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梗炎性因子与心肌酶及室性早搏的关系

时间:2022-10-14 11:42:18

急性心梗炎性因子与心肌酶及室性早搏的关系

【摘 要】目的:研究急性心梗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与心肌酶及室性早搏之间的关系。方法:确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名,在不同时间点检测其心肌酶谱及炎性因子表达水平,心电监测其室性早搏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血浆炎性因子水平与心肌酶谱呈正相关性,炎性因子表达与心梗后室性早搏呈正相关。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炎性因子表达水平与室性心律失常存在一定关系, 心肌梗死后室性早搏发生多的患者其炎性因子表达水平高。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炎性因子;心肌酶;室性早搏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主要疾病之一。随着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溶栓药物的发展及临床应用,AMI的病死率已显著降低。但AMI后心律失常发生率仍相对较高,特别是室性心律失常,是心肌梗死后发生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炎性因子在心肌梗死后创伤的修复及心室重塑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检测了AMI患者血浆炎性因子水平,并探讨了其与AMI后心肌酶及室性早搏之间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依据2001年12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等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治疗指南》[ 1 ] 。选择2011年9 月~2012 年9月我院住院确诊的AMI患者60例,男45例,女15例,年龄47~75岁,平均年龄56.3±13.2岁。

1.2 心电监测 患者从急诊入院即给予心电监测,发病后持续心电监测24小时。

1.3炎性细胞因子检测 分别在AMI发生后入院即刻、6小时、12小时、24小时取患者空腹肘静脉血12ml,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前24小时各取其数次检测平均值。

1.4心肌酶谱检测 分别在AMI发生后入院即刻、6小时、12小时、24小时采取每例受试者静脉血5mL ,用速率法测定肌钙蛋白I(TnI) 、磷酸肌酸激酶(CK) 、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乳酸脱氢酶(LDH),各取其数次检测平均值。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x±s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用t检验,多组间均数比较用方差分析检验。细胞因子与心肌酶谱及室性心律失常之间的相互关系用直线相关分析。P

2 结果

2.1炎性因子与室性早搏发生的关系 急性期室性早搏发生情况及与炎性因子的关系见表1。在AMI发生后24小时, TNF-α、IL-6 、IL-10的水平都升高,两者均呈正相关(P

2.2炎性因子与心肌酶谱的关系 炎性因子与心肌酶谱的关系见表2:血浆细胞因子水平与TnI 、CK 、CK-MB 、LDH呈显著相关性。

3 讨论

AMI可发生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由于缺血心肌中心肌电活动分布不均匀增加,使心室传导速度减慢,复极时间延长,使得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加,是心肌梗死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炎性因子在心肌梗死后对心脏的重塑和最终的康复起着重要的作用。梗死后TNF-α、IL-6 、IL-10表达增加,可调节心肌收缩性,诱导损伤心肌部位炎性细胞浸润,发生炎症反应。这不但导致进一步的局部氧化应激和重塑,也启动了创伤的愈合过程。本研究中,我们收集了60名在我院住院且确诊的AMI患者,检测了心梗发生后不同时间点的炎性因子表达和心肌酶谱及室性早搏的发生情况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显示:AMI 后炎性因子表达与心肌酶谱呈正相关,心肌坏死程度越严重,患者血浆细胞因子水平升高越明显。PVC是心肌梗死后最常见的一种室性心律失常。研究结果提示PVC发生越多越严重的患者其炎性因子表达水平也越高。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1, 29 (12) : 711-720

上一篇:小牛血清去蛋白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60... 下一篇:藏医治疗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