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学生影像创作传播渠道试析

时间:2022-10-14 03:21:57

国内学生影像创作传播渠道试析

[摘要] 近年来国内影视教育规模不断壮大,大学生影视创作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很多学生创作者已不再满足于自娱自乐,他们希望能有交流和播出的平台,从而激发创作热情、提高创作水平,甚至希望能借此平台获得业内的认可和支持,由“草根”走向业界。对国内学生影像展、影像赛事,以及各类学生作品播出平台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以便引导学生创作走出校门,走向市场,争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 校园原创 影像赛事 传播渠道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和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的《文化蓝皮书》透露,2010年中国故事影片生产总量526部,电影票房年收入突破100亿元人民币。[1]同时,国内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2011年上半年,全国广播电视创收1019.68亿元,与2010年同期相比,增幅22.15%。[2]此外,视频网站兴起,2011年第二季度网络视频广告收入规模达到10.3亿元,同比上升120%[3]。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的影视产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与之相适应,近年来国内影视教育的规模也不断壮大,我国大学生影视创作正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除了专业院校外,国内相当多综合院校也开设了影视制作类专业,学生数量庞大,他们具备专业的影视制作知识,是校园创作的主力,再加上数以万计的大学生爱好者,构成了一个强大的校园影视创作队伍。同时从学生影视创作的传播渠道来看,各个层面的大学生电影节、影像艺术节、影像赛事相继诞生,许多主流媒体如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中国教育电视台以及众多的地方电视台都为其开辟了专门的展映平台。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体更是当仁不让,新浪、搜狐、优酷、土豆等网站不仅为学生作品提供播放平台,更多次组织影像赛事,成为校园影像文化的主要倡导者。本文旨在对学生影像展、影像赛事,以及各类学生作品播出平台进行系统梳理和研究,引导学生作品从校园走向更开阔的市场。

一、影像赛事

传媒类专业能否在各类影像赛事中拿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参赛作品,是体现学校教学水平以及人才培养状况的重要途径,对于专业品牌度和美誉度有非常积极的建设作用,因此我们能看到传媒类院校对于各项影像赛事的重视程度。同时,对于创作者,参与影像赛事是个人水平的试金石,它能激发创作热情,赢得业界关注,很多青年学生创作者都是从一次次大赛中磨练成长起来,最终实现梦想,成为专业导演。

从赛事的级别上看,最具影响力的首先是国际赛事。为了给新生力量更多展示的平台,众多国际电影节均开辟了青年电影或者大学生影片单元,接收学生电影参赛。如始于1981年,每年秋季在美国夏威夷举行的夏威夷国际电影节,致力于亚洲、太平洋和北美洲之间的文化交流,支持和鼓励亚太地区青年导演的发展。2008年西安美术学院大三学生赵乐以一部十几分钟的DV短片《糖果》入围第28届夏威夷国际电影节短片单元。2012年,第32届夏威夷电影节组委会向上海戏剧学院等艺术院校发出了热情的征片邀请,继续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中国的青年学子。在欧洲,法国FIPA国际电视节是国际电视业界有重大影响力的影像赛事,被誉为是电视界的“奥斯卡”。为了促进青年导演的影视文化创作交流,2004年起FIPA电视节组委会设立了青年创意单元,至2012年中国传媒大学连续六年有学生佳作入围此单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2011年中国传媒大学学生高攀执导的《3.1415》入围了此届FIPA国际电视节主竞赛的“报导和时事”单元。具有同样影响力的是创办于1996年的韩国釜山国际电影节,作为亚洲第二大国际影展,为了加强中韩两国电影教育的交流与合作,釜山电影节开辟了中韩大学生电影展单元。2012年第16届韩国釜山电影节中韩大学生电影展单元共有28部学生作品入围,分别来自于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韩国中央大学、韩国电影学院等院校,最终我国西北大学硕士研究生关兵以一部纪录片《墨脱情》获得金奖。除了这些传统赛事外,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电影人在海外得到了更多关注。如始于2007年,由英国电影协会支持的东方国际电影节是英国目前规模最大的推广中国独立电影的电影节,2008年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摄影系三年级学生邢健凭借DV短片《净土》获最佳短片奖,2009年中国传媒大学7部学生作品入选该电影节“新电影人作品单元”。此外,在港澳地区,亦有一些重要赛事。如由香港浸会大学主办的全球华语大学生影视节,始于2002年,经过十年培育,目前作为全球华语大学生影视专业的重要赛事,每年都能收到来自内地、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多个华语地区或国家的参赛作品。2012年第九届全球华语大学生影视节的七十六部参赛作品来自四十四所大专院校,除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台湾艺术大学等专业院校外,还有众多非专业院校学生提交作品。如北京城市学院传播系学生邱天舟获“优秀/最佳实验片奖”提名奖,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学生施正一凭借短片《访客》,获最佳剧情片、最佳创意两个奖项。而创办于2009年的澳门国际电影节为澳门地区展示全球优秀电影的重要赛事,该电影节设置了国际大学生短片大赛单元,为世界大学生影像作品提供展示的平台。2011年北京电影学院学生刘敦临凭借短片《影影》获第三届澳门国际电影节国际大学生短片大赛单元最佳剧情片奖,上海戏剧学院08级电视编导班集体作品《农民达芬奇》获最佳纪录片奖,中国传媒大学学生袁智超凭借《海报狂想曲》获最佳创意奖。另外,戛纳国际电影节基石单元、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短片竞赛单元、圣塞巴蒂斯安国际电影节之国际电影学校集会竞赛单元、德国波茨坦大学生电影节等重要国际赛事均有中国学生参与和入围的身影。

