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患者护理干预后对肢体功能训练的影响

时间:2022-10-14 02:42:24

乳腺癌患者护理干预后对肢体功能训练的影响

[摘要]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及效果的影响。 方法 将2009年1~12月住院的35例乳腺癌术后进行常规护理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0年1~10月住院的37例乳腺癌术后患者作为观察组,术后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既定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两组患者功能锻炼的依从性及效果进行记录、对比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由54.29%提高到75.68%,优良率由62.86%提高到83.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对乳腺癌术后患者实施护理干预能提高患肢功能锻炼的依从性与锻炼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

[关键词] 护理干预;乳腺癌;功能锻炼

[中图分类号] R473.7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12-0111-02

乳腺癌是影响女性健康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手术治疗是最根本的治疗方法和手段。但因手术需要切除并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及中心负压吸引减少[1]和预防皮下积液导致皮瓣坏死和创面感染等,术后可能会引起上臂活动受限、上肢肿胀等功能障碍。因此,术后患肢的功能锻炼十分重要[2]。我科于2010年1~10月对37例乳腺癌术后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有效地促进了患肢的功能恢复,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对照组:2009年1~12月住院并经病理确诊的乳腺癌患者35例,其中改良根治术15例,乳腺癌根治术20例,均为女性,年龄35~65岁;绝经前17例,绝经后18例;文化程度:大学1例,高中2例,初中15例,小学17例。观察组:2010年1~10月住院并经病理确诊的乳腺癌患者37例,其中改良根治术15例,乳腺癌根治术22例,均为女性,年龄30~70岁;绝经前15例,绝经后22例;文化程度:高中10例,初中12例,小学13例,文盲2例。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做好病情观察,术后告知患者功能锻炼的时间和方法。观察组:科室内讨论制定《乳腺癌术后患肢功能锻炼护理干预内容表》,由护士长、1名主管护师、1名责任护士和两名护士组成护理干预小组,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选择干预内容。实施护理干预后,由执行护士签名并注明时间,每两天对干预内容进行效果评价,护士长每周对干预内容的选择和执行力度进行检查和指导,确保每项措施正确有效地落实。(1)心理干预不同患者在术后的心理需要是不同的。因此,在实施护理干预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和分析患者的心理情况,才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有条不紊地进行干预。首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必要的条件[3],在不同时间段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亲切地沟通和交流,充分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和心理想法并抓住关键正确评估患者的疾病状况,给予帮助和支持并取得患者的信任。其次,做好患者的心理引导和争取家庭的支持和配合[4],根据患者病情、文化层次、性格等情况深入浅出地介绍乳腺癌相关知识、术前及术后注意事项和主刀医生的技术力量;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适时引导、鼓励,增强患者的意志,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克服患肢功能锻炼的不适。(2)认知干预患者对病情认知度的多少影响患者术后对病情的心理反应和行为反应。预先告知患者术后会切除胸部肌肉、筋膜和皮肤后活动障碍的生理反应及应对措施,使患者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面对术后创口的疼痛及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如术后24~48 h疼痛明显,以后逐渐减轻。缓解方法可以听音乐或患肢肌肉按摩等。术后患肢功能锻炼可促进血液、淋巴回流,防止肢体肿胀[5],促进伤口愈合,最大程度恢复肩关节活动范围。术后中心负压吸引安装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作,利于患者尽早康复。向患者强调功能锻炼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必须循序渐进、持之以恒。(3)行为干预①手术回房后,协助患肢取屈臂内收姿势,用三角巾包绕肩关节,限制肩关节活动,患肢下垫一软枕,高约10~15 cm。连接好负压吸收引流装置,确定好连接可靠,避免脱出。及时查看负压引流管,应常挤压,防止血块凝结梗塞及负压值保持在300 mm Hg左右。②术后24~48 h内,护士在床边进行伸指、握拳、转腕360°的指导,上下午各2次,每次5~10 min。并查看中心负压引流的颜色、量,如发现有活动性出血的可能,应及时通知医师停止处理,如发现引流少,检查引流装置是否阻塞或脱开。及时更换引流瓶,防止残液回流。③术后49~72 h,指导进行肘关节的功能锻炼,用健肢托扶患肢肘关节,使上臂内侧尽量靠紧胸壁外侧,屈肘至最小角度,再伸肘至患者能忍受最大范围为一遍,每天5~6次,每次10遍。④术后73 h~5 d,床上坐起,屈肘,前臂活动180°为一次,鼓励患者用患侧肢体进食、拧干毛巾、摸同侧耳朵等。逐渐抬高患肢肘关节,并以肩部为中心,练习前后摆动动作,逐渐增加幅度。每日5~6次,每次5~10 min。⑤术后10~15 d,可作患侧上肢爬墙、梳头、摸对侧耳朵等锻炼,此期的运动幅度最大,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锻炼的内容和活动量,因此干预小组一般每日3~5次,每次10~30 min,每日锻炼结束后了解患者的主观感受,观察胸部切口皮瓣情况,并做详细记录。⑥制定乳腺癌术后患者联系本,内容包括患者姓名、出院时间、手术后天数、锻炼进度、锻炼效果、回访者姓名。出院后1个月,每周2次电话回访,根据联系本内容详细记录患者的锻炼情况,并针对出现的问题详细指导,保证患者功能锻炼方法的准确性。此后每月2次电话回访,嘱患者定期(每月1次)乳腺专科门诊随访,直到出院后半年。

