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音乐的整体结构问题

时间:2022-10-14 08:55:26

论音乐的整体结构问题

戏曲音乐的结构、节奏,关系到戏曲艺术创作的好与坏,如果能够把戏曲音乐的结构、节奏等问题把握好,写出来的剧本,当它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时候,一定是一个情绪高昂、生动、具有感染力的一部好戏。这样观众才能欢迎你,才有市场生存空间。

一、音乐在戏曲中间与其他艺术的统一

音乐与其他艺术统一:在节奏上要有鲜明性,另外唱、念、做、打的特点和外貌很不一样,假设在一个戏里面没有一个整体规划,只是随意爱唱就唱、爱打就打,那就不会有艺术上的统一性。为了把戏的启承转合和情绪的发展安排好,就需要把唱、念、做、打安排妥当。现在有的戏,如《磐石湾》处处绷得紧紧的,以为这样就表现了“革命激情”,就能抓住人心,殊不知,处处紧就等于不紧。因为紧与松是一对矛盾,没有松就显不出紧。

我们来看一看《白蛇传》中“水斗”、“断桥”两段戏,我认为这是安排得相当成功的一个例子。“水斗”是一场激战,白娘子不顾自己安危拼命投入战斗中去,节奏是很紧的,但结果是白娘子被打败了。而“断桥”,这场戏的节奏就慢了下来,白娘子的处境虽然非常狼狈,可对许仙是爱意浓浓,但是许仙却把她出卖了。这场戏完全是唱,唱得很抒情,这样两场戏一对比起来,戏剧性非常明显,也将剧情的发展加深了一步。

如果把这一传统加以分析、研究、继承下来,对于今后的创作是有很大的好处的。

在节奏统一的规划下,戏曲上运用了锣鼓。现在有些新编的戏里面锣鼓的运用没有了。锣鼓是很好的东西。像河北梆子有个小戏叫《喜荣归》,内容微不足道,但其表现的方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喜荣归》描述的是:一个妇女的丈夫屡次科考可总是不中,因此她总是受欺辱和被歧视。当丈夫科考中的消息传来的时候,她高兴得不得了。怎样表现呢?她用碎步在满台飞跑起来,一面要弄着她的手绢,这样还不够,节奏不鲜明,因此运用了一连串的小锣声音跟着碎步的节奏加以伴奏,这样的节奏一下就把剧情加深、把节奏性强调出来。锣鼓点对于强调节奏是非常有效的。这就说明整个戏要有鲜明的外形节奏,而鲜明的外形节奏必须用锣鼓点强调起来。说唱、念、做、打要有一个整体规划,把各种不同的节奏强调起来,做一个鲜明的衬托,就能使戏剧效果分外强烈。

二、音乐节奏的总体设计

戏曲除了剧本外,音乐、节奏的总体设计是很重要的,对于整个戏的节奏没有胸有成竹,只是用打补丁的办法是不行的。应当对戏曲感情的起伏做有意识的安排。音乐要根据剧本的要求有一个点的设计和布局,要使整个戏不但在节奏上有充分的变化,还要在旋律上具备不同情绪的色彩,而且要鲜明;此外,整个戏要有一个基调,是悲剧就是悲剧,喜剧就是喜剧。这是个理想也是个要求,我们不应满足于现状,要力争上游。不要以为戏曲这门艺术历史悠久、传统长远、艺术遗产丰富,因此就不必再创新了。一定要牢牢记住,戏曲还有艰苦的担子要挑,那就是要表现现代的生活。戏曲音乐远没有到达顶峰,还必须努力学习,不断改革、创新。

三、戏曲音乐应当不断完善和进步

我国的戏曲音乐还有许多不足。比如,缺少和声,没有音乐的强度和力度。如齐唱部分唱不起,或者在齐唱中各唱各的,嗓音唱不到一起去。戏曲中缺少合唱,总的来说,音乐的力量显得不够,很有力量的音乐威力是有必要的,是非常有感染力的。锣鼓是一种威力,但有时感到光是一种表现手段,太单调了,还要增加音乐在里面,会更丰富多彩些。

有人说戏曲中加大合唱,是否就会变成西洋歌剧呢?我个人看法是不一定。像歌剧《白毛女》的合唱,总感到还不是戏曲手法,但像《黄河大合唱》中的第一节《船夫曲》,既是民族的,又融进了西洋手法,气魄很大,给人们一种震撼的感觉,效果非常好。我看在戏曲中适当采取一些西洋手法,采取一些合唱的方法来完善不足还是有必要的,但我们不能死搬硬套地把西洋乐队搬到戏曲中来,那就不叫戏曲了。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它变得能为我们所用,这样对戏曲艺术的发展,是有推进作用的。总之,我们要不断去学习、研究、创新,把中国的戏曲艺术传承发扬光大,让中国的戏曲艺术走向全世界。

(作者单位:吉林省梅河口市艺术团)

上一篇:“打开喉咙”的重要性 下一篇:浅谈我所体会的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