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研究

时间:2022-10-14 05:50:27

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研究

摘要: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是新课程改革后出现的一道新题型,考查学生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三项能力,是对学生要求比较高的一道题,学生对此题掌握能力有限。从高考能力考查要求这一角度对此类阅读作研究与分析,给一线教学的教师和高考考生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概括;鉴赏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829(2012)04-0048-04

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是新课程改革后出现的一道新题型,作为一线教师,有必要对此题型进行深入研究,揣摩其出题方式,摸清其考查规律,为学生备考复习找到更有效的学习方法。笔者试图以高考能力考查为视角,从课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考纲(《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分析、试题分析、学情分析四个方面分析探讨,力求对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借鉴。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课标分析

高中语文课程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遵循了共性需要与个性发展并重的思想,创设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选修课程设计了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其中前两个系列在高考中的考查形式体现为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对新闻与传记及一些科普类文章的考查则体现为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形式。

在“新闻与传记”系列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以下能力的培养目标:一是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心国内外大事及社会生活,能准确、迅速地捕捉基本信息,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观点作出自己的评判;二是阅读新闻、通讯(包括特写、报告文学等)作品,了解其社会功用、体裁特点和构成要素,把握语言特色;三是阅读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回忆录等作品,能把握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1]

解读《课程标准》,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高考的出题思路:《课程标准》对“新闻与传记”系列的能力要求为高考命题提供了基本依据,也为实用类文本阅读规定了能力考查的主要方向。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考纲分析

与《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编排形式相适应,2010年全国新课程考试大纲设计出由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组成的试卷形式,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其中对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查范围和考查要求均作出明确的规定。

实用类文本阅读主要考查学生对此类文本的阅读评价能力。《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实用类文本的范畴,主要包括传记、新闻、报告文学、科普文章四大类。

《考纲》中明确规定了对四类实用类文本阅读能力的考查目标,即了解四类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011年的考纲在总体原则和具体要求方面均与2010年保持一致。我们可以简单地把以上能力考查目标归纳为三个方面,即概括、鉴赏与探究能力。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试卷分析

实用类文本阅读试卷可以分为卷面和试题两方面。

就卷面呈现形式而言,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查题型基本固定,主要以主观性试题为主,兼有客观性选择题(新课标卷是由三道主观性简答题和一道客观性多选题构成)。分值一般在15-25分。阅读语段的容量一般在1100~1300字。所选文段内容可读性强,人物事迹感召人,思想启迪人,精神打动人;情节曲折,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娴熟地使用了某种艺术手法;语言质朴生动,文中不乏富有哲理性、内涵丰富、意蕴深厚的句子。既便于命题者出题,又利于综合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对学生思想价值观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作用。如2010年所选文段是关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迹,2011年所选文段是关于绘画大师黄宾虹的内容。

从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层面来看,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试题和课标与考纲精神相一致,主要集中在概括、鉴赏与探究三项能力的考查上。

1.概括能力

文本阅读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不断概括的过程,即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分析理解与把握逐渐明确文章中心的思维过程。任何一个文本的考查都离不开分析与概括这一过程,实用类文本阅读内容多是传记人物、新闻事实或客观事实,对此类文本概括能力的考核主要要求学生能概括出文本的主要内容。这种概括能力的要求应在“懂”上下功夫,即要求学生把文章的基本内容读懂即可。

对学生概括能力的考查常见的设题方式为:“文章从哪几方面表现传主特性的?”“概括传主主要性格特征表现在哪几方面?”等等,如2009年江苏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形成黄永厚独特画风的主要因素”[2]即是。

对此类题的解题思路,我们应该首先明确实用类文体的基本特征,然后再逐一分析。实用类文本阅读因其反映的多为客观生活而显得实用性较强。此类概括题的解题思路可按以下思路去分析和总结,即对文本的概括其实是一个将文本逐渐压缩内容、逐渐彰显的过程。形象地说,就是一个去精取粗、去肉取干的过程。首先是对整个文章的压缩过程,即分层;其次是对层次内部中心意思的明确过程,这是对段落的逐渐压缩过程,即提炼出关键句、关键词;然后是整合,也是就将内容相近或相同的部分进行同类项合并,梳理出一条条的要点;最后是用语言呈现答案的过程。为了能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我们可简单以下面的方式呈现:

