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林质量措施及管理途径探究

时间:2022-10-14 05:53:09

造林质量措施及管理途径探究

种树、防沙、治水、封山育林,培育绿色生态环境,规范造林是促进林业发展的基础。近年来为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推进荒山绿化和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加快林业发展、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旬邑县林业产业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造林是林业的基础工作,是森林资源培育的根本措施,造林是人工造林或播种营造林更新来恢复森林的方法,随着科技的进步,科学的造林方法和培育措施尤为重要。

一、造林的意义

森林是自然界的产物,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植被演替过程的木本植被阶段现象。不同地区气候,决定其分布特征。造林是森林建造,育林有抚育之意,抚育为造林后的必经阶段。育林主要依靠自然封育,优势在于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是投资少、见效快,有效增加森林植被、提高森林质量的技术措施,已被广泛应用于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工程。而人工造林则要采取科学栽植,要求统一规划、专业施工,严把苗木关、整地关、栽植关,严格按照造林技术规程施工,加强抚育管理,确保林木成活,并加强对林木抚育管理。造林在美化环境,防风固沙,清除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人工造林的优点

造林作业包括采种、育苗、栽植(或播种)及幼林抚育等等,人工造林成熟期短,立木分布均匀,有利于土地、光能的充分利用;可选择目的树种,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可根据树种特性和营林目的形成单层或复层森林结构;便于集约经营,保持较高的森林生产率;经营管理方便,易于机械化作业。

三、造林的原则

为了保证造林质量,使新林成林并在成林后能达到预期目的,应严格掌握下列技术原则:

一要采取适地适树的原则:所选择的造林树种应与造林地的自然条件达到协调统一,根据造林地的气候、土壤和土地利用的历史情况,对造林地的自然条件特点和生产潜力作出综合判断,要求对造林树种对各种立地条件的适应性进行深入的研究,选最符合造林目的和最能适应造林地的自然条件的树种;二要采取良种壮苗的原则:选用生命力强和具有优良目的性状的品种,以及生机旺盛、抗逆性强的苗木作为种植材料,不但可以提高造林成活率,而且可以减少幼林的抚育工作,为了使森林整体有较强的抗灾能力,减少由病、虫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在选用良种,特别是生产周期较长、又为无性繁殖的树种时,应尽量避免种类过分单一;三要采取细致整地的原则:目的在于改善幼苗生长的土壤条件,也使造林施工易于进行,整地的内容包括造林地上的植被清理和土壤耕翻;四要采取精心种植的原则:正确的造林方法和适宜的造林季节都直接关系到造林成活率;五要采取合理密度的原则:合理的造林密度要考虑树种的生长发育特性、造林地自然环境条件、林种的需要、经营条件和经济上的投资与收益等;六要采取抚育保护的原则:为提高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

四、造林方法

1.播种造林法(直播造林)

是将林木种子直接播种在造林地进行造林的方法。这种方法施工容易,对造林立地条件要求严格,幼林抚育管理措施要求高。方法有:块状播种、穴播、缝插、条播和撒播等。种子处理包括消毒、浸种和催芽等措施,

2.植苗造林法(栽植造林)

用根系完整的苗木造林。抵抗力较强,生长稳定,受树种和造林地立地条件的限制较少,是最广泛的造林方法。

3.分殖造林法

是利用树木的营养器官(干、枝、根等)作为造林材料直接进行造林的方法。其特点是能够节省育苗时间和费用,造林技术简单,操作容易,成活率较高,幼树初期生长较快,而且在遗传性能上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但要求有立地条件较高的造林地,同时分殖造林材料来源,受母树的数量与分布状况的限制,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适用营养繁殖的树种,如松树、杨树、柳树、泡桐和竹类等。

4.插条造林法

选粗1.5~2.0cm、一至二年生的枝条,剪去侧枝,剪成长30~40cm的插穗,按照一定的株行距,在整好的地里扦插,然后踏实。插深为使插条的上部露2~3cm。 该方法应用最为普遍,好处在于运输方便、节省造林成本、提高造林效率、造林成活率高、生长快。

5.插根造林法

与插条造林方法类似,选用粗1cm以上的根,剪成长15~20cm的段。按照一定的株行距,在提前整好的地上挖直径20cm、深30 cm的坑,将根以45°倾斜埋入。

五、造林质量措施

1.树种的选择是成活率的重要因素

树种的选择,要根据造林地区气候、地理条件选择,保证成活率。如: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适宜种植杨柳;盐碱地区适宜种植沙枣和胡杨树;干旱地区适宜种植沙枣和榆树;沙漠地区适宜种植梭梭、红柳和沙拐枣等等。

2.选择造林季节

春季植树为2月下旬至4月中旬;秋季植树为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

3.平整土地是造林环境的主要工序

树木栽培之前要清除地上的灌木、杂草等。使光线直达地面,促使近地表气温升高,湿度降低。深翻地深度在40~50 cm,疏松土壤,使其孔隙度增大,增强渗透性,有利水分下渗并加以保蓄。

4.育苗地选择

选择环境条件较好的平地,培养壮苗。就近采集苗木种子、种条,出苗后要加强管理,合理定植,饱水饱肥,适度控制秋梢生长。

5.种苗的运输

运输要安全,不能伤根、伤皮并覆盖好,运到目的地后要立即假植。

6.落叶树种需进行截干

截干以18 cm为佳,常绿树种应进行上部枝叶剪除,可减少水分蒸发,萌芽力较弱的树种可对苗木进行套袋,预防苗木失水,并可有效防治病虫害。

7.种苗栽植要随起随栽,对于苗龄超过3年以上的,起苗时需要带带原土栽植

8.抚育管理

春季苗木萌芽后要培土、施肥、扶正、扩穴和踩实,;截干苗木需在萌芽条长到10~15 cm时抹芽除蘖,选1个直立健壮生长的条干,其余枝条全部抹除,新造林地当年需进行2次松土、除草、施肥。

六、提高造林质量管理的途径

1.完善林业政策

要根据现阶段的林业生产力水平,调整生产关系,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林业政策和管理体制。

2.引入参与式林业管理方式

人工造林管理,一般都是由政府机构如林业厅(局)、站等来控制,通常仅限于当地技术人员负责技术,指定当地护林员看护树木。在种苗生产、规划设计、树种选择等方面,要借鉴参与或林业管理的方法,设立一种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综合效益,农民有了对林业资源的控制及责任感,就会努力参加管理,人工造林的质量就有保证。

3.严格项目管理

林业工程项目的优势,工程范围大、时间长、综合效益高(三北防护林规划期长达73年)。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使生产的全过程都处于受控状态,以保障造林质量的稳步提高。坚持按规划设计、按设计施工、按标准验收。项目管理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培养项目管理人员的团队精神,共同为管好项目,为提高造林质量出力。

4.转变政府职能,降低管理成本

建立造林质量保证体系,实施项目法人责任制、质量监理制、质量检查通报制等等。加强政府服务,搭建科技支撑平台,充分发挥科技在提高造林质量中的作用。依靠技术进步和管理升级,不断降低造林成本,提高造林质量,实现效益和利润最大化,同时改进检查验收程序。

作者简介:王和平,男,陕西省旬邑县马栏林场,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红脂大小蠹虫的检测与防治。

上一篇:种子水分测定方法的研究及其发展趋势 下一篇:全球化背景下理国主义研究必要性分析与成果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