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文本“深读”预留一定的时空

时间:2022-04-26 02:40:03

2012年10月23日,经过近一个月的打磨,我终于在吴江震泽中学完成了《老王》一文的教学。下课铃响的一刻,心中却怅然若有所失。作为一堂大市级的评优课,我在反思“失”之为何:是课堂环节衔接不够紧密,还是课件制作并非那么精美,抑或是课堂气氛缺少公开课上应有的热烈……经过近两个月的思索,并于12月28日观摩了教授级高级教师秦晓华所授《老王》一课,忽有茅塞顿开之感。

散文《老王》是杨绛写于1984年的作品,在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之后,引起极大的关注。特别是近两年,《老王》有越讲越热的趋势,不少专家名师携“老王”驰骋于语文教学的大讲堂。在这一背景下,关于《老王》一文,出现了百家争鸣,越“争”越深的局面。

大家对《老王》一文的关注点由最初的“底层光辉”,到重抓文末的“愧怍”,再由“愧怍”转对“渐渐”一词的咀嚼……当师者带着一遍又一遍品出了越来越浓味道的《老王》走上讲台时,往往忽略了讲台下坐着的是对《老王》几乎一片空白的学生。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所选文本,不少都是耐人寻味却又颇有深度的佳作。比如,《前方》《今生今世的证据》《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老王》等。以自身读《老王》为例,刚踏上讲台时对此文大意读之;经过一轮教学,则颇加关注;再历时日,愈加珍爱,直至独坐一室,捧文在手,心不能静。如此算来,前前后后竟历八年之久,由此方知文本的“深读”确实需要给读者预留一定的“时空”。

当师者历经“跋涉”对文本的解读达到了一定的深度,走进课堂,面对学生,却在有意无意间忽略了本该给学生预留的阅读“时空”。

对于一堂公开课,我们首先关注的是,如何在有限的45分钟内营造一番情景,呈现共鸣呼应,得出某个结论。我们撇开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知识与生活经验背景,急切地拖着大家往前走,对于《老王》类的文本,结果可想而知。

要么是学生习惯性地顺着老师的引导“拔高”文章,或者是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拖到”点上去,甚至学生干脆赖在原地不动……教师在讲台上或自我陶醉,或焦急无奈,甚而“对牛弹琴”……对学生们来说:热闹是老师的,他们什么也没有。

上文的课堂景象,初登讲台者有之,成熟教者亦非少见。由此看来,对于文本的“深读”,我们确实要做些反思了。面对有限的“时空”,对于“深读”的文本,学生能理解到怎样的程度,这才是教师把握的基点。怎么处理引入和引出的问题,怎样把握拓展的程度和时机,如何平衡“浅读”和“深读”的关系,这一切均要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不同、环节设置不同,课堂效果当然也不同。教师要做的是不强求、不做作,顺着学生的思维走,不委屈学生却又能不偏离主道。当然,此番功夫非三两日就能练就,需要一次次不成功的课堂作为铺垫。无论如何,千万记住一点,别在课堂上做“生硬地表演”,天然的才是魅力的。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老王”,至于这幅图需多久绘得出,绘得怎样,还是让我们多一份等待的耐心吧。

不久前,在《语文教学通讯》上读过黄厚江老师的《教学实录及反思》一文,其中的一段文字,值得我们一线教师深思:

我曾不厌其烦地强调:阅读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可惜的是,很多阅读教学还仅仅是追求让学生读懂文本。《老王》的教学尤其如此。不少老师教学《老王》,就是让学生得到某一个思想。我以为,这是远离阅读教学的价值追求的。

授人以渔,此渔非彼鱼;方法可教,思想却不可“硬”塞。渔具在手,何时捕得鱼,捕得怎样的鱼,因人而异。给文本的深读预留一定的空间吧!有时,稍感“冷清”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看来“疙瘩”的课堂也不失为成功的课堂。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

上一篇:基于对话式教学法的初中英语教学探讨 下一篇:高三生物教学复习中思维情境创设的几个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