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资源约束的山东省制造业发展路径研究

时间:2022-10-14 02:27:10

基于资源约束的山东省制造业发展路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12-022-01

摘 要 制造业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本文研究了山东省制造业现状对我国经济发展所作的贡献及面临的资源约束,并进一步提出改革的路径。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制造业 粗放经济

一、引言

我国加入WTO后,中国制造业生产和贸易以两位数的速度快速增长,成为继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的世界第四大制造国,“世界工厂”的轮廓在中国更加清晰化。我国制造业三大区域从北到南依次是: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洲。三大区域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制造”的中心,主要由于经济发达、技术先进、工业基础好、对外贸易发达、投资环境好等等。山东半岛则是环渤海湾与日韩等发达国家经济交流的桥头堡。黄少安(2004)曾说山东地处中国东部沿海,交通方便、资源丰富、工业基础较好,又处于欧亚大陆桥东端,无疑是中国发展制造业的最好地区之一,按科学规划实施建设以青岛和济南为核心的两个城市群和济青城市带的规划布局与制造业发展问题。我省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不足,我省制造业发展属于传统经济模式,能源消耗大,能源使用效率低,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制造业面临着能源、环境、科技以及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严重约束,经济增长已接近资源环境的约束边界。赵永新(2004)严重的环境问题已经制约中国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危害群众健康和社会安定。本文主要通过介绍山东制造业发展状况在面临着有限的资源与日益增长的环保压力情况下运EVIEWS实证方法评价制造业各行业ASD,并提出如何实行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增长,使山东成为“世界工厂”。

二、山东省制造业现状

(一)制造业的分类

制造业一般有消费品制造业和资本品制造业,轻型制造业和重型制造业,民用制造业和军工制造业,传统制造业和现代制造业之分。按劳动资金技术和知识四要素的相对重要性大小进行分类,制造业大致可分为: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制造业。

(二)制造业对山东的贡献

1.制造业发展扩大了就业

我国制造业多属于劳动密集行业,其发展扩大了就业,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途径,使得就业压力在一定时期内得到缓和。多数居民的生活改善,有赖于制造业的长盛不衰。

2.知名品牌提升山东知名度

旗舰型大企业的支撑作用逐步显现,制造业领域前后涌现出海尔、海信、浪潮、济钢、魏桥、齐鲁石化等一批大企业集团,它们对地方和行业的产业带动作用非常明显。产业创新能力逐步提高。仅从品牌看,山东装备制造业拥有的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数量居全国前列。在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品牌评比中,“海尔”品牌成为中国第一品牌,除此之外还有青岛啤酒、张裕葡萄酒、鲁西化工。

(三)山东省制造业面临的制约因素

制造业资本比例。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实收资本中,国家和集体资本所占比重降低到21.4%,其他资本比重达78.6%,其中法人资本占34.9%,“三资”资本占19.3%,个人资本占24.4%,呈现出国资、外资和民资“三轮驱动”的格局。

我省以制造业拉动经济增长,2008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制造业仍是拉动工业增长的主动力,实现增加值14436.2亿元,增长14.1%,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6.3%。装备制造业发展壮大,实现增加值4356.8亿元,增长18.9%,较规模以上工业和制造业增速分别高5.1和4.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持续上升,实现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0.7%,比重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十大高耗能行业发展得到有效控制,实现增加值增长11.7%,比上年增速回落6.7个百分点(山东统计信息网,2009-01-22)。

三、可持续发展与制造业发展路径

可持续发展观认为经济发展,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基础之上,衡量可持续发展主要有经济、环境和社会三方面的指标。这一理论的运用也不断渗透到各个行业,因此,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依据,评价制造业行业的ASD 是引导制造业解决资源约束的重要途径。

循环经济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生态经济,为了达到节约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双重目的需要将经济学与生态学研究融合在一起。循环经济的3原则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企业是市场的细胞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为了实现山东省制造业经济发展生态循环我们要从税收、政策法规等各个方面加以规范。

参考文献:

[1]张卉.产业分布、产业集聚和地区经济增长: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

[2]刘彬.江苏省制造业产业集群分布及其经济效应分析.

[3]刘世锦.关于当前产业结构调整的几个问题:中国发展研究.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4]辛欣.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及基本取向.科学与管理.2003(04).

[5]吴敬琏.思考与回应: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抉择.学术月刊.2005(12).

[6]郑兴业.山东制造业科技发展战略重点及对策措施.科学与管理.2005(01).

[7]金碚,马金泉,张仲文,张跃,黄发静.反思世界工厂.中外管理.2004.12.01.

[8]黄少安.准确定位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决策咨询.2004(9).

上一篇:山西省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下一篇:河北省劳动\资本投入与总产出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