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经验对于创作动机的影响

时间:2022-10-13 09:25:06

创伤性经验对于创作动机的影响

【摘要】 创伤性经验在作家创作过程中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尤其是对创作动机的作用,因为有了创伤性的经验,所以需要用创造这种方式来平复自己内心的创伤,这是很多艺术家都采用的方式。

【关键词】 创伤 创伤性经验 创作动机

一、创作动机

在文艺理论的研究当中,创作动机一直是值得大家注意的问题。关于创作动机的含义,简而言之,是指艺术家从事创作时内心的驱动力量。学界对此也没有太大的争论,基本上都认为它是一种促使艺术家从事艺术活动、创造艺术形象(或建构艺术世界)的心理动力。在中国学界,童庆炳先生的概括最有代表性,他认为,所谓创作动机,“就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生产的一股内在动力,它的动态轨迹则是需要产生的,在心理失衡的情况下形成易感点,遇有外部刺激的触动,于是产生了带有极强烈行动力量并对整个创作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或隐或现的意图或意念。”

创作动机是一种说起来简单,仅是艺术家创作的一种动力,实际上也十分复杂的心理机制。它可以分为潜动机显动机,而这两种动机又各自有不同的内在机制与特点。

(1)潜动机

潜动机是指艺术家从事创作时内心的某种无意识驱动力量。它既有驱动性,又有潜在性。也就是无意识性。而潜意识又分集体潜意识与本能潜意识,这些潜动机意识,都在创作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被潜动机控制时,艺术家似乎没有了自我,热情地投入创作而处于不觉知状态。

(2)显动机

显动机是从事创作的直接心理驱力。例如,艺术家因各种物象、事件的触发,常发生心理波动,造成失衡,并引发适当强度的情感。宣泄情感以恢复心理平衡,便是显动机的主要内容。显动机有三个特点:一是意象,艺术家是意象的创适者意象的出现和活动,往往成为推动创作的重要因素。二是情绪情感,任何艺术冲动都是心理和生理力的合成,但创作中这种力却必须转换为情绪情感形式。它逐渐积累,形成强大的定势和张力,遇有特殊情境(触媒)刺激,便发为艺术冲动。三便是创造性,这也是显动机的最大特点。其中创造性有两重涵义,一是首创,二是创伤。这里就出现了我们要讨论的创伤性经验。

除了单个的创作动机之外,还有创作动机簇,其内在的机制当然就更为复杂了。可以说,不管是创作的初始阶段,还是创作过程,创作动机对于创作一直都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如果没有创作动机的趋力,创作就成了一辆没有引擎的车。

二、创伤性经验

创伤性经验一般是指“某人在生命某一阶段,突然受到心灵无法承受的某种刺激,引起极度失衡,并留下伤痕。这种伤痕作为残余物或沉淀物将藏在心灵深处,甚至会扰乱此人一生。”①

这些创伤性经验往往都是艺术家的人生经历中所遇到的一些事情,例如童年时期的不幸遭遇,身患残疾,情感的受伤等等。这些让艺术家产生强烈的心理震荡,并持久地影响作家的经验,就是我们所说的创伤性经验。这种创伤性经验,这能够转换成创作动机,其实有着很多内在的机制。

创伤性经验作为动力,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创伤性经验既发挥动力作用,又直接表露在作品中。二是作为动力的创伤性经验通过补偿或变形方式,反向表露出来。创伤性经验对创作起动力作用,原因是作为记忆痕迹,它积蓄着相当的激动量和刺激量,像病灶一样残留在心灵深处,一旦外在刺激或内部需要偶然碰撞,便形成张力,使能量失衡,心理元素、材料瞬间重构。

我们常提到的发愤著书,穷而后工,不平则鸣,还有当代的史铁生在青壮年时期失去双腿转而开始写作等等,实际上都是最好的创伤性经验转化为创作动机的例子。这些艺术家他们都是在遭遇到了不幸之后,心灵受到极大的创伤,这种创伤在实际的生当中,没有办法得到抚平,于是他们的心灵受尽折磨。这个时候唯有写作著书能够抒发他们内心的愤闷,能够在抒发的同时让他们的心灵得到一点抚慰。而这种想法便是那些心灵受到创伤的艺术家的创作动机。

