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护理体会

时间:2022-08-31 11:30:41

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护理体会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是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常见病,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该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以往传统方法为长期卧床、药物治疗改善症状促进骨折愈合等保守治疗,该种治疗可使骨质疏松程度加重及相关并发症出现。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是一种微创手术,局麻下即可开展,手术禁忌症少,基本方法是将骨水泥等填充物通过椎弓根工作通道注入压缩的椎体内,起到迅速镇痛和稳定椎体强度的目的。2010年4月至2011年7月,我院骨科对38例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行PVP治疗,治疗效果满意,现将治疗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1例,女27例,年龄65~87岁,平均年龄72.5岁。其中胸椎11例,胸腰椎3例,腰椎24例。患者表现为胸背部不同程度疼痛、活动障碍,均无明显脊髓或神经根受压体征,影像学检查可见椎体楔形压缩改变,并伴有不同程度骨质疏松变化,椎管无受压。术前疼痛强度测定采用VAS评分5―6分。

1.2手术方法 术前完善椎体MRI检查,根据体征确认手术节段。麻醉方式全部为局麻。患者俯卧位垫垫,C形臂X光机透视定位确定进针点,常规消毒铺巾后,在透视监测下将两根导针分别经两侧皮肤进针点、椎弓根置入伤椎。根据导针建立工作通道,将骨水泥调和至适当黏度,经工作通道加压后注入椎体,平均注入量约3~6ml。15分钟待骨水泥弥散凝固后,退出工作通道,结束手术。

1.3 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腰背部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术后3天内VAS评分2―3分,术后3~5天出院。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 术前检查 老年患者各脏器功能逐渐减退,术前需完善心电图、血常规、生化检查、凝血功能、全胸片、椎体X片、CT、MRI检查,评估病人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常规术前禁食、禁水,对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须积极控制。

2.1.2 训练 入院后严格平卧位睡硬板床,骨折部位垫软枕,过伸腰部复位受压的椎体。术前进行俯卧位训练,以增加术中耐受性。指导患者循序渐进,逐渐延长俯卧位时间,从5min逐渐至lh,宜在餐后30min进行。

2.1.3 心理护理 此类患者伤后腰部活动疼痛受限,不能自主行走,担心瘫痪产生恐惧心理。护理时向患者及家属充分说明该微创手术的优点、手术过程、手术疗效及术后注意事项,介绍手术成功的病例,以增强患者信心。同时告知手术可能出现的意外,如肺栓塞,骨水泥渗漏,以及防范措施。

2.2 术中护理 术中心电监测仪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呼吸、氧饱和度变化。椎体成形术所用的骨水泥在注入椎体后可能引起一过性低血压,若进入循环后可能引起肺栓塞[1]。骨水泥漏入椎管可压迫脊髓及神经根,引起相应症状,术中需观察双下肢感觉运动情况,出现异常立即停止手术,采取相应措施。

2.3 术后护理

2.3.1 术后 术后24小时应卧位休息,其有利于骨水泥进一步聚合硬化,减少骨水泥未凝固而使椎体高度再丢失的发生,以及穿刺部位出血等并发症。卧床期间可在床上轴线翻身,使肩、胸、腰、臀保持一条直线。术后24小时后,逐步半卧位,若患者无头晕、心悸等不适,腰背部疼痛明显减轻,则可鼓励患者佩戴胸腰支具下床行走。活动时间根据患者耐受情况而定,循序渐进。行走锻炼时注意安全,加强看护,防止跌倒。

2.3.2 神经功能的观察 注意观察患者的双下肢感觉运动情况,如出现双下肢麻木、疼痛、活动障碍等,要考虑有骨水泥漏入椎管使脊髓神经根受压可能,或者手术操作对脊髓神经根损伤刺激可能。发现上述情况及时报告医生,遵医嘱给予激素治疗,完善影像学检查,必要时行椎体减压术准备。

2.3.3 康复锻炼 术后为了使压缩变形的椎体恢复一定高度,改善后凸畸形,恢复正常椎体生物力线,应指导患者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如仰卧位“三点式”锻炼,即仰卧位时,以头及双足跟为支撑点,上挺胸腹部。俯卧位“飞燕式”锻炼,即俯卧位时,双手放在臀部,尽量抬高头部、肩部、胸部,或上半身不动,分别后伸左右下肢。术后康复锻炼对老年患者极为重要,锻炼的原则是尽早开始、坚持不懈、先易后难、循序渐进[1]。不宜过早参加体力劳动,避免脊柱扭转活动,避免增加脊柱负荷的活动。

2.3.4 出院指导 随着年龄增长,钙吸收降低,指导病人多食含钙高的食物,以含钙、维生素及蛋白质食物为主,如奶制品、鱼类、肉类、豆制品、虾皮、蔬菜。多进行户外活动,多晒太阳,促进体内活化维生素D3的生成,促进骨的矿化[2]。平时使用钙剂、活性维生素、降钙素、磷酸盐类等药物预防及治疗骨质疏松是非常必要的。生活中加强防跌倒措施,减少骨折发生的风险。

3 讨论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传统治疗方法周期长,脊柱生理稳定性恢复欠佳,长期卧床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经皮椎体成形术对老年患者治疗针对性较强,创伤小,见效快,明显改善脊柱稳定性,下床时间早,提高了生活质量。但该手术本身存在一定风险,通过术中谨慎操作,严密监测,护理措施密切配合可将风险降到最低。为了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护理过程中术前应完善检查,加强训练,心理指导;术后注意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指导正确康复锻炼,注重出院指导,综合防治骨质疏松,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靳青,余兴艳.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12年18卷11期 1029-1031

[2] 罗先正. 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J]. 颈腰痛杂志,2004,25(1):3-5

上一篇:围手术期低体温及其护理 下一篇: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