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文产量初探科研管理体制

时间:2022-04-30 11:22:47

从论文产量初探科研管理体制

Exploration on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System from Paper Production: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of Scientific Papers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uring 2005-2009

Yuan Chuansi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 510641)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641,China)

摘要: 学术论文是科研活动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众多高校把学术论文作为提升学校学术水平、科研实力的一项重要内容,纷纷制定相关鼓励政策,鼓励科研人员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以此促进学校科研发展。本文对2005年-2009年间华南理工大学三大索引收录论文数进行分析,探讨华南理工大学现行科研管理体制对华南理工大学发表高水平论文的影响,进一步改进科技管理体制。

Abstract: The academic dissertation is one of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mode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ctivity.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ke academic dissertation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improving the academic level of school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strength, and formulate relevant incentives one after anther, to encourage researchers to publish scientific papers with high level, so as to promote schools’ scientific research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numbers of papers included in the three index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uring 2005-2009 were analyzed, and the influence of current research management system in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on publishing scientific papers with high level was discussed, so as to further improve the management system.

关键词: 学术论文 科研实力 管理体制

Key words: academic dissertation;scientific research strength;management system

中图分类号:G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32-0328-02

1概述

学术论文记录着科研人员在科研活动中形成的学术思想和学术观点,是科研活动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是衡量科研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我国教育部和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每年都会统计全国高校发表的论文数量,并公布排名领先的学校。因此,众多高校把科研论文作为提升学校学术水平、科研实力及综合实力的一项重要内容,纷纷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发表学术论文,以此促进科研。本文对2005年-2009年间华南理工大学三大索引收录论文数进行分析[1-4],探讨华南理工大学现行科研管理体制对华南理工大学发表高水平论文的影响,进一步改进科技管理体制。

2数据来源

统计数据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处每年编辑的《科技工作报告》,统计年限为2005-2009年。

3数据结果

3.1 被SCIE、EI、ISTP收录情况统计

由图1可知,2005-2009年我校被SCIE、EI、ISTP收录论文总数为11781篇,论文数逐年增长,在全国高校排名靠前,平均增幅为17%。其中,被SCIE、EI收录论文数逐年增长,平均增幅分别为25.4%和14.1%;被ISTP收录论文数在2009年前呈增长趋势,平均增幅为36.6%。

3.2 按学院统计

由表1、2可知,我校2005-2009年被SCIE、EI、ISTP收录论文数排名前4的学院分别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1篇)、化学与化工学院(1543篇)、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1531篇)、轻工与食品学院(1014篇),排名前4的学院2005-2009年被SCIE、EI收录的论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

3.3 按学科统计

由表3-5可知,我校被SCIE、EI、ISTP收录的论文主要集中在工程与技术学科,其次为自然科学学科,而医药科学和农业科学学科被收录论文数极少。2005-2009年,我校工程与技术学科、医药科学学科和农业科学学科被SCIE、EI、ISTP收录论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

3.4 按影响因子统计

由表6可知,我校2005-2009年SCIE收录论文中被影响因子大于等于2的刊物收录的论文数为846篇,占被SCIE收录论文总数的26.4%。被影响因子小于2的刊物收录的论文数为2357篇,占被SCIE收录论文总数的73.6%。

4结果分析与建议

4.1 论文总体产量逐年增长,但高水平论文所占比例较少2005-2009年,华南理工大学被SCIE、EI、ISTP收录论文总数逐年增长,这表明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提高,这与学校近几年推行的科技奖励机制有一定关系。但从论文质量的整体水平来看,我校被SCIE收录的论文数只占总数的27%,不足三成,其中被影响因子大于等于2的SCIE刊物收录的论文数仅为846篇,占总数的0.07%。造成如今学校重数量不重质量的现象,主要是由校内各职能部门间的有关评定机制和奖励激励机制的不协调引起的,因此学校有关部门应一同探讨,创新管理策略,结合自身的特点,可对不同职称的科研人员实行分层次的目标管理,对重点科室、重点人群提出重点要求,既要求论文数量,更强调论文的质量和学术价值。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论文管理制度,不断提高教师和科技人员撰写高质量、高水平、高影响力论文的积极性,不断促进广大教师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和业务素质,进一步提高我校科技整体实力。

4.2 论文总体分布以工为主,其它学科分布极少2005-2009年,华南理工大学被SCIE、EI、ISTP收录的论文主要集中在工程与技术学科,其次为自然科学学科,而医药科学和农业科学学科被收录论文数极少。其中,在被SCIE收录的论文中,自然科学学科不足16%,工程与技术学科占76.6%;在被EI收录的论文中,自然科学学科不足17.5%,工程与技术学科占63%以上;在被ISTP收录的论文中,自然科学学科不足13%,工程与技术学科占77.4%。这表明了我校的优势学科仍以工见长,而理工结合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建设模式目前仍有一段距离。因此,学校应及时制定学科发展战略,在保持原有优势学科的同时,重点扶持有潜力的学科和薄弱学科,以提高整体科研水平。

4.3 高水平论文主要集中在科研实力相对较强的学院2005-2009年,华南理工大学被SCIE、EI、ISTP收录的论文主要集中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和轻工与食品学院这四个科研实力相对较强的学院。其中,这4个学院在2005年-2009年期间,被SCIE、EI收录的论文数量逐年提升。其原因可能与学校先前的科研发展规划方向有着密切的联系,学校重视这些学院的科研发展,实施了大量利好政策支持学院的科研发展,如引进了相关科研人才和投入大量科研经费等。

5结语

论文对于一所高等学校至关重要,它是科研、教学和实践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论文的产出情况直接反映出一所高等学校的科研水平和规模。国内外已经把学术论文的数量、质量及学术影响作为客观评价高等学校等学术科研机构学科水平和学术地位的主要指标之一[5]。一直以来,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科研管理政策,定期对科研论文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对论文的产出管理采取了激励机制,按发表文章的期刊级别和论文类别进行奖励。从学校2005-2009年被收录论文情况分析得出,与论文产出管理相关的政策无疑在产出论文的质量方面还是在产出论文的数量方面都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高质量论文占总体比重较小;学校历史及地域性的缘故使得学校目前总体发展仍偏以工为主;经费的不协调分配造成了部分学院扶持力度不够,科研实力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参考文献:

[1]徐志标.高校学术论文奖励政策探讨[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22):p127-129.

[2]李桂珍.2000~2007年广西农业科学院科技论文统计分析[J].广西农业科学,2009,(09).

[3]祝银梅,李晓芸.2000年武汉大学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2,(08).

[4]曹弦,叶凯,任红松.新疆农业科学院2000~2007年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08,(06).

[5]肖永红,徐应军,张潇.利用论文产出量分析评价科研管理成效[J].科技管理研究,2008,(08).

――――――――――――

作者简介:袁传思(1986-),男,广东雷州人,华南理工大学科技处,软件工程硕士。

上一篇:浅谈如何提高护理书写记录水平 下一篇:阳新采茶戏研究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