分层提炼关键词合并同类项答案呈现

以上环节中,前三个环节都是思维过程,属于一种思维能力的训练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概括能力的训练过程。如果我们在复习中,将此思维训练过程结合具体文本进行强化分析,使学生明白阅读题考查的基本环节,这样学生对此类题的掌握会更容易一些。

例如,2010年高等学校全国统考(辽宁卷)第三题。此题要求考生概括黄遵宪在新加坡的主要功绩。通过梳理全文,答题区间定在文章第二段。此段共有七句话,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是说黄遵宪来到新加坡,第二层是黄遵宪在新加坡的一些业绩,第三层是当地百姓对黄遵宪的态度。认真审题后,可以发现,这道题的答案要点集中在第二层里,这是第一步骤;第二步,对第二层进行再压缩,发现第2句为一个内容,第3、4句为一个意思,可合并为一层,第5、6句为一个意思,可合并为一层;第三步,提炼每一个部分的主要动词;第四步,整合相关动词为一个简洁的短句,成为答案的一个个采分点。这样,黄遵宪的功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详察民情,体察疾苦,改善待遇;一面与洋人斗争,一面保护华侨利益;提倡华文教育。[3]

值得注意的是,概括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语言呈现环节,也就是体现在卷面上的同学们的各种答 案。对答案的基本要求应遵循以下几点:就一句话而言,应是语言简洁、文字平实、短句的形式;就一个完整答案来说,应该是不同角度的几个短句构成的。可用以下图式表示:

又如,2010年高考新课标卷的第3题是“有人说袁隆平送出的人才都飞走了,他是白费心血,袁隆平却认为这种看法是短见浅识。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通过对文章的分析,可知答案集中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中,这一段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主要说众人和袁隆平面对人才外流的情况的不同态度。第二层主要说袁隆平对人才外流的看法。这样,这道题的答案集中在这一段的第二层中,再对第二层进行压缩与提炼,整合成答案要点。即原因有三:一是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未来,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二是优秀人才的成长需要的自由天地,国外一流的科研条件更有利于杰出学者的成长;三是祖国有条件让他们充分发挥作用,他们都会随时回来。[4]

2.鉴赏能力

实用类文本阅读与社科类文本阅读考查最大的不同点在于鉴赏能力的考查。换句话说,实用类文本阅读不仅需要学生看“懂”,更要求学生看“透”,即透过现象看本质,能读出文本的言外之意、象外之境。这属于更高一级的审美范畴,即鉴赏能力,要求学生能结合文本进行评价与品评。

对鉴赏能力的考查常见的设问方式为:“试从……角度对文章加以赏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好处)?”“文章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等等,如2010年高考广东卷“作者引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事实,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5]即是。

此类试题的答题方式一般可围绕以下几个要点展开,首先应能辨清文章的写作手法或写作特色,其次结合此手法或特色围绕文本进行细节分析与评价,最后是要能分析出运用此手法后对文本表达产生的效果。答题过程可简化成如下的表述方式:

明确手法+结合文本分析+效果(好处)

如《永恒的托尔斯泰》一文中第三道题是“传记常常要写传主的业绩、荣誉等,但本文并非如此。本文通过恰切的表现手法,说明托尔斯泰才是真正的大师。全文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对此类题的作答思路依上述三步答题过程分别为:第一步明确手法,在文章中作者列举了许多作家,用意是和托尔斯泰作对比,所以,文章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对比手法的运用;第二步结合文本分析,即在文中将托尔斯泰与现代作家海明威、福克纳、川端等作对比;第三步说明效果或好处,即通过对比,表达了作者的文学追求,使文章观点更鲜明突出,从而说明托尔斯泰才是真正的文学大师。

3.探究能力

新课标试题最大的创新点就在于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考查,这也是难度最大的一道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统一的答案,却正好考查出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常见的设题形式是:呈现一种观点,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或启示(例如:沙祖康经常称自己是“农民外交家”,读了这篇文章,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谈谈你的看法。[7]);或者就一类文本的写作方式进行适度的评价。

