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与学工融合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时间:2022-10-14 12:38:55

教学与学工融合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摘要:建立健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形势下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当前高校教学和实践改革的重点。本文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结合目前高校教育体系当中存在的问题,深入挖掘教学与学工的融合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教学系统和学工系统的融合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教学;学工;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8-0077-02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坚持能力为重”的战略,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2]5号)中明确提出“通过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目前,如何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已成为高校在教育过程和教育改革中,必须深入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本文通过深入开展的实践调研活动获取数据,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状,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立足我校办学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为根本目标,构建适用于我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有效途径,系统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通过建立教学与学工融合的创新实践管理机制,搭建大学生创新活动平台,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互动,为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素质能力培养创造条件和环境,不仅能推动教学方式和方法改革,而且能加强创新实践模式的建设,具有较好的操作性和指导性。研究成果的运用不仅对加强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并能促进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创新实践队伍建设。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通过面访的方式对北京地区普通高校和重点高校的教学和创新实践教育现状进行调研。访谈分为个别访谈和小组访谈,个别访谈的对象主要为北京地区高校的专业教师及团委、团总支的教师,小组访谈的对象为北京地区高校的大学生,所选样本覆盖了普通高校和重点高校不同专业的学生,涉及到信息管理、计算机、通信、经管、机电、人文等学院,调查的重点为北京地区的普通高校。

1.大学生创新能力体系不完善。虽然从战略上,高校逐渐开始重视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但目前的现实情况是学生修完所有课程和相关实践环节即可毕业,学生是否参与创新活动完全取决于学生自愿,创新往往成了少数学生参与的事情,很多同学在大学的学习模式与高中时差别不大,学习主要依赖于老师,被动地学习。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很多高校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主要由团委、团总支牵头管理和推进,专业教师无计划、无序地零星参与,从整体上,没有形成统一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因此,高校需进一步完善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融合机制,提高“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互动,使学生全方位参与到创新活动中去。

2.教学系统和学工系统缺乏联系。从目前来看,在对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上,教学系统与学工系统之间依然相互独立,两个职能部门之间存在较明显的职权界限。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和科技创新,改善教学与学工分离的结构,不少学校要求专业教师必须兼职承担班主任工作。但在实际运行上,由于两个系统在创新实践教育工作中缺乏协调,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主要局限在各具体学科学习上,而学工系统教师重点关注的是学生科技竞赛和科技活动的组织工作,并不能直接对学生的科研进行指导,学生科技创新主要依靠自给自足,指导教师的确定往往也流于形式,科技竞赛的评审人员也是由团总支临时找人确定,从而造成资源难以整合的困难,不容易形成集中、统一的管理。所以亟须建立良好的教学系统和学工系统融合机制,有助于高校从整体上规划和安排学生的教育教学和实践环节,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三、建立教学系统与学工系统的融合机制

根据我校教学系统和学工系统的实际情况,建立以协同合作、信息共享和有效沟通为特点的教学系统和学工系统融合的创新能力培养机制。

学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从顶层设计开始,从整体上考虑如何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在实践中,需要发挥教学系统和学工系统功能互补的作用,提升两个系统的协同合作能力。同时,运用信息技术,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加强教学系统和学工系统在教育教学中的信息整合与资源共享。根据数据库中的信息,可以对学生各方面进行分析、引导和指导,为学生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使教学系统和学工系统都能从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参与科研活动的状态及实践能力等方面全方位把握,方便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有利于更好地培育出具有合格专业知识的创新型人才。

建立沟通交流机制,加强学校教学系统和学工系统之间的沟通协调,提升对学生教学实践环节安排及通知的耦合性和一致性,降低安排和通知引发的内容上和时间上的冲突或矛盾,提升安排和通知的执行能力。通过增强部门之间的沟通配合,能减少重复和冗余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创新能力培养环境,从而能更好地培育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四、基于教学与学工融合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1.建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组织。首先,在学校层面,由教务处、学生处、团委领导联合组成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指导小组,负责从总体上把握创新实践“第二课堂”的战略方向。然后,具体到学院,由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和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牵头,建立健全创新能力培养制度并完善激励措施,负责组织学院教授、副教授、骨干教师和辅导员一起深入探索本科创新能力培养与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融合机制,并参与拟定课外创新能力培养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以担任班主任的专业教师和专职辅导员为主体跟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监控创新项目的进度和质量。最后,在学生中成立创新实践协会,负责组织学生开展创新活动,主办各种科技竞赛,邀请专家进行讲座和交流,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师生沟通平台。从而形成“第二课堂”创新能力培养的非正式组织结构,从学校和学院领导小组、创新能力培养专家小组、指导教师到大学生,不仅有层次清晰的组织体系,而且分工很明确,有利于形成合力,对大学生“第二课堂”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和保障。

2.搭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平台。首先,建立创新能力培养制度,从制度上保障和激励教师和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为了支持创新实践活动的持续进行,学校和学院应在年度经费预算中列出大学生“第二课堂”创新实践经费,并做好专项创新经费的管理和规划。

从学生角度,设立创新实践学分,制定规则把科技竞赛的获奖折算成学分,并把创新实践活动纳入到选修课环节,通过学分制使学生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能够有机结合在一起,全面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设立大学生社会创新实践基金,鼓励在校大学生进行创新项目实践。对在“第二课堂”创新实践环节成绩突出的学生进行奖励,设立创新奖学金,并给学生颁发荣誉证书。

从教师角度,核算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和组织教师的工作量,并制定相关计算细则,把参与本科生创新实践活动纳入到对教师的考核中,增加教学在教师评价体系中的权重,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到指导本科生的科研活动中。

最后,提高实验室硬件和软件的建设,对所有学生全天开放实验室,并配备专业的老师进行管理,为学生提供用于创新实践活动的场地。

3.建立以项目为驱动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将理论知识的教学和项目的研发有机融合,采取“教师+学生”的团队形式,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某个特定任务,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模式,将教学课堂移至实践教学场所,实行“教、学、做”的有机融合。拓展学生知识领域,着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促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以往被动消极的课堂教学变为主动积极的以实践为核心的教学。在实践过程中可以采用两种模式,一种是由教师设计模拟科研项目,组织学生形成项目小组,小组成员包括项目经理和团队成员,教师指导并检查项目的执行情况,学生直接参与项目运作的全过程;另一种是本科生直接参与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承担具体的科研任务,在完成科研任务的过程中锻炼创新实践能力。

五、结论

本文通过建立教学系统与学工系统的融合机制,加强两大系统的协作配合能力,形成了教学与学工融合的大学生创新实践培养模式,搭建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实现了教学中心地位的转移,为学生创造了立体的培养环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本文成果的应用和辐射能够有效地塑造大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陆锦冲.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现[J].中国高等教育,2012,(12).

[2]乔建永.构建“创新教学环节”突出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2,(9).

[3]王丽萍.论高校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合力的缺失与构建――在高校”以生为本”理念下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0,(20).

[4]李晋炬,马志峰,等.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10).

上一篇:3D打印技术在骨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基于工程能力培养的单片机课程教学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