地了解,从而对自己所执教的内容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有一个合理的定位。现行品德教材所涉及的几个方面的内容虽各有侧重,但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整体呈现、螺旋上升的。正因这个原因,许多教师将同类教材内容的目标定得相似、雷同,学生学起来茫茫然。例如,一位教师在二年级下册的“家乡特产多又多”这一课的目标定得和四年级下册“家乡风光美”一样。所以,教师要注意不同年级之间和同年级不同单元之间教学内容的层次差异与相互衔接,制定合乎教材、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才能在课堂中有效践行教学目标。

1.3利用教材的文字和插图来定位教材目标

现行的品德课教材文字量少,插图增加,且缺少文句间的内在联系,所表达的教材主题有时不很明确。对于教师理解教材内容,把握教材目标增加了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在“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背景下,使得不少教师对教材的作用产生误解,有的甚至把教材丢弃一边,特别是在公开课、观摩课场合,学生不用课本甚至不带课本进教室,教师照着一个话题,随意选用一些材料进行教学,已屡见不鲜。

2 关注现实,调整动态目标,让学生学得灵活

2.1研究学生,制定有针对性便于操作的目标

品德课教材呈现为一种静态的结构,体现了编者的教学意图。但教材是个例子,教材中的学生和教室中的学生是不一样的,必须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对单元的教学内容重新加以整合,制定出有针对性便于操作的教学目标。也是我们经常说的要变“备教材”为“备学生”,要做到教材与学生融合。例如,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用心体会家乡”,课本提供的是四川的地图范例,一位福安老师拘泥于教材设计目标,课堂一潭死水;一位厦门老师就把该课目标定位为对厦门的地形、自然概况的学习探究,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

2.2结合课堂实况,根据生成的新问题灵活调整目标

叶澜曾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适应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实践而没有激情的旅程。”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学中的活动要围绕目标来设定,对教学中的问题,教师课前只能做一定的预设,教学中随时都有可能生成新的问题。所以,教师既要紧扣预设的活动目标,又要无痕迹地解决新生成的问题,真正实现“为学而教”的教育有效性的理念。

3 表述精当,凸现主体

确立教学目标之后,如何精当表述教学目标是教师备课不可或缺的工作,也是教师备课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如何表述才是得当,才能更好地凸现主体呢?

3.1要推敲斟酌新课标中的“课程内容”部分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与含义

新课标中的“课程内容”部分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与含义既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方式的目的指引,要推敲斟酌:

第一类:知识性目标行为动词。包含:了解、知道、理解、懂得、掌握等

第二类:技能型目标行为动词。包含:识读、识别、学会、观察、比较、辨别等

第三类:体验性目标行为动词。包含:体验、体会、尝试、感受、参与、遵守等。

3.2教师在表述目标需要注意的方面

(1)描述教学目标的语言一定要具体。布卢姆认为:教学的效果最终应反应在学生的行为变化上,因此主张陈述教学目标时,主语是学生;谓语是可测量的行为化动词。这样,就避免因目标表述抽象、空洞而难以把握、无法测量的弊端。所以,我们在设置目标的时候要尽可能考虑到可操作性,尽量使用行为动词,如“懂得”、“知道”等。这样,教学目标就不会空洞无物。

(2)表述运用陈述句,学生是主角。评价一堂课的实效如何,关键是看学生学得如何。因此,课堂教学目标的陈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表述的主语也应该是学生,且要运用陈述句表达。同时,表述的条理要清晰,可以依目标类别的次序表述,也可以根据程度的高低依次表述。以《各种各样的传媒》为例,目标应该是“知道现代的传媒种类繁多,了解传媒和我们的生活的密切关系,初步懂得要合理利用传媒;感受现代传媒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初步学会通过各种传媒了解世界,从而获取知识、开阔视野、增长才干。”

总之,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一线教师只有细心研读课程目标,深入领会其中的要义,合理定位教学目标并得当表述,并在实际教学中灵活调整目标,才能保证课堂教学取得预期的成功。

上一篇:西安体育学院业余羽毛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研究 下一篇: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英语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