对开放性试题的探究完全可以遵循着两大步骤:入乎文中,出乎文外,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论证思路来答题。

首先是要“入乎文中”,即如何从文本中找到论据支撑自己的观点是开放性探究题最重要的一个基点,按照“是什么”、“为什么”可以将文本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其次还要“出乎文外”,进行适度发散与探究,可从“怎么办”这一角度来论述。这样,一个答案就可涵盖试题最基本的几个考查范畴。

例如通讯《黄山中救助的英雄》中关于考生对探险活动的看法就可依此作答:

首先明确观点:赞同或不赞同;其次,是什么——本条新闻是讲述18名大学生探险遇险后黄山公安干警奋力搜救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事迹;再次,为什么——对本条新闻事件从深层次做探究;最后,怎么办——在当下,如何探险,要不要探险,给出具体可行的办法。

4.综合能力

新课标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还设有一道客观选择题,重点考查学生阅读的综合能力,主要考查形式是五选二,五个选择项设置从内容的准确性上分为四个层次:最准确——准确——次正确——错误,赋分值分别为3分——2分——1分——0分,体现了高考命题差异化与人文化相结合的倾向。

对于选择题错误项的排除方法,可以从以下角度考虑:有些错误项设置往往比较明显,可能曲解了文章的原意,也可能就是一种常识性错误。以2010高考海宁卷(新课标卷)为例,A选项中说因为国际水稻会议的推介使袁隆平广为人知,这一点稍有点常识的人都会明显地发现这一说法过于片面。再者也可从文中找到错误的依据,袁隆平广为人知并不是因为这次国际会议的推介,此项错误明显,错误的设置相对简单,可以很快地依据原文排除。

值得注意的是,在可以得分的三个选项中,有一个1分的选项,这种选择项本身并没有错误,只是可能和文章所表述的中心稍有偏离才造成赋分较少,这需要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围绕重点内容进行合理的分析才能筛选出最正确的两个选项,得到宝贵的5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学情分析

作为新课程高考试卷中的一道新题型,实用类文本阅读也是学生选择作答最多的一道题。

学生选择此类阅读的原因,笔者以为,它与文学类文本阅读相比至少有以下两个优点:一是实用类文本内容的真实性远远大于文学类文本的内容,学生易于对文中的有效信息进行筛选;二是实用类文本内容的言外之意要远远小于文学类文本的意外之旨,学生易于对文中的主要意思概括与整合。作为教师,我们也更倾向于教会学生学会做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题。事实证明也是如此,在每次模考或高考中,学生选择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比重明显大于文学类文本。

学生在做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过程中,会有不同的思维误区与认知盲点。比如,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相比较文学类文本,对此类阅读题的概括要相对简单一点,但是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会有两种易犯的错误,一是找到相应答题区间照抄原文,另一类是架空文本,自说自话,这两种问题在学生作业或试卷中表现得较为突出。又如,在开放性探究题的考查中,学生往往或会因找不到文本的主要内容而自说自话,或脱离文本谈得过于空泛。总的说来,失分原因可概括为:未能对文章做准确概括,未能对题目进行清晰界定,未能围绕问题进行有效作答,未能对答案进行分层分点规范答题。

针对学生出现的以上问题,我们需要和学生们共同做题,与学生一起梳理做题的基本方法和规范答题的思路,将标准答案作为研究的重点进行细致分析,教会学生学会分析标准答案中存在的答题思路和隐含的得分因素,在日常的演练中不断提升学生做题水平与反思能力,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答题能力。

阅读的本质是能读懂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则是围绕相关文章考查学生们是否读懂读透,命题者在设问形式上一般是遵照“概括—整合—鉴赏—探究”这一思路设题的,明确了这一点,教师就可以以此为训练重点,加强对学生的矫正练习,不断提高学生阅读实用类文本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1.

[2][3][4][5][6][7]王朝银.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语文)[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1:219;213;213;214;230;224.

上一篇:在反思与交流中成长 下一篇:克拉玛依市“六五”普法工作的对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