此外,还有在国内举办的面向国际的影像赛事,如上海国际电影节,创办于1993年,是中国第一个国际A类电影节。2006年开始增设国际学生短片大赛单元,作为一项面向全球的高水平赛事,每年都能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电影专业学生的作品,并且为学生提供进入行业、吸引投资和走出国门的机会。如2006年第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国际学生短片大赛单元,西北大学学生张忠华凭借《火箭鹌鹑》获得“最佳创意奖”,当场即获得北京某影视企业300万项目投资;2009年,北京电影学院学生刘亚菱凭借《爷爷的还珠格格》获 “科隆电影学院特别奖”,得到赴德国进行精英导演培训的机会,此届短片大赛还新增设“Give me 5”五分钟短片竞赛单元,来自台湾的学生林筱芸凭借《互换》获得“超级短片奖”,并受邀参加2010年伦敦电影节。而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则是从2001年起由北京电影学院主办、国际电影电视院校联合会(CILECT)赞助支持的国际学生电影节。影展设立国际学生作品竞赛和中国学生作品竞赛两个单元,其中中国竞赛单元专门展映中国学生作品,并评选中国学生短片奖奖项。经过多年发展,影展在国外、国内影视专业学生中具有了普遍影响。2001年第一届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只有来自15个国家的59部影片参展,其中国内作品只有七八部,至第六届时参赛作品已达600多部,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中国学生作品(包括港、澳、台)300多部,送展的中国学校达到61所。这充分说明影展不再局限于北京电影学院这样的顶级艺术学府,国内越来越多来自其他院校的学生参与此项赛事,如第二届影展银奖由北京师范大学学生魏星凭借纪录片《耶稣保佑你》获得,第七届影展中国优秀学生作品奖由云南艺术学院学生严金鑫作品《远山的牵念》、北京师范大学学生牟晨玮作品《坑》获得。另一个在国内举办并具有国际影响的赛事是四川国际电视节,四川国际电视节从1991年开始,每逢单年举办,与上海电视节同为我国重要的国际电视交流活动。2009年四川电视节首次开展“金熊猫”奖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评选活动,至今成功举办两届,得到了国内外学子的积极响应。2009年评选活动收到了来自32个国家和地区的1351 部大学生作品,2011年收到来自35个国家和地区共1735部作品,其中国内作品占了多数,可以说是展现国内高校学生影像制作实力的高水平赛事。两届赛事,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电影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等高校的青年学子们凭借自己的优秀作品摘取各项桂冠。

