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研究

时间:2022-10-13 10:44:59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研究

摘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动,我国将逐步放宽对外金融管制。面对国际强手的激烈竞争,如何有效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己经成为我国银行业改革和发展的当务之急。与国际接轨,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金融体系,要求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与上市,而股改和上市迫使国有商业银行面对的首先就是产权体制问题。本文首先介绍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至今所取得的成效以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竞争和冲击,然后从产权理论角度对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在竞争和股份制改革的大趋势下,国有商业银行应采取的措施和思路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产权;现代企业制度;股份制改造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成效

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是伴随着中国总体金融体制改革与发展而同步进行的。期初,我国并没有商业银行的概念,只是在重新设计人民银行职能时,为了让我国金融业务在不同的领域同时展开,于是成立了不同的专业银行,建立了专业银行体系,并逐渐向业务全、范围广、功能多的特征发展,具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80-1993年),国家成立人民银行进行金融监管职能,恢复和成立四大国有专业银行,由于国家是其唯一产权人,国有专业银行必须执行国家信贷计划和规模控制;第二阶段(1993-1997年),国家成立了三大政策性银行,推进四大国有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并先后成立了第二批股份制商业银行(华夏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等);第三阶段(1997-2003年),国家财政部拨款成立了四个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继续大幅推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第四阶段(2003年至今),成立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注资国有商业银行,解决其不良贷款问题。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成功上市,建立股份制公司,按照公司治理的原则进行管理,并引进了海外战略投资者。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冲击和挑战

2008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超过60万亿,同比增长超过18%,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贷款率继续实现双降。与饱受金融危机冲击的欧美等国家或地区的银行相比,中国银行业在利润总额、利润增长额和资本回报等方面的表现令人艳羡。但同国际标准和国外成功的商业银行相比,中国的四大商业银行仍然是幼稚的,低效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银行间的竞争也始终未走出各自为战的低层次竞争格局。

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单一的问题比较突出,信贷资产比重过大,信贷资产、投资与证券类资产、其他资产的比例大约为77∶3∶20,而且在信贷资产中又有70 %左右投向了国有企业。这种资产结构存在较大的风险,特别是在当前国有企业尚未完全走出困境的情况下,国有商业银行经营处于高风险运行之中。同时,与西方国家的全能银行相比,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也令人担忧,在资金实力和盈利能力方面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三、从产权理论角度分析国有商业银行改革

产权结构以及与之相关的治理结构是否对银行效率产生影响,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私营商业银行相对于国有银行来说,拥有完善的产权制度;而所有权的排他性、收益的独享权和自由的转换权,使得股东能够建立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并通过资本市场的监督功能,将委托-成本减少到最小,从而提高效率。另一种观点认为,银行效率和对经营者的有效控制并不取决于产权形式;而是取决于市场结构和市场竞争程度,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银行改善治理结构,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

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属权在国家,管理则是由国家资产管理局委托,国有商业银行自行管理,产权主体虚置,且银行系统内部产权利益边界模糊,造成了委托上的信息不对称和利益不一致,容易出现成本增加而效益减少的现象。

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使得资金的贷放没有经过严格的、经常性的风险控制,部分低效的国有企业依赖于从银行获得长期贷款以维持生产经营,而政府因国企破产的成本过高而不愿其破产结算,使得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不断增加,降低了其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

由于银行经营管理者的薪酬水平是事先确定的,不与业绩挂钩,且经营管理人员多由上级行政任命,因此,对经营管理人员缺乏足够的薪酬激励。同时,银行管理人员无需承担其银行的经营风险,因此缺乏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博弈能力,导致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能力低下,缺乏足够的创新能力。

四、面对当前改革形势,国有商业银行应采取的措施和思路

1、继续推进股份制改造,逐步降低国有控股比例。逐步推进政企分开,实现国有商业银行自主盈亏、自带风险、自我管理。提高私有化效率,实现多元化的股权结构,引入战略投资者,一方面增强了对经营管理的监督和对投资风险的监控,同时也增加了银行的资本金,提高了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2、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的配套改革。改革银行经营管理人员现有的薪酬制度,将其与银行的业绩水平和经营风险相挂钩,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释放企业的创新活力,引进高级管理人员,增强经营管理人员在复杂的市场竞争中独立做出客观判断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培养其承担风险的勇气。从根本上解决经营管理中的人缺位问题。

3、不断完善法人治理机构,消除所有权与管理权不分产生的各种弊端。推动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三者相分离,实现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做决策、以行长为核心的经营管理层做执行、监事会做监管的责权明确、相互制衡的治理结构目标。

五、产权改革中需要注意和思考的问题

在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改革中,我们还应该注意和认识到以下问题:在国有商业银行上市融资中的股权转让过程中,对于所出售股权的定价是否合理;国家金融体系的安全问题,必须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规范和监督规范,严格界定外国战略投资者的控股地位以及外资股份的出售条件和标准;对于国外战略投资人的选择问题,实力过强则合作的基础不牢,实力过弱则失去了引进战略投资和管理的意义。

总之,国有商业银行体制的目标应该而且必须明确,只有建立了明晰的金融产权结构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这一改革的众多积极效应才可能进一步得到充分体现:实现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从根本上解决资本金不足问题;提高经营效率;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改善、优化资本市场中的上市公司结构;促进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等等。

参考文献:

[1]范明.国有商业银行采取连锁经营管理模式的探讨.上海金融,2003(7)

[2]董新登,《中国国有银行改革历程全录分析》,价值中国网

[3]王聪.邹朋飞.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结构与改革策略探讨[J].金融研究,2004,(3)

[4]郭竞成 姚先国.市场结构还是治理结构[J]. 国际金融研究 2004(2)

[5]关敬红.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与上市的思考.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5)

[6]谷建军.试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J]金融与保险, 2003, (2)

[7]黄德根.公司治理和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D].厦门大学博士论文, 2003

[8]宋增基,张宗益.融资结构、公司治理与银行商业化改革.商业研究.2002,(9)

[9]罗朝晖.经济转轨过程中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的逻辑顺序.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2,(5)

[10]林景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必要性及具体思路.辽宁大学学报.2002,(5)

[11]易纲 赵先信.中国的银行竞争:机构扩张、工具创新与产权改革[J].经济研究 2001,(8)

[12]杨明洪.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目标模式及可操作性步骤.商业研究.2002,(5)

[13]张亮.浅析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黑龙江金融.2002,(8)

[14]李志辉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和变迁 格致出版社 2008

[15]张维迎 企业理论和中国国有企业改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上一篇:信用卡安全启示 下一篇:金融危机对我国电力行业消费市场的影响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