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小学数学的教学“小窍门”

时间:2022-10-14 06:46:48

谈谈小学数学的教学“小窍门”

摘 要:新课改给我国的教育事业吹来了一阵春风,新课改的开展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具有神秘的力量,数学学习具有浓厚的趣味性。鉴于数学学科是多门学科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数学教师应格外注意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让学生不断地在数学的学习中得到成长,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主动探究;学习兴趣

对于个体成长发展的总体进程来说,小学阶段的学习是个体整个学习生涯的“先锋”,为学生在之后每一个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

数学是一门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的自然学科,其严谨性、抽象性、概括性在激发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困难。小学生虽然能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获得质量、面积、体积的概念,其思维却由于受到见识面的限制,无法似成人那般发展至能够凭借逻辑进行思考。常见的比如一年级的学生,在初学十以内加减法时,他们需要借助手指进行运算。而当他们对这些基础知识掌握得足够熟练时,这些知识已然内化成为他们自身数学知识架构中的内容,他们无需思考即可作答。为巩固学生已学知识,使知识内容逐渐内化成为学生数学架构中的内容,数学教师应不断在新课改的指引下进行课堂教学方式的探索,通过自身的教学使学生更轻松地学习。

一、主动探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巩固学生数学知识

为避免传统教学中“填鸭式”教学的消极影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新课改为教师教学提供了一种要求学生主动进行知识探讨的学习方式,即教师提供知识传授的问题、环境,要求学生自主进行答案的探索,从而获得知识。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给学生创造相应的学习环境,提供学生通过认真思考可以解决的问题,要求W生独立探索答案。

例如,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多位数乘一位数”这一知识的教学时,可以先给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回顾――加法的进位。多位数的加法中,满十进位的概念已然固定在学生的知识架构中,我们可以在上课的前五分钟先让学生做几个多位数加法进位的练习,再要求学生进行类似40×3、100×6等仅需要通过乘法表,不需要逐位与单一数字进行相乘的练习,然后给学生进行123×2、132×3这样无需进位的多位数乘一位数讲解,剩下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要学生联系以上所学,探索32×6、57×2这样的需要进位得出结果的问题。一般情况下,针对57×2这样的算式,学生会通过57+57=114的思维得出答案,我们可以据此要求学生进行多位数乘一位数算法的探索。在教师看来,“进位”这一概念非常简单,然而对于学生来说,能够通过自己的探索,将加法的进位知识迁移至乘法的进位,已经是学生学习的一大进步,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反馈,让学生逐渐形成自主探究知识的好习惯,从而不断地进行学习,同时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

二、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乐趣,促进学生不断学习

兴趣是良师,这已是老生常谈了,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笔者在此不再进行赘述,只根据笔者自身教育经验,为小学数学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相关建议。众所周知,小学生的持续注意力尚未发展至成人那般可以对一件事物关注很久,这也是为什么诸多家长通过走迷宫、找不同等活动,对学生进行注意力训练的原因。当然,校方对课堂时间的安排对学生注意力的持续时间也是有所考虑的。不过在这里笔者想要谈的是,既然学生的注意力无法长时间聚焦于同一事物,教师可以根据此特点对学生进行教学――不断为学生呈现新异刺激,让学生在教师的有意引导下进行学习。

笔者拿一堂课的教学来举例。在对学生进行钟表的认识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表盘上数字的意义,了解时间的概念。那么,我们可以在课堂开始时,先对学生进行时针、分针、秒针概念的教学,再对学生讲解其意义,最后对学生提出读时间的要求。在前两部分,新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已然是新异刺激,在最后读时间的要求过程中,我们可以对学生展示实际的手表、钟表,要学生报告时间。画在黑板上的表盘,我们则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要求来画出时间,比如画出5时、19时等。对于学生来说,对于钟表的认识过程,在前两个部分结束时就已经完成了,再要求学生报告时间并不会使他们产生新鲜感,各种手表、钟表实物的呈现,一来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二来可以巩固学生的学习内容。笔者这一教学案例并不是教学过程中的最佳案例,却是最成功的一个,学生在不断地练习中切实掌握了钟表这一知识,达到了笔者的教学目的。

笔者希望能够通过自身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要学生在自己兴趣的指引下进行数学的学习。另外,笔者极力强调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学生在自己的学习中起主导作用,从而更好地学习。

参考文献:

[1]夏方平.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10.

[2]姜修惠.小学数学引导教学[J].学园(学者的精神家园),2013.

上一篇:浅谈小学数学“目标导学,愉快分享”的教学实践 下一篇:《找次品》教学设计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