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维目标看《选读》的教学与评价

时间:2022-10-14 01:47:55

从三维目标看《选读》的教学与评价

旧教材中关于《史记》的文章只是分布在几册教材中,第六册有一个单元的文章节选自《史记》,但学生对它的了解只是停留于对字词句的理解把握,为了应试,教者的目标设定也主要是这一方面。

《史记》是一部体系完整、规模宏大、视野开阔、见识超群的百科全书式的历史巨著,蕴含着深邃的哲理,融会着民族的精神。《〈史记〉选读》作为一本选修教材,它的出现让语文教学工作者眼睛为之一亮。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精选了七个专题二十一篇选文,遵循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体现了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目标,教科书重视和发挥《史记》所具有的传播优秀文化的功能,通过对这一中华文化经典的解读,使学生增强继承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感悟古代文化精品的思想与艺术魅力,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而陶冶自己的性情、情趣,提升文化品位。同时,教科书在编写过程中充分考虑提升高中生研读文化论著的能力,力图使学生体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经典阅读过程,养成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善于探究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

作为教者,我将新课程要求的“三维目标”贯彻到这门选修科的教学中去,评价“三维目标”达成过程中学生的行为是《〈史记〉选读教学的关键。

一、 知识与能力

知识与能力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与学都是通过知识与能力来体现的。《〈史记〉选读》作为一本以文言文阅读为主的教材,学生掌握一定的古汉语常用知识,如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对其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形成有很大作用。这个目标要求主要落实在《廉颇蔺相如列传》《高祖本纪》《项羽本纪》《刺客列传》等文章的教学上,因为这些文章文言基础知识点比较典型。知识与能力目标设置的另一个重点是让学生注意鉴赏《史记》写人叙事的主要手法,主要分布在“摹形传神,千载如生”“善叙事理,其文疏荡”两个专题中。教者可以通过组织多种教学活动让学生理解、掌握司马迁刻画人物形象的多种手法:或通过几件事以刻画一个人物形象(如蔺相如),或通过一个故事展现两个或更多的人物形象(如“将相和”和“鸿门宴”),或通过罗列逸事以展示个性(如优孟、优旃),或记录趣语以见神采(如淳于髡),从而领会《史记》人物刻画的艺术性。学生还可以了解到《史记》在叙事上的特点:《秦始皇本纪》以编年记事的形式,记述秦始皇的主要活动和重大事件,再现了秦王朝风云变幻的历史;《赵世家》则以叙事生动,构思巧妙见长;《魏公子列传》围绕中心事件组织材料,精于剪裁,尺幅间写出了丰富复杂的事件和鲜活的人物形象;《淮阴侯列传》则在叙事中蕴含对人物的评价,充满了同情和激愤。写人叙事手法的初步了解与掌握对学生记叙文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因此这个基础目标的落实尤为重要。

基础得到了夯实,能力自然就提高了。针对《〈史记〉选读》教学中知识与能力目标达成的实际情况,属于基础的知识目标的部分,如文言文字词句的识记与理解,评价方式大部分只能采取书面的语文考试形式,对于知识掌握有缺陷的同学而言,恐怕只能采取强化训练的方法来使之掌握牢靠。属于基本能力目标的部分,如借助复述故事情节来体会《〈史记〉选读》的叙事艺术,借助写作来了解学生对写人艺术的掌握程度,评价方式就应以鼓励表扬为主,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知识掌握的问题,它还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交际等多方面的能力,这时的评价就可以灵活一些,鼓励创新。