1.3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 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结果

对照组和观察组在术后分别使用传统护理方法和干预护理方法,比较依从性(表1)和优良性效果(表2),两组病例都经临床和病理检查确诊为乳腺癌并行手术治疗,两组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心理特征、乳腺癌的类型等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对照组患者对手术恢复缺乏信心、焦虑程度高、表现消极,不按时锻炼、不锻炼和不能自理明显高于观察组。观察组患者的依从率和优良率有明显的提高,因此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术后患肢锻炼效果的提高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3讨论

近年来,乳腺癌患者出现年轻化趋势。为提高生存率与降低并发症率,术后实施一系列的个体化护理干预必不可少,更需要普及更好、更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因此,科学评估,有效沟通交流,采取术前、术后知识辅导措施尤为重要。使患者对手术用法、作用、毒副作用及防护措施有充分的准备,减轻不良反应,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配合治疗。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心理的患者,进行正确评估,对其进行不同心理、认知、行为干预。通过术后健康及饮食护理知识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宣讲,既对患者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又对其家属提高护理干预措施的积极配合及保证患者足够的营养,从而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功能,防止感染。明确护理责任,确保干预措施落实到位。干预小组成员认真分析原因,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并详细记录《乳腺癌术后患肢功能锻炼护理干预计划执行单》,护士长定期检查和指导,确保干预措施落实到位。

通过术后患肢功能锻炼指导,患者有计划进行功能恢复锻炼,有效防止患侧水肿,避免功能丧失,达到正常肢体活动水平,从而提高乳腺癌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6]。本组临床结果分析表明,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依从率和优良率产生积极影响和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临床意义(P < 0.05)。因而乳腺癌护理干预工作的重要性更需要推陈出新,更需要技术性和科学性,使患者术后的治疗得以及时进行,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马海青. 中心负压吸引预防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护理[J]. 南方护理学报,2005,12(1):33-34.

[2]阳世伟,王先明,宗智敏,等. 乳腺癌术后康复操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价[J]. 中华护理杂志,2008,43(7):608-610.

[3]诸蕊玉,方文,梁继娟,等. 乳腺癌术后康复干预对生存质量的影响[J]. 护士进修杂志,2004,19(6):490-491.

[4]潘展霞,朱琳,钟文津,等. 心理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术后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研究[J]. 齐鲁护理杂志,2009,15(5):41-42.

[5]Erickson VS,Pearson ML,Ganz PA,et al. Arm edema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J]. J Natl Cancer Inst,2001,93(2):96-111.

[6]邢进. 乳腺癌术后患肢康复护理效果评价[J]. 中国医药导报,2011,8(17):57-58.

(收稿日期:2011-11-25)

上一篇: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对全麻诱导期应激反应的对... 下一篇:嗜铬细胞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