除了国际赛事外,以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为代表的众多国内赛事给青年学生导演提供了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创建于1993年,2000年开始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增设大学生原创影片大赛单元,目前已成功举办十二届,受到国内青年学生导演的普遍关注。以第十二届大学生原创影片大赛为例,大赛设置了包括剧情片、动画短片、纪录片、实验短片、音乐短片、网络短片在内的众多竞赛单元,给参赛选手提供了多种选择。最终获得奖项的除了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上海戏剧学院这些传统艺术院校外,还有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的学子们。大学生可以有自己的电影节,那为什么不能有自己的电视节?或许正是意识到这一点,2010年3月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和中国传媒大学主办的首届大学生电视节在中央电视台梅地亚中心拉开了序幕,全程历时4个月,并设置了上海大学、西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七个分会场,影响遍及全国。作为大学生电视节的重点组成单元之一,大学生电视作品大赛收到了来自全国高校众多相关专业的学生作品,最终获奖学生团队和个人还得到了为数不少的再创作基金支持。同样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大学生一分钟影像大赛开始于2004年,至2011年已成功举办八届,2012年为了适应媒体发展的新形式,中国传媒大学联合中国高校文化创意产业联盟等单位将此大赛升格为中国国际微电影节,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戏剧学院等百所高校联盟合作,是目前针对大学生微电影创作规模较大的专业性比赛。此外,全国性比较知名的大学生影像赛事还有中国广告协会主办的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基于大学生影像节发展而来的 FIRST青年电影展、基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新闻学院“半夏的纪念”活动发展而来的北京国际大学生影像展、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主办的“科讯杯”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大赛等。

二、主流媒体

主流媒体与学生影像制作群体的大规模合作是在上个十年初,此时是中国DV纪录片蓬勃发展的时期。青年学生是DV制作群体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有表达的激情和灵敏的触觉。正是及时把握到这一脉动,2002年初凤凰卫视创办了《DV新时代》栏目,组织在校大学生进行纪录片创作。开播初期栏目与清华大学传播系合作,推出了该系学生创作的《表面》、《松堂医院》、《在都市边缘歌唱》、《长城脚下的老人》等四部纪录片作品,展示大学生对不同人群生活状态的观察。之后,西南师范大学的《棒上人生》、《最后的铁匠铺》、《豆花人生》、《幻》等多部学生DV作品亦在该栏目播出。同年,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也开播了一档类似栏目,名为《DV新生代》,每周播放一部DV短片,片长18分钟,并且对播出作品进行季度和年度评奖。该栏目制片人王明远在接受采访时提到,《新生代》的创办宗旨是DV爱好者用年轻人的视觉去展现与传统纪录片不一样的节目。《新生代》栏目的开播为上海地区的青年学生DV爱好者提供了交流、合作的平台,比如在《新生代80后影像作者纪实录》(碧姗著,中国电影出版社)中提到的独立影像作者林航,当时就读于同济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他的四部作品《爱心绿地》、《咖啡书屋》、《流浪歌手的情人》、《丁正和他的导演梦》就曾在《新生代》栏目播出,其中《流浪歌手的情人》亦得到凤凰卫视的青睐,在凤凰卫视《DV新世代》中播出。经过几年的运作后,《新生代》栏目的影响力由上海扩大到全国,除上海本地外,栏目组还经常收到来自北京、浙江、广东等外省市高校学生的投稿作品。继《DV新时代》 和《DV新生代》之后,另一档有较大影响力的DV栏目是中国教育电视台于2005年5月开播的《国视DV SHOW》,该栏目采用大学、主题、创作者等多样编排形式,推出高校学生的自制影像作品。并且为了鼓励创作、提高水平,栏目聘请清华大学教授尹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等五位业内专家担任评委,每月对节目进行评审,评定奖项。因为是部级媒体,且教育台历来与各高校都有合作,《国视DV Show》很快在高校形成了连锁反应,从2005年5月份到7月份,开播仅两个月,就播出了吉林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四川大学、杭州师范学院等院校学生作品共56期,得到了广大高校学生的关注。

但变化也很快,到上个十年末,整个电视业界面临着市场和娱乐的冲击,DV栏目在坚持几年后,大多销声匿迹。在收视率的重压下,电视媒体很难再拿出宝贵的节目时段给这些带有公益性质,并且因其前卫性操作起来有一定风险的DV栏目。电视媒体和校园影像的合作空间大幅萎缩,目前主流媒体上较为知名的DV短片播放平台只有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的《爱拍电影》栏目,该栏目隶属于主栏目《爱电影》,主要以播放国产原创短片为主,并且为民间制作团队提供设备和资金支持。《爱拍电影》栏目中播放过大量优秀的校园原创作品,如西安美术学院学生作品《糖果》,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学生作品《坑》、第五届中国大学生DV文化艺术节参赛作品《为了肖邦》、2007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短片获奖作品《华氏311》以及2008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待嫁的箱子》等。2010与2011年度,《爱拍电影》还与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进行了深度合作,电影节的原创作品通过《爱拍电影》的平台向社会播出,同时在电影节设立特别奖——“爱拍电影”奖,从所有原创影片中评选一部作品获得此奖,并给予现金奖励。

