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的诊断治疗

时间:2022-10-14 03:17:18

小儿腹泻的诊断治疗

关键词 小儿腹泻 诊断 治疗 用药

关键词 小儿腹泻 诊断 治疗 用药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6.048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6.048

小儿腹泻根据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由于小儿发育的特点,如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全,各种酶和消化液分泌较少;对营养物质的需求较大,造成消化道的负担增重,导致消化系统功能的紊乱;小儿自身免疫力较差,容易感染致病菌导致感染等原因,导致小儿腹泻成为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

小儿腹泻根据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由于小儿发育的特点,如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全,各种酶和消化液分泌较少;对营养物质的需求较大,造成消化道的负担增重,导致消化系统功能的紊乱;小儿自身免疫力较差,容易感染致病菌导致感染等原因,导致小儿腹泻成为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

临床资料

临床资料

2009~2010年收治腹泻患儿58例,男33例,女25例;年龄3个月~3岁;其中大便5~10次/日,镜检可见少许白细胞;14例患儿伴发热;轻度脱水患儿26例,中度脱水患儿16例,重度脱水10例。将58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9例,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初诊前24小时腹泻次数、院外病程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58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9例,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初诊前24小时腹泻次数、院外病程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病 因

病 因

小儿易发生腹泻与其特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密切相关。腹泻的病因主要有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而以感染性多见;非感染性因素包括饮食不当、过敏、双糖酶缺乏及其他因素等引起的腹泻。

小儿易发生腹泻与其特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密切相关。腹泻的病因主要有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而以感染性多见;非感染性因素包括饮食不当、过敏、双糖酶缺乏及其他因素等引起的腹泻。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分类: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

分类: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

分期:①急性:病程连续在2周以内;②迁延性:病程连续在2周~2个月;③慢性:病程连续在2个月以上。

分期:①急性:病程连续在2周以内;②迁延性:病程连续在2周~2个月;③慢性:病程连续在2个月以上。

分型:①轻型:无脱水,无中毒症状;②中型:轻至中度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症状;③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

分型:①轻型:无脱水,无中毒症状;②中型:轻至中度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症状;③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

检 查

检 查

必查项目:①大便常规;②大便培养,大便病毒检测;③血常规。

必查项目:①大便常规;②大便培养,大便病毒检测;③血常规。

一般项目:①血电解质及血气分析:检查是否存在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②十二指肠液检测;③小肠黏膜活检。

一般项目:①血电解质及血气分析:检查是否存在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②十二指肠液检测;③小肠黏膜活检。

结肠镜。

结肠镜。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下的小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生后不久即腹泻,但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症状,生长发育不受影响,到添加辅食后,大便逐渐转为正常。

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下的小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生后不久即腹泻,但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症状,生长发育不受影响,到添加辅食后,大便逐渐转为正常。

细胞性痢疾:常有菌痢接触史,大便细菌可资鉴别。

细胞性痢疾:常有菌痢接触史,大便细菌可资鉴别。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好发于儿童,起病急骤,主要症状为腹痛、呕吐、腹泻、血便、高热,重症常出现休克。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好发于儿童,起病急骤,主要症状为腹痛、呕吐、腹泻、血便、高热,重症常出现休克。

治 疗

治 疗

治疗原则:预防脱水,纠正脱水,继续饮食,合理用药。

治疗原则:预防脱水,纠正脱水,继续饮食,合理用药。

急性腹泻的液体疗法:⑴饮食疗法:母乳喂养的婴儿继续哺乳、暂停辅食;人工喂养儿喂以少量米汤或稀释的牛奶或其他代乳品,由米汤、粥、面条等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有严重呕吐者可暂时禁食4~6小时(不禁水),待好转后继续喂食,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病毒性腹泻多有继发性双糖酶(主要是乳糖酶)缺乏,对疑似病例可暂停乳类喂养改为豆制品或发酵奶,或去乳糖配方奶以减轻腹泻、缩短病程。⑵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⑶药物治疗:①控制感染:水样便腹泻患者,一般不用抗生素,应合用液体疗法,选用微生态制剂和黏膜保护剂。但对有明显中毒者、重症患儿、新生儿、小婴儿和衰弱患儿应选用抗生素治疗。液、脓血便患者应根据临床特点,先经验性选用抗生素,再根据大便培养进行调整;②微生态疗法如双岐杆菌、嗜酸乳杆菌;③肠黏膜保护剂如蒙脱石粉。

急性腹泻的液体疗法:⑴饮食疗法:母乳喂养的婴儿继续哺乳、暂停辅食;人工喂养儿喂以少量米汤或稀释的牛奶或其他代乳品,由米汤、粥、面条等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有严重呕吐者可暂时禁食4~6小时(不禁水),待好转后继续喂食,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病毒性腹泻多有继发性双糖酶(主要是乳糖酶)缺乏,对疑似病例可暂停乳类喂养改为豆制品或发酵奶,或去乳糖配方奶以减轻腹泻、缩短病程。⑵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⑶药物治疗:①控制感染:水样便腹泻患者,一般不用抗生素,应合用液体疗法,选用微生态制剂和黏膜保护剂。但对有明显中毒者、重症患儿、新生儿、小婴儿和衰弱患儿应选用抗生素治疗。液、脓血便患者应根据临床特点,先经验性选用抗生素,再根据大便培养进行调整;②微生态疗法如双岐杆菌、嗜酸乳杆菌;③肠黏膜保护剂如蒙脱石粉。

