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短文精练

时间:2022-10-14 01:22:44

初中文言短文精练

一、管仲能知人 ①

管仲言齐桓公曰②:“夫垦田创邑③,辟土殖谷,尽地之利,则臣不若宁戚④,请置以为田官;登降揖让⑤,进退闲习 ⑥,则臣不如隰朋⑦,请置以为大行⑧;蚤入晏出⑨,犯君颜色⑩,进谏必忠,不重富贵,不避死亡,则臣不若东郭牙{11},请置以为谏臣;决狱折中{12},不诬无罪,不杀无辜,则臣不若弦宁{13},请置以为大理{14};平原广囿{15},车不结轨,士不旋踵{16},鼓之,而三军之士视死若归,则臣不若王子成甫{17},请置以为大司马{18}。君如欲治国强兵,则此五子者足矣。如欲霸王,则夷吾在此。”

【注释】①选自汉・刘向《新序・杂事》。②管仲:春秋时著名的政治家,名夷吾,字仲,任齐桓公的相,帮助齐桓公建立了霸业。③创邑:创建城邑。④宁戚:齐桓公时的大夫。⑤登降揖让:指接待宾客时的各种谦让礼节。⑥进退:指进退礼节。闲:通“娴”,熟悉。⑦隰(xí)朋:齐桓公时的大夫。⑧大行:官名,掌管接待宾客。⑨蚤:通“早”。晏:晚。⑩犯君颜色:敢于冒犯国君的脸色。{11}东郭牙:齐桓公的大臣。{12}决狱:审判案件。折中:解决纷争。{13}弦宁:人名。{14}大理:官名,掌管刑法。{15}广囿(yòu):《吕氏春秋》作“广域”。囿,是养野兽的园林,指打猎的地方,比喻战场,也能讲通。古代打猎也是为了练武。{16}旋踵:旋转脚跟,指后退。{17}王子成甫:人名。{18}大司马:官名,掌管军事。

【欣赏感悟】

管仲从治国的五个方面――农业、外交、进谏、司法、军事方面选拔人才,向齐桓公提出建议,推荐给齐桓公5个人选,请齐桓公加以任用。管仲不笼统地说某人贤,而是细致地掌握了每个人的特长,然后让齐桓公在治理国家上使用、发挥这些人的特长。

【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A.辟土殖谷()

B.进谏必忠()

C.鼓之()

D.则此五子者足矣()

2.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思一样的项是

()

A.请置以为田官B.犯君颜色

C.决狱折中D.不杀无辜

3.下列各句中的“尽”与“尽地之利”中的“尽” 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担中肉尽(《狼》)

B.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隆中对》)

C.白日依山尽(唐・王之涣)

D.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源记》)

4.“夫垦田创邑,辟土殖谷,尽地之利,则臣不若宁戚,请置以为田官”一句中的“不若”是__________意思,这句话说明管仲在推荐人才上____________________。

5.管仲提给齐桓公的一段用人建议,其表现用一个成语来表示,就是___________。

6.将“进谏必忠,不重富贵,不避死亡,则臣不若东郭牙,请置以为谏臣”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7.“君如欲治国强兵,则此五子者足矣。如欲霸王,则夷吾在此。”这句话说明宁戚等五人具有协助齐桓公使齐国达到_________

____________的本领,而管仲却有帮齐桓公__________的才能。

二、进贤者为贤 ①

子贡问孔子曰②:“今之人臣孰为贤?”孔子曰:“吾未识也。往者,齐有鲍叔③,郑有子皮④,贤者也。”子贡曰:“然则齐无管仲,郑无子产乎?”子曰⑤:“赐,汝徒知其一,不知其二。汝闻进贤为贤耶?用力为贤耶?”子贡曰:“进贤为贤。”子曰:“然。吾闻鲍叔之进管仲也,闻子皮之进子产也,未闻管仲、子产有所进也。”

【注释】①选自汉・刘向《说苑・臣术》。②子贡:孔子的弟子端木赐,字子贡,姓端木,名赐。③鲍叔:即鲍叔牙,春秋时齐国大夫,以知人著称。少年时和管仲友善,很了解管仲。齐桓公执政后要任他为相,他辞谢,推荐管仲为相。管仲辅佐齐桓公进行改革,使齐国富强起来。④子皮:春秋时郑国大夫,名虎,字子皮。他年老退职,推荐子产代替自己,子产把郑国治理得很好。子产,是春秋时著名的贤相。⑤子:指孔子。

【欣赏感悟】

孔子从“进贤”的角度着眼,认为鲍叔牙、子皮贤于管仲、子产。因为管仲、子产表现出来的是治国才能,没有推荐出代替自己的人才,而鲍叔牙让位于管仲,子皮让相于子产,既有超人的眼力,又有高尚的品德,所以堪称为“贤”。

【训练】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吾未识默而识之(《论语・述而》)

B.往者,齐有鲍叔 凡三往,乃见(《隆中对》)

C.汝徒知其一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晏子使楚》)

D.未闻管仲、子产有所进也进退两难

2.下面的句子中都有“者”,意思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往者,齐有鲍叔

B.郑有子皮 ,贤者也

C.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两小儿辩日》)

D.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3.下列各句中的“然”与“然。吾闻鲍叔之进管仲”中的“然” 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B.吴广以为然。乃行卜(《陈涉世家》)

C.然志犹未已(《隆中对》)

D.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4.朗读“今之人臣孰为贤?”一句,选出语气停顿正确的一项()

A.今之人/臣孰为/贤?

B.今之人臣/孰/为贤?

C.今之人臣/孰为贤?