另一个动向是地方电视台方言栏目剧的热播。方言栏目剧一般为日播节目,需要大量包括剧本和成片在内的节目来源,一些制片方将目光投向了高校创作团体。如2009年一部系列短片《大学生同居的事儿》在网络上受到青年人的追捧,这是由河北传媒学院在校大学生组成的创作团体“优优影视”自编自导自演的作品,时值重庆电视台《大戏当前》栏目开播,栏目组经过考察后,决定与“优优影视”合作。《大戏当前》派导演赴河北指导学生拍摄,并提供资金支持,“优优影视”按照《大戏当前》的播出要求进行创作,新拍剧目定名《合租趣事》,《合租趣事》播出的第一天收视份额就突破2.2,是一次颇为成功的合作。类似的例子,是山东电视台影视频道的栏目剧节目《绝对故事》,2007年影视频道面向全国举办大学生DV剧大赛,大赛的优秀作品安排在《绝对故事》栏目播出,大赛征集的优秀剧本,栏目安排导演进行指导拍摄,并提供资金和设备支持,大赛中优秀的学生主创,可加盟到栏目工作。这种合作模式对电视台来说方便经济,还能收集到年轻人新鲜的创意,对学生创作群来说,他们的“草根”之作有了主流播出平台,激发了创作热情,确实为互惠之举。

三、视频网络

视频网络对学生影像创作的支持,首先体现在与各种赛事的合作,如国际大学生影像节、2012年度FIRST青年影像展、中国国际微电影节、中国DV文化节等,都选择视频网站爱西柚作为合作伙伴。爱西柚是CNTV中国网络电视台的播客频道,集视频上传、视频分享、视频搜索、视频观看为一体,主要内容来自网民个人或者合作机构上传。因国家电视台的平台背景和影响力,上述影像大赛均借助爱西柚的平台进行赛事宣传,并将爱西柚作为参赛作品和优秀作品的展播平台,以吸引更多受众。更深入的合作如第二届中国微博大会微电影分论坛,组委会与优酷网共同承办该单元,凡通过初选的参赛作品,均在优酷网上播映,并根据点击率和网上投票产生奖项。

另外,一些视频网站特意将校园原创作为产品内容的一部分,以期获得更多年轻受众的青睐。以优酷网为例,优酷开辟了原创频道,该频道中有专属的校园联盟板块,专门用于学生作品的播出,操作非常方便快捷,创作者只需将代表作品、所在院校及联系方式发至指定邮箱,经审核后,作品即能在指定的校园空间展示。对于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南加州大学、广州美术学院等知名艺术传媒院校,优酷与之合作,为其开辟专门区域,供学生作品集中展示。并且针对校园群体,优酷还不时推出有吸引力的活动策划,如“2012毕业展”活动,面向高校征集各种毕业作品进行展出,并且从中选出10名优秀导演,为其提供下一步作品的创作资金,优胜者还有可能成为优酷的签约导演。

此外,随着3G技术的普及,手机视频服务越来越普遍,无线视频分享领域将得到快速发展,视频分享网站和通信服务商合作提供手机视频分享业务将成为重要的盈利方向。此趋势下,各视频分享网站在产品内容上将对原创微视频产生大量需求,正是意识到这一点,为了抢占市场先机,确立无线视频分享领域的地位,新浪、搜狐、优酷等视频网站纷纷举办微电影、微视频大赛,如新浪微视频大赛即由新浪视频发起,利用微博平台传播进行的微视频大赛,搜狐也不甘其后,2012年搜狐视频启动“两岸原创微电影大赛”,面向全球征集原创短片,参赛作品在搜狐视频平成上传与展示,搜狐利用自身资源对活动进行宣传推广,并筹得业界共3000万资金对优秀的创作团队进行支持。这种市场趋势对于从事影视创作的专业学生来说也相当有利,他们有技术、有设备、有专业知识、有年轻的创意和创作的激情,他们完全有可能将自己所学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不再闭门造车,让自己的作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上一篇:社会化营销的新价值 下一篇:百变纤维天“染”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