二、 过程与方法

课程标准强调在实践中学习,“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运用语文”,语文学习的方法也应该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应伴随着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情感的体验,审美的陶冶。如对文言特殊句式的掌握,就应该给学生一定的理论指导,然后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寻找规律,积累一些常见的句子,而不是由教者给予现成的例句。对于作品创作技巧的赏析,也应该多让学生阅读比较,在鉴别中掌握真知。如在鉴赏《魏公子列传》的表现技巧时,就可以问学生作者为什么对魏公子的个人才干很少描写,再鼓励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分析解疑,原来这篇传记表现的是魏公子礼贤下士、虚己待人的主题思想,创作的目的不同,剪裁的重点也就不同,魏公子其它的优点在其它传记中有所体现,这正好体现了司马迁创作的一个重要手法――“互见法”。另外,《史记》中许多传记都采用了对比、衬托等人物刻画方法,这些创作特点都可以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归纳总结。

中外教学史说明,独立于具体的知识技能之外的学习方法是不存在的。提高语文能力的唯一途径是语文实践,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要努力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和强迫学生被动接受的倾向。这种探索能力的形成过程具有重体验的特点,要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客观评价,可针对学习态度、参与程度、意志力等方面。因此,对《〈史记〉选读》教学的评价可以是多方面的,在教学这一维度的教学目标设置与达成过程中,就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学习方式,如让学生小组合作改演课本剧、自主探究悲剧人物的形象意义等。教者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在于激发兴趣,以鼓励表扬为主,及时发现知识获得过程中的闪光点,并且将之发扬光大。

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史记〉选读》中传主以人格力量感染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有“君子固穷,穷且益坚”的孔子,有忠心报国、矢志不渝的屈原,有壮志未酬、饮刀自刎的项羽、李广……他们的行为给当代中学生以深深的影响,学生通过阅读反思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因此,《〈史记〉选读》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设置尤为重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现的是语文的人文性,强调的是给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染,它涵盖的是思想教育的精华,以及对学生生命意识、现代意识、多元文化观的培养。在《〈史记〉选读》教学中应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如在教学《项羽本纪》时,我引导学生去分析评价项羽这样一个失败的英雄形象,对从他身上折射出的人性的美丑进行反思。学生写道:“项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同时又是一个鼠目寸光的庸人;他有时真有‘力拔山兮’的气概,有时又愚蠢昏聩得像一头驴子;他有时淳朴天真、宽厚仁慈得令人喜爱,有时又暴戾凶残得令人发指。”如此一分为二的评价,就是教者想要实现的预期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设置还在于对作者司马迁本人的解读。他一生命途多舛,身心倍受摧残,但他信心不倒,意志不垮,以崇高的人格精神超越自我,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旷世奇书《史记》,这些都能给中学生强烈的心灵震撼。作者在《太史公自序》中倾诉心志:创作《史记》是为了“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达王事”,以达到写《史记》的最终目标:说道理,明鉴戒,阐释治天下方略。在《报任安书》中作者写道:“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不言而喻,借助“李陵事件”,学生还可以品读到司马迁作为一个史官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正确的荣辱观、生死观,从而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生命意识观。

另外,作者司马迁具有难得的求实精神,他能继承前史官秉笔直书的优良传统,“不虚美,不隐恶”,也不因自己的好恶歪曲事实,他还十分重视调查研究,有实地考察的经历,《史记》被班固称为“实录”,司马迁实事求是的精神值得学生学习。

在设置专题教学和课时教学目标时,要有意识地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达成视为主要的教学任务。《〈史记〉选读》涵盖了丰富的文史知识,更蕴藏着巨大精神价值资源。认真阅读《〈史记〉选读》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在某种程度上,这本教材在精神情感方面的价值远远超过文言语句本身的知识价值,因为它能够影响一个人的品质、意志、情感、道德、责任感等等,甚至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因而在《〈史记〉选读》阅读教学中更应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渗透于教学过程中。

对于要达成这一目标的学生活动,主要以写文学评论、人物评价、读后感、随笔为主,也可调动丰富的课堂内外资源,互联网、阅览室、课外活动都可以开发利用。教者对学生活动的评价,要重视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了解作者司马迁的生平事迹,了解文化背景,了解《史记》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与创造性的阅读。

【作者单位:江苏省姜堰市蒋垛中学】

上一篇:立足基础 关注主体 体现实效 下一篇:在专题教学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自主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