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探析

时间:2022-10-14 06:32:40

探究性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探析

摘 要:素质教育需要学生具有探究的意识和能力,随着新课改的发展,探究性学习越来越被重视,它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开发学生智力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优越性,它是一个积极的学习过程,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方法。

关键词:初中地理;探究性学习;运用探索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一种新型学习模式,其指导思想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其实质在于“自主发现”。与传统教学的不同在于其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初中地理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特点,给学生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内容,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中的探究内容,创设有力的探究环境,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夯实基础。探究学习主要由两个方面构成: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通过这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系统的地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一、探究性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教学主要是:创设情境,发现问题;选择方法,解决问题;运用语言,表述结果;合作交流,感悟成果。

【案例】 地图教学(比例尺、大小、方向)

学习此内容的时候我给学生安排了一个探究性实践活动“制作校园平面图”。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制作校园平面图,在课堂上我选择了一些较具代表性的学生作品和我自制的图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图表制作中必须有比例尺、大小、方向三个要素,这样的图表才会让他人看懂,通过情境的创设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当学生产生问题后,组织学生进行实地测量,确定各物体的大小、方向、比例尺和选择合适的图例,让学生再一次进行绘制,学生通过前后两次不同方法的选择和思维的差异,引发学生的思考,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择方法,解决问题)。作品完成后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成果进行表述,通过图表的制作说出自己对校园布置的观点,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促使学生主动思考(运用语言,表述结果)。

课上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说说你们小组合作制图的时候都出现了哪些问题,怎么解决的,对这些活动有什么感想等。让学生在交流中反思,优势互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反思、合作交流的能力(合作交流,感悟成果)。

分析: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探究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相关的地理知识,更能在探究学习中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更在合作交流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的学习态度。

二、探究性学习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良好的情境创设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情境中感受知识,使知识更加形象化,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那么如何更好地创设问题情境呢?

1.选择典型事例

良好的问题情境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善于从生活中挖掘典型事例(如环境污染问题等),引导学生在典型事例情境中发现地理问题,引导学生情感共鸣。

2.灵活运用实验

实验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提高感性认识,在实验中观察地理现象和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让学生获得生动、直观的感受,从实验中发现问题,领会地理事物的本质和特点,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总之,在初中地理学习阶段灵活运用探究性学习,善于创设探究性学习情境,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创新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玉顺.探究性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小学管理,2006(S2).

[2]周慧.初中地理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策略[J].地理教学,2005:12-30.

(作者单位 江苏省邳州徐楼中学)

上一篇:英语学习起步阶段中词汇教学策略与方法的探究 下一篇:合理穿插游戏,让低年级体育教学充满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