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中如何落实小组展学规范

时间:2022-09-22 04:57:30

小学科学课中如何落实小组展学规范

摘要:小学科学课中的展学是小组将自己的研究结果、设计思路、想法做法进行整合,用语言图表、操作、表演模拟等形式进行展示的过程。文章通过案例介绍的方式对小学科学课中如何落实小组展学的规范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论述,也简单论述了如何提高学生自主探究,激发科学课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小学课堂课;落实;小组展学;规范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190-02

在《点亮小灯泡》一课的教学中,学生观察认识了电池后,教师布置小组合作点亮小灯泡,并要求成功点亮的小组用手比画电流是怎么流动的。五分钟后,大多数小组成功点亮了小灯泡。教师请点亮小灯泡的小组上台展示。教师叫第三组第一个上台展示,第三组两名男孩被组内成员推荐上台了,配合着点亮了小灯泡。正准备收拾材料回座位,教师说:“你们成功点亮了小灯泡,给大家说说电流是怎么从小灯泡里通过的?”一个孩子指着电池说:“电流从这儿出来,流到这儿。”他又指着小灯泡,接着说:“又从这儿流出来,最后又连回电池。”全班孩子一头雾水,教师赶快走上前,手拿电池,指着电池的金属帽问:“这是电池的什么部分?”生:“正极。”“对,刚才不是认识了电池的正负极吗?描述时就该用它的科学名字。”……

一、问题呈现

科学课中的展学是小组将自己的研究结果、设计思路、想法做法进行整合,用语言图表、操作演示、表演模拟等形式进行展示的过程。展学是学生思维碰撞、智慧交流的过程,是学生表达自己想法、倾听别人观点的过程,是接受别人观点、改变自己观点的思维建构过程,更是一个师生间和生生间信息多向流动过程。可现实的许多科学课堂上,展学的作用没有得以发挥,展学效果事与愿违。在调研中发现,科学课小组展学环节常见的问题主要有:

1.展学时小组中不知道该谁汇报,或争抢,或没有一人愿意发言。

2.展学形式单一,照念报告单的现象很普遍,汇报语言不规范,描述不清。

3.展学环节只是汇报,缺乏交流,或只有师生对话,没有生生互动。

4.展学时,一些小组或成员游离于活动之外,或摆弄实验器材,或交头接耳,缺乏倾听习惯。

二、问题分析

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谁来展示?展示什么?”不明晰,对“怎么展示?”缺乏规范。其中,学生不敢展学主要是“怕出错、怕被笑话”,这是心理因素所致;学生不会展学,不知如何组织展示语言,则主要是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还很欠缺,教师又忽略了对他们汇报交流语言的规范训练造成的;学生不善于倾听主要是由于缺乏这方面的具体要求和规范训练。

三、问题解决

1.明确小组成员分工,解决“谁来展示”。明确小组成员分工及职责(表1),在展示时,就能做到有人代表小组汇报互学成果,有人操作实验、有人板书、有人评价等,“谁来展示”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每单元教学完成时,组内成员互换角色,人人都有机会展示并得到锻炼。

2.围绕探究主导问题,确定“展示什么”。探究活动前要反复强调研究的主导问题是什么,使学生明确研究的目的及探究的重点。活动后的展学内容就紧紧围绕研究的问题从“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收集到的证据”两方面来汇报,这样的展学有的放矢,不会偏题。对于一些有难度的问题,教师可分解导学问题为学生搭建“脚手架”,引领学生开展互学和展学。

3.落实小组展学规范,学会“怎么展示”。(1)营造和谐的展学氛围。“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是个体发挥创造性的基本条件。”教师在课堂上营造民主平等、自由开放的氛围,树立参与无错的意识,打消学生的思想顾虑,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讨论交流中,充分展示自己小组的研究成果。(2)师生共同制定展学要求。科学课上,教师和学生共同制订《科学课展示要求》,经过一段时间的提炼和训练,展学要求逐渐由笼统到具体,由生疏到熟练。教师在课堂上加强规范训练,让这些要求逐渐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展学就能井然有序地进行。①展学前,每个组内成员独立思考、充分交流、达成共识;②汇报组内至少2名同学上台展学,其他组员根据需要协助、补充;③展学同学仪态大方、不背台,声音洪亮、语言清晰简洁,可采用口头表达、实验报告、图片展示、操作演示等形式;④展学开始,所有人不再动实验器材,眼看展示同学,认真倾听发言,吸取精华,在自己的记录单上用记号区别与其他组不同的地方;⑤展示组内成员发言完毕后,其他组才开始补充、质疑、评价,已经展示过的内容,不再重复展示;⑥欣赏精彩的汇报和评价,给展示者以热烈掌声。