文艺心理学中还有一个概念就是缺失性体验。这种缺失性体验其实也可以算作是创伤性经验中的一种。这里的缺失性体验,与我们这里的创伤性经验转化成创作动机,不无关系。我们在讲到缺失性体验的时候,谈到缺失就是没有满足,因为没有满足,所以会想办法去满足,这个也可能是艺术家的一种创作动机。另外在缺性状态下,人的神精与情感都变得特别的敏感,因而创作的时候都具有更多的灵感。并且,当人处在一种缺失性状态下的时候,因为缺失而充满得到的欲望,个体往往会将这种无法得到满足的欲望,转化成为意象,幻化到某一现实对象上,以至于将与所需对象有某种相像之处的对像认错。这种奇异的认知,实际上表现的是人的潜能,这种潜能因缺失而被激活,并在艺术创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然另外谈到创作性经验与创作动机的人还有伟大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创伤”是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被弗洛伊德看成是神经病的一种重要原因之一。他对“创伤”是这样解释的:“一种经验如果在一个很短暂的时期内,使心灵受一种最高度的刺激,以致不能用正常的方法谋求适应,从而使心灵的有效能力的分配受到永久的扰乱,我们便称这种经验为创伤的。” 如果这种创伤达到一定程度并无法走出这种创伤,那么就有可能成为精神病。在“创伤”的原因中,按弗洛伊德的观点,是由于追求满足的过程中受到挫折,要从挫折的阴影中走出,就需要有合适的通道,如果这个通道找不到,或者是通道阻塞,那么,神经病就形成了。

弗洛伊德同样为这些创伤性的病人找到了走出困境的方法。他认为,有部分人可以通过“移置作用”(displacement),或是通过“升华作用”(sublimation)的方式来实现替代性的满足。所谓移置作用,就是能量从一个对象改道注入另一个对象的过程,即改变本我的冲动的方向,以将它转移到另一个替代目标上去。弗洛伊德认为,如果被移置替代的对象是社会化领域中较高尚的目标,这样的移置就是一种升华作用,它表现为人的本能冲动被转移到追求知识、从事慈善事业和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活动中去。人类文明之所以不断发展,就在于人能将那些不能直接发泄出来的能量转移向高尚的社会或文化活动中去,实现了某种升华。

性的精力被升华了,就是说,它舍却性的目标,而转向它种较高尚的社会目标。”可见,艺术是人的的升华,是人的性本能的替代对象,然而人们从事艺术活动的目的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缓解得不到满足的愿望,实际上是以艺术来疗救“创伤”,因此,艺术又是人摆脱痛苦的一条途径。

这里弗洛伊德提到创作是将受到创伤的主体转移出这种创伤的境况的一种方法,可以转移到艺术创作上来。但同时他又认为这种艺术有创作实际上是为了满足的要求,这一点虽然不敢苟同,但是对于创伤性的经验对于创作的动机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这一点,我们也得到同样的观点。

三、创伤性经验对创作意义

说到底,创伤性经验并不等于是创作动机,而仅仅是艺术家创作的一个催化剂。在这一催化剂的作用下,艺术家的创作就更具有动力,甚至有的时候,创作变成了一种快乐,一种寻求平衡与满足的快乐,或者说是一种解脱。

人类的生存历程,本来就是伤痕累累。创伤是整个人类与民族的,也是个人的。这些创伤性的经验无论是个人还是人类与民族的,都转化成的创作的动机,用创作记录下了所有的人类创伤。所以一部艺术史就是一部悲惨的人类史。整个人类就是在这种不断的受创伤,记录创伤,与反思创伤过程中延续下来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创伤性经验,无可厚非对于创作的动机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为快乐是永远出不了杰作的,只有滴血的手指才能弹出琵琶的绝唱。

参考文献

[1] 童庆炳《文艺心理学教程》 程正民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 高觉敷译 商务印书馆,1984.

上一篇:行政指导在国家审计中的作用与运用 下一篇:浅谈公务员“阳光工资”制