迁延性和慢性腹泻治疗:⑴积极寻找病因,针对病因治疗,切忌滥用抗生素。⑵顶防和治疗脱水,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⑶治疗:①继续母乳喂养;②人工喂养儿应调整饮食,<6个月婴幼儿用牛奶加等量米汤或水稀释,或用发酵奶(即酸奶),也可用奶谷类混合物,每天喂6次,以保证足够热卡。≥6个月的婴儿可用已习惯的平常饮食,如选用加有少量熟植物油、蔬菜、鱼末或肉末的稠粥、面条等,由少到多,由稀到稠;③双糖不耐受患儿由于有不同程度的原发性或继发性双糖酶缺乏,食用含双糖(包括蔗糖、乳糖、麦芽糖)的饮食可使腹泻加重,其中以乳糖不耐受最多见,治疗宜采用去双糖饮食,可采用豆浆(每100ml鲜豆浆加5~10g葡萄糖)、酸奶或去乳糖配方奶粉;④过敏性腹泻:患儿在应用无双糖饮食后腹泻仍不改善时,需考虑对蛋白质过敏的可能性,应改用其他饮食;⑤要素饮食:是肠黏膜受损伤患儿最理想的食物,系由氨基酸、葡萄糖、中链甘油三酯、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组合而成。即使在严重黏膜损害和胰消化酶、胆盐缺乏情况下仍能吸收与耐受,应用时的浓度和量视患儿临床状态而定;⑥静脉营养:少数严重病儿不能耐受口服营养物质,可采用静脉高营养。推荐方案为脂肪乳剂2~3g/(kg•日),复方氨基酸2~2.5g/(kg•日),葡萄糖12~15g/(kg•日),电解质及多种微量元素适量,液体120~150ml/(kg•日),热卡209.3~376.74J/(kg•日)。通过外周静脉输入,好转后改为口服。(4)药物治疗:①抗生素:仅用于分离出特异病原的感染患儿,并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用;②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如锌、铁、烟酸、维生素A、B12,B1、C、和叶酸等,有助于肠黏膜的修复;③应用微生态调节和肠黏膜保护剂。⑸中医辨证论治有良好疗效,并可配合中药、推拿、捏脊、针灸和磁疗等。

迁延性和慢性腹泻治疗:⑴积极寻找病因,针对病因治疗,切忌滥用抗生素。⑵顶防和治疗脱水,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⑶治疗:①继续母乳喂养;②人工喂养儿应调整饮食,<6个月婴幼儿用牛奶加等量米汤或水稀释,或用发酵奶(即酸奶),也可用奶谷类混合物,每天喂6次,以保证足够热卡。≥6个月的婴儿可用已习惯的平常饮食,如选用加有少量熟植物油、蔬菜、鱼末或肉末的稠粥、面条等,由少到多,由稀到稠;③双糖不耐受患儿由于有不同程度的原发性或继发性双糖酶缺乏,食用含双糖(包括蔗糖、乳糖、麦芽糖)的饮食可使腹泻加重,其中以乳糖不耐受最多见,治疗宜采用去双糖饮食,可采用豆浆(每100ml鲜豆浆加5~10g葡萄糖)、酸奶或去乳糖配方奶粉;④过敏性腹泻:患儿在应用无双糖饮食后腹泻仍不改善时,需考虑对蛋白质过敏的可能性,应改用其他饮食;⑤要素饮食:是肠黏膜受损伤患儿最理想的食物,系由氨基酸、葡萄糖、中链甘油三酯、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组合而成。即使在严重黏膜损害和胰消化酶、胆盐缺乏情况下仍能吸收与耐受,应用时的浓度和量视患儿临床状态而定;⑥静脉营养:少数严重病儿不能耐受口服营养物质,可采用静脉高营养。推荐方案为脂肪乳剂2~3g/(kg•日),复方氨基酸2~2.5g/(kg•日),葡萄糖12~15g/(kg•日),电解质及多种微量元素适量,液体120~150ml/(kg•日),热卡209.3~376.74J/(kg•日)。通过外周静脉输入,好转后改为口服。(4)药物治疗:①抗生素:仅用于分离出特异病原的感染患儿,并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用;②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如锌、铁、烟酸、维生素A、B12,B1、C、和叶酸等,有助于肠黏膜的修复;③应用微生态调节和肠黏膜保护剂。⑸中医辨证论治有良好疗效,并可配合中药、推拿、捏脊、针灸和磁疗等。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63.

1 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63.

2 张传自,李宁.轮状病毒的病毒血症及肠道外损害.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2,1:153-755.

2 张传自,李宁.轮状病毒的病毒血症及肠道外损害.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2,1:153-755.

3 金玉,薛立军.轮状病毒性肠类粪便中SIgA水平的变化.小儿急救医学,2004,11(2):97.

3 金玉,薛立军.轮状病毒性肠类粪便中SIgA水平的变化.小儿急救医学,2004,11(2):97.

4 张思亮.实用临床中药手册.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616-617.

4 张思亮.实用临床中药手册.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616-617.

5 崔应珉,王宽岭.中药临床医用书,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436-437.

5 崔应珉,王宽岭.中药临床医用书,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436-437.

存入我的阅览室

上一篇:早期综合干预对高危儿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 下一篇:剖宫产120例术前应用抗生素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