3.进行展学技能训练。(1)倾听习惯训练。在科学课上,仔细听取或观看别人的研究成果,抓住关键,吸取别人的见解,把别人的研究和自己的作比较,调整自己的观点,这本身就是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在倾听的时候要求学生:一要集中注意力,在头脑中理出别组发言要点(可适当做笔记或记号);二要做到不插嘴,不随意打断别组的发言(有补充和质疑可在汇报组发言完后发表);三是听完后,比较自己与别组的想法做法,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科学老师要把制定的倾听规则与班主任和其他任课老师沟通,在听取意见建议的同时,大家齐心协力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和能力。(2)展学语言训练。①“引导词”规范展学。为了规范小组展学语言,教师设计恰当的“引导词”让学生反复练习并熟练运用,使他们很快学会如何展学,然后再由入格到出格。第一步,开头语:大家好,现在由我代表我们小组汇报(我们的实验方案/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我们的研究结果……)。第二步,汇报语:学生汇报(问题/现象/方案/结果……)。我们的汇报完毕,请问大家还有什么建议或补充?(一般抽取2~3位同学)第三步,反馈语:谢谢你们的建议,我们会及时补充上去的。/谢谢你们的提醒,我们可以再做一次实验认真观察。/我不太赞成你们的观点,我们小组认为……第四步,结束语:我们的汇报结束,谢谢大家!②分年级进行科学语言训练。教师根据各年级的科学方法学习要点对学生进行描述语言训练(表2)。科学语言要求简明扼要、逻辑性强。

科学语言一定要杜绝知识性错误,尽量避免口误。比如学生往往对“味道”和“气味”、“溶解”和“融化”等概念模糊,容易混为一谈,教师自己就要非常留意倾听学生发言,发现出错时要及时引导纠正,养成科学规范的语言习惯。

四、自主探究 激发兴趣

每次的科学课,气氛都异常热烈。这样热烈的气氛,不外乎都建立在学生们好奇、好动的天性之上。很多时候,总有一些学生,他们往往并不太乐意随着老师的安排走,而是喜欢用实验材料进行独立的“创新”,去研究自己想要研究的东西。这对于科学课堂的整体教学效果,无疑是有很大影响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及时捕捉课堂上生成的教育资源,使孩子们能生动、活泼地学习,这样,他们的心理就能得到正确的暗示。

我在教学《点亮小灯泡》一课时,发现学生一进实验室就忍不住对桌上的实验材料“动手动脚”,于是,我在不加指导的情况下,让学生用干电池、几根导线、开关和灯泡连接成电路,使小灯泡亮起来。学生们颇有兴趣地接了起来,一会儿,这个小组发出“哇,哇”的大叫――他们的小灯泡亮了,难怪那么兴奋。一会儿,那个小组“唉”一声长叹――怎么还不亮,难怪要唉声叹气了。有几个能力稍差的同学在观望,不知所云,无从下手,喜欢张扬、性格外露的学生在取笑、嘲弄他们。这一细微的课堂动向被我发现了,该如何处置才既能鼓励“成功者”,又不至于伤害“无助者”?我灵机一动,请上两位接通电路的学生,让他们再成功地接一次。这两位学生如法炮制,很快接通电路,小灯泡亮了。我问学生:“你们觉得他俩接得怎样?”有学生说“接得好”,也有学生提出不同意见,认为接得不如自己。那么到底接得怎样呢?我请提出异议的同学发表看法,让大家来评一评。持异议者说:“接线路时要将细铜丝绞在一块儿。”我问:“这是为什么,你是从哪里学来的?”他回答说:“电工接电线是这样的。”但他并没有说出更多的原因,显然这是他的知识盲区。我抓住这一点,表扬他观察生活细致,能将生活中看到的现象结合课本知识,应对课堂。这样一来,学生们不但学到了知识,同时劳动成果得到了肯定,能力也能发挥,又有展示自我的平台,这样的自主探究,的确是最佳的“兴奋剂”。

上一篇:结合专业应用的AutoCAD课程教学研究 下一篇:校园文化活动视域下理工科大学生人文能力的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