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叔叔” 理查德·希尔斯:中国因你更美丽

时间:2022-10-14 10:21:44

“汉字叔叔” 理查德·希尔斯:中国因你更美丽

“美国人理查德·希尔斯,网名‘汉字叔叔’,他花光半生积蓄,从事了20年不赚钱的汉字研究。目前漂泊天津,贫困潦倒,因旅游签证到期,要被迫离开中国。希望能找到英语教师或翻译工作,并留在这个他深爱的国家……”2012年8月上旬,一条求助微博迅速走红,被转发了5多万次。原来,这位“山姆大叔”是汉字的狂热爱好者,他所创办的汉字字源网,用近10万个字形,详细分析了6552个中国常用字上下五千年的来源和演变,在网络上被广为传播。他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又将何去何从?

兴趣指路,不羁男孩漂泊台湾学中文

1950年7月,理查德·希尔斯出生在美国西部俄勒冈州一个保守的基督教社区,这里的居民全是白种人。对从小热爱物理和数学的他来说,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东西是新鲜有趣的,一切都值得探索。比如10岁那年,希尔斯随父亲去海边度假,在海滩上看到一个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的中国小女孩。这一幕让他感觉好奇不已,不由自主地就一直跟着女孩走了很远。

但保守的父亲并不想给儿子太多接触异性的机会,他严禁希尔斯驾车、约会、开party和迟归,只希望儿子能多学知识,然后像他一样,做个工作努力的人寿保险推销员。但希尔斯不愿继承父业,他渴望了解俄勒冈州之外的世界。于是刚满18岁,他就决定离家出走,即便当教师的母亲哭得肝肠寸断,他还是含泪逃出了父亲的“专制世界”,开始靠打工赚钱游历北美洲。

1972年,正读大学的希尔斯在一位台湾留学生的影响下,对中文产生了浓厚兴趣。22岁的他好奇地想:“全世界只有少部分人讲英文,那么,说其他语言、用其他语言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感觉?”当了解到中文源自象形文字,又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后,一向崇尚自由生活的他,决定去中国台湾学习这种特别的语言。“何况我还听说,那边的女孩子也很漂亮!”希尔斯笑着说。

父亲知道他的想法后,以为他疯了,死活不同意希尔斯再次离家而去。但母亲却说:“孩子已经成年了,他有权利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尽管父亲当时已经查出身患癌症,但他没有把这个坏消息告诉儿子,最终还是默许了希尔斯的选择。临行前,父亲拉着希尔斯的手,反复叮嘱他:“孩子,到了国外一定要好好学习和工作啊。”就这样,这个执拗的小伙子带着家人的不舍来到了他梦想中的神奇国度。

到台湾后,希尔斯发现,学汉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于是,他给家里写了封信,告诉父亲:“如果能有一台电视的话,学习汉语会更快些……”病痛中的父亲很快颤抖着手写了回信:“我觉得这是个不错的主意……”父亲寄来一笔钱,让希尔斯拥有了一台手提式黑白电视。此后不久,父亲就去世了。闻此噩耗,希尔斯心头悲悔交织,把自己关在台湾的出租房里哭了一整天。

希尔斯一边在台湾教英语赚钱,一边自学中文,并通过与人聊天提高自己的汉语口语能力。他做了1.6万个小卡片,分别在正反面写上中英文,每次出门随身带一两百张在路上看。

初到台湾不久的一天,希尔斯看到街上有卖米酒的,通过查中英词典确认是rice wine(米酒)后,他放心地买下一瓶,边走边喝,很快就“干”掉了一整瓶。因为在美国,米酒不是烈酒,喝一两瓶很正常。然而,这瓶中国产的米酒却把他灌醉了。加上不会写地址,也不会问路,希尔斯一个人绕来绕去走了8个小时,才找到自己租住的房子。

一年后,希尔斯终于能用汉语与人进行最基本的交流。两年后,他可以讲90%的中文,虽然不是很流利,但与人交流已完全不成问题了。此外,他还爬山、练瑜伽、打太极拳,并与一位家中排行第三,名叫“三毛”的台湾女孩结婚了。

后来,当希尔斯看到另一个三毛在撒哈拉沙漠写书流浪时,他给她写信,并去非洲大沙漠看她。“非洲是我向往的地方,而她又和我妻子有一样的名字。接触后我发现,女作家三毛是个自由而又聪明的人!”回来后,他还把三毛的《哭泣的骆驼》和《撒哈拉的故事》翻译成了英文。

频繁的出行,以及拒绝循规蹈矩的工作和生活,令希尔斯的第一段婚姻仅维持了3年。但他秉性不改,常常工作一年甚至几个月就辞职出门,在蒙古、俄罗斯、印度、缅甸和中国大陆……寻找自己喜欢的风景和故事。行囊中则装着两本他最喜欢的书,一本是蒲松龄写的《聊斋志异》,一本是日本女作家清少纳言的《枕草子》。它们的共同之处是,描绘的故事都发生在1000多年以前,而这些故事,竟让浪漫无羁的希尔斯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生命告急,倾尽积蓄打造“字源网”

1978年,携第二任台湾妻子回到美国后,希尔斯继续读物理专业,之后又攻读田纳西大学的计算机专业硕士。1986年毕业后,他先后在美国硅谷和中国台湾做IT工程师,收入不菲,每年还有两三个月假期,可以圆他周游世界的梦想。

但舒适而多金的生活,并没有改变希尔斯最初的爱好。他依然像念大学时一样,每当见到中国留学生或华人华侨,就会跑过去打招呼:“你好!我们可以聊聊吗?”此时的希尔斯,汉语已经讲得非常流利,只是看中文书很慢很费劲。原因是,他发现以现代的观点看,一些汉字的构成是没有逻辑、不合理的,因为现代字不是象形文字,古代汉字才是。比如“报”字,表面上看就是完全没有关系的一些笔画的拼凑,令他这个老外很难记住。但如果看了甲骨文、金文、篆体字、繁体字、简体字,知道了它原来的意思,明白它是如何演变过来的,就会发现每一个汉字都是“有逻辑有道理”的。于是,希尔斯这个已经步入中年的男人,再一次“突发奇想”,研究起了古汉字。

通过研究汉字字源,希尔斯惊奇地发现,其实每一个字里都隐藏着故事。“你看命令的‘令’,上面是一个人在居高临下地讲话,下面是一个跪下来的人,这是头、背、膝盖、手、屁股,表示下跪者在接受命令。”希尔斯讲起文字来头头是道。这些故事有的是他从书上看的,有的是他自己悟出来的,这也是他学习汉字的乐趣所在。

但是在英文世界,希尔斯费尽周折,也只找到了一本英文的汉字字源书《Etymological lessons》。作为一个电脑工程师,他萌发了“创建一个汉字字源网,供人研究和学习”的想法。直到1994年,他才真正着手汉字字源数字化这件事情。

上一篇:1分钟,搞清你的安全观 下一篇:防未病,试试“个体化体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