D.今之/人臣孰为贤?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汝闻进贤为贤耶?用力为贤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什么是真正的贤人这一问题上,孔子是什么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将亡之国不思贤①

夫与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与亡国同行者,不可存也。岂虚言哉?何以知人之且病也②?以其不嗜食也。何以知国之将乱也?以其不嗜贤也。是故病家之厨,非无嘉馔也③,乃其人弗之能食,故遂于死也。乱国之官,非无贤人也,其君弗之能任④,故遂于亡也。

【注释】①选自汉・王符《潜夫论・思贤》②且:将。③嘉:美好。馔(zhuàn):饭食。④任:任用。

【欣赏感悟】

这段文字,用将死的病人和将要亡国的国君作了对比,形象生动地说明乱国并非无贤,而是昏君不思贤,不用贤。也就是说,亡国的昏君如同将死的病人,贤能之臣就如同好饭美酒。怎样识别一个人将要生病?看他能否吃饭。怎样识别一个国家将要祸乱?看他们是否任用贤人。

【训练】

1.下列各句中的“病”与“夫与死人同病者”中的“病” 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是故病家之厨

B.同病相怜

C.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揠苗助长》)

D.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晏子使楚》)

2.下列各句中的“且”与“何以知人之且病也”中的“且” 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驴一鸣,虎大骇,以为且噬己也(《黔之驴》)

B.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C.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D.得过且过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A.岂虚言哉 ( )

B.何以知人之且病也( )

C.以其不嗜食也 ()

D.乃其人弗之能食( )

4.朗读下面的句子,语气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将亡之国/不思贤

B.何以/知国之将/乱也

C.非/无嘉馔也

D.故/遂于亡也

5.给下面的对联写出上联。

上联:__________

下联:良禽择高木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乱国之官,非无贤人也,其君弗之能任 ,故遂于亡也。

7.“将亡之国不思贤”的意思是什么?为什么说“将亡之国不思贤”?

【参考答案】

一、1.A.繁殖 B.忠心C.击鼓D.足够

2.B、D(A.古义为“把……当作”,今义为“认为“; C.古义为“解决纷争”,今义为“对几种不同的意见进行调和”)

3.B(B.与例句都是“全部取得”的意思,A、C都是“没有了”的意思)

4.比不上能够发挥人的特长

5.知人善任 6.略(见译文)

7.国富兵强称霸诸侯

【译文】管仲对齐桓公说:“开垦荒地,创建新邑,开辟土地,繁殖五谷,使土地得到充分利用,这方面我不如宁戚,请安置宁戚当田官;接待宾客的尊卑谦让礼节、进退规矩,这方面我没有隰朋熟悉,请安置隰朋任接待宾客的大行;上朝早下朝晚,敢于冒犯君主的脸色,直言敢谏,出于忠心,不重视富贵,不贪生怕死,这方面我不如东郭牙,请安置东郭牙当谏臣;判断诉讼案件,解决纷争,不冤枉无罪人,不杀害无辜,这方面我不如弦宁,请安置弦宁任管刑法的大理;在平原旷野中,战车不停轨,战士不后退,击鼓进攻,三军战士视死如归,这方面我不如王子成甫,请安置王子成甫任管军事的大司马。君主如果想富国强兵,有这五个人就足够了;如果想建立霸业或王业,则有我管夷吾在此。”

二、1.C(C.只,仅仅;A.懂得/记住; B.以前/去,到; D.推荐/向前,前进)

2.A(A.语气助词,表示停顿。B、C、D助词,用在动词、形容词或动宾词组之后,组成名词性的“者”字结构,有指代作用,相当于“……的人”、“……的事物”)

3.B(B.与例句都是动词,“是的”;A.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C.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D.语气助词,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 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 4. C

5.你听说过推荐贤人算贤人呢,还是为国家效力算贤人呢?

6.孔子认为举荐贤人的人才算是贤人。

【译文】子贡问孔子说:“现在的大臣中,谁最贤呢?”孔子说:“我还不清楚。从前,齐国有个鲍叔牙,郑国有个子皮,他们是贤人。”

子贡说:“那么齐国贤人中没有管仲,郑国贤人中没有子产吗?”孔子说:“端木赐啊,你仅仅知道一点,不知道全部。你听说过推荐贤人算贤人呢,还是为国家效力算贤人呢?”子贡说:“为国家荐贤算是贤人。”孔子说:“是的。我只听说过鲍叔牙推荐了管仲,听说过子皮推荐了子产,没有听说过管仲、子产推荐什么贤人。”

三、1.B(B.与例句都是“病,生病”的意思;A.是“病人”的意思;C.是“疲劳,困苦”的意思;D.是“诟病,耻辱”的意思)

2.A(A.与例句都是“将要”的意思;B.为“将近,约”的意思;C、D为“暂且,姑且”的意思)

3.A.难道B.凭什么C.喜欢D.是,正是

4.B(应该是:何以/知/国之将乱也)

5.明主觅贤才 6.略( 见译文)

7.将要亡国的国君不能任用贤人。因为亡国之君是昏君

【译文】那些和死人的病相同的病人,是不能治好的;和亡国的国君行为相同的国君,是不可能继续存在下去的。这难道是虚枉之言吗?怎样知道人将要害病呢?根据他不喜欢吃饭。怎样知道国家将要有祸乱呢?根据国君不喜欢任用贤人。所以病人家的厨房里,并不是没有美好的饭食,而是病人不能吃,因此便死亡了。乱国的官吏中,并不是没有贤人,他们的国君不能任用贤人,因此便亡国了。

(作者地址:安徽歙县二中)

上一篇:散文阅读导练 下一篇:议